网站公告列表     做真人,办真事,学真语文——安阳市北关区中学语文  [admin  2022-10-18]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读写吧 >> 班级教学 >> 试题 >> 中考题库 >> 正文
  中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         ★★★ 【字体:
中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1429    更新时间:2010-04-12    

中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20篇基本篇目,这些篇目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篇目。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文言文的中心,我将它们进行了分类总结,希望同学们在分析比较中加强记忆,灵活掌握。
 
一、《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
、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
、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
、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
、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
、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
、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
、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
、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二、《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发伐,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茫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
、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其山水游记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小石潭记》。
  2
、重点字词; 惴:惧。 栗:战栗。 遂:于是。 缘:沿着。
 
斫;砍。 穷(穷尽)回溪。 更:进而。 漫漫:任意。 向:从前。

 
衽席:席子。 攒(聚)蹙(收缩)。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冥合:暗暗。 岈(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 洼(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然。

 
觞:酒杯。 就(接近)醉。 以志;记。因(因为)坐 特立:独立出众
 
若垤(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若穴。 颢气:弥漫于大地之间的大气。
 
箕踞(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蹲着或坐着)而遨(游戏)。 施施:漫步徐行的样子。
 
心(精神)凝(凝聚安定)形(形体)释(解脱)
  3
、 通假字;僇(通“戮”这里指遭到贬谪的意思)人。
  4
、重点句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翻译:心思所到之处,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翻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形态奇异的,我都游过,可我却未曾知道西山的奇怪特别。
 
3)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翻译: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叠到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逃出视野的。
 
4)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娄为类。

 
翻译:青山萦回,白云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样。然后才知道这山的独立出众,不和小土丘为伍。
 
5)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翻译:我的思想遥远得与天地大气成为一体,而不知它的边际,我的意念广大得与造物的上天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
 
6)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7)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翻译:苍茫暮色,从远而近,直到什么也看不见还不想回去。
 
8)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翻译: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然后知道我从前没有(真正)开始游,(真正的)旅游从此开始。
  5
、理解背诵。1)《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总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2)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2004年河北省理解背诵考题)
 
3)点明作者依依不舍的语句是:苍茫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作者对西山宏伟气象进行赞美并寄予自己心志的句子是(也是登高远望后看到西山地势高峻,气象阔大后产生的感受句子):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写西山是永州一带最高的山的句子是: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6)写宴饮之乐的句子: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6
、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7
、文章写法欣赏:1)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概写,总述未识西山前的游览情况。为下文正面写西山怪特作铺垫,引起读者注意。
 
2)第一段最后一句的作用(过渡,引起下文)。又包含什么哲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或不能靠主观臆断,要探索实践。或求学之路,永无止境。
 
3)作者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题,并紧扣“始得”结构全文,作者的用意是:突出作者发现“西山怪特”的欣喜之情。
 
4)本文是记西山之游,却先记众山之游,这是为什么?描写永州众山,烘托西山怪特,表现作者傲世情怀。
 
5)文章的思路:本文先写偶得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与自然的融合,表现作者傲世情怀。
 
6)结构:第1段概写,是为了总述未识西山以前的游览情况。
 
分四层第1层(第1句)写获罪谪居的心态。第2层(第2句)写漫游。
 
3层(第3-5句)写游赏的率性。第4层点主旨,振起下文。
 
7)“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娄为类”此句在文中有那两层意思?一是:总结(点出)西山的特点—高而独特。二是:流露作者性情—与众不同,超凡脱俗。(比喻自己卓尔不群人格、表现自己不俗的志向。)

 

三、《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
、实词: 自:从。 空谷传响:回声 襄:漫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 :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旦;早晨。 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朝:早晨。 清荣峻茂
 
曦月:阳光,月亮。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

  3
、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
、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绝 献(山峰):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
  5
、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
、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
、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
)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
)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
)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
)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
)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
、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
、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
、运用:12003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
、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
、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四、《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燕赵两地古时候号称(出了)许多感慨悲歌的有志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屡次都没有受到主管官员的选拔,满腹的才学无法施展,在抑郁中到那个地方去。我料定你和那边的这类人会意气相投的。董生啊,你好自为之吧
!
 
像你这样不走运,凡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感到惋惜的,更何况是那仁义出乎本性的燕赵之士呢!可是我曾听说社会风俗总要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候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你这次前往(的所见)来测定一下吧。董生啊,愿你好自为之
!
 
我因你此行而有所感慨。请代我去凭吊望君乐毅的坟墓,并且看看市井之中,是否还有像从前那种隐居屠狗的志士?(如果有),请代我向他们致意:“现在有圣明天子在上,可以出来做官了。”

  1
、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马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
、 解释重点字:序:文体。 河北:黄河。 连:屡次。
 
:著称。 有司:主管的管员。 利器:喻杰出的才能。 矧:何况。
 
勉乎哉: 努力呀。 易:改变。 恶知:怎么。 有合:受到赏识。
 
聊:姑且。 谢:致谢。 仕:做官 恶:怎么。
 
君:乐毅。 仕:做官。爱惜:同情、惋惜。 谢:致意。
 
兹土:燕赵之地。 郁郁适(到)兹土:忧郁的前往这个地方 。 易:改变。

  3
、重点句子 翻译: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 吾知其必有合也。译: 我知道他一定会受到赏识重用的。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4
、 理解背诵: 1)文中能表明董生此去河北“未必有合”原因的句子是: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与古所云邪
 
2)作者写此序的意图是什么?(用原话回答)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委婉道出了作者殷切的挽留之意)
 
3)写董生遭遇的句子是: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4)作者认为董生能得到赏识的句子: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5
、思考:1) 作者反复说“董生勉乎哉!”他真的是对董生远去燕赵之地表示鼓励吗?
 
不是,作者这里是委宛的希望董生能够留下来。
 
2) 第一、二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对董生进得劝说
 
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对董生进行劝说。
 
3)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一句真的是叫董生去劝喻那些燕赵之士归顺朝廷吗?其弦外之音是什么?
 
不是,其弦外之音是希望董生能留下来,为朝廷做事。
 
4)作者写序所送的董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才能而不能施展,(怀才不遇),有理想抱负。
 
5)本文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开篇,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2分)
 
为本段认为董生此去一定有合作铺垫,也为下文转写现在“今不异于古”作铺垫,是全文立论的根据,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6
、讨论:(一)作者写此文的意图:(1)劝阻董生游河北。(2)希望董生能为天子效力。
 
(二)董生去河北的原因:董生有才能,却得不到重用。
 
(三)董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反映当时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的社会现实。
 
(四)作者认为董生前途有望的根据是什么?答:(1)自古以来,燕赵之地有许多感慨悲歌之仕,董生会遇到知音的。(2)董生具有杰出的才能, (3)当今有圣明的君主,董生总会有出仕机会的。
 
(五)谈谈你对韩愈委托董生吊望君之墓的认识?(1)借乐毅的经历宽慰董生,说明政治上失意的人古已有之,对于不得志,不要太在意。(2)借乐毅在赵受封一事暗示董生,有才能的人终会有用武之地。
 
 

五、《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重点字、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窗户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9.15答案
    《无题》精炼
    《岳阳楼记》精练
    《故乡》重点题
    《藤野先生》练习
    富贵不能淫
    庄子十个小故事,十种大智慧
    九年级语文练习
    记叙文阅读考点答题思路
    《母亲的心》阅读精练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河南安阳  刘海强 版权归 读写吧 豫ICP备190046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