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做真人,办真事,学真语文——安阳市北关区中学语文  [admin  2022-10-18]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读写吧 >> 古文译注 >> 经典译注 >> 正文
  《官经》 为官施政者不可不读         ★★★ 【字体:
官经 为官施政者不可不读
作者:译者:刘…    文章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44161    更新时间:2009-02-26    

为官篇

  一、上任伊始即重官声
  官声贤否,去官方定,而实基于到官之初。
  盖新官初到,内而家人长随,外而吏役讼师莫不随机尝试;一有罅①漏,群起而乘之。近利以利来,近色以色至,事事投其性之所近,险窃其柄。后虽悔悟,已受牵持,官声大玷,不能籍②民口之矣。故莅任时,必须振刷精神,勤力检饬③,不可予人口实之端④。
  【注释】
  ①罅:xià,瓦器的裂缝。引申为器皿的缝隙、漏洞。
  ②箝:同钳。夹住,限制,约束。
  ③饬:chì,整顿。
  ④端:此处指话题。
  【译文】
  做官名声的好坏,离任以后才有定论,但这个定论的基础却在他上任之初就开始建立。大凡新官上任,在内有家人相随,外有衙役师爷陪伴;这些人无一不在寻找机会。如果为官者稍有漏隙,他们就会蜂拥而上,乘机利用权利。如果当官的贪财好利,他们就用财利来满足他;如果当官的贪淫好色,他们就用美女来满足他。每件事都投其所好,以此阴谋抓住当官者的把柄,从而控制当官者。以后,当官者虽然悔悟了,但把柄被人抓着,被迫受这些人的挟制,名声就受到了极大的玷污,自己就不可能止住百姓的议论了。所以,当官者上任之初,就必须振作精神,检点、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给别人留下议论的话题,从而建立美好的声誉。
  【评语】
  万丈高搂平地起,千里之行足下始,这个道理人所共知。一个做官的人,或十年寒窗一朝金榜题名,或时来运转谋得一官半职,有了权,有了势,不论在占代,还是在现在,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缺乏远大的抱负志向,不能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那么手中的权就会变成谋私的工具,拥有的势就成了满足私欲的护身符。而自己没有德行,一肚子男盗女娟,自然会有阿谀奉承之辈,投机钻营的势力小人,鞍前马后,前呼后拥,又哪里谈得上为官的声誉呢?上任伊始,即重官声,做了官更要谨言慎行,修身养性,励精图治,成就一番事业。这就像万丈高楼之基础,千里之行之起点。这样做,才能博得一个美名;这样做,官才能做得安稳、长久,才能为人称颂。
  二、接官前任勿扬其丑
  人无全德,亦无全才。所治官事必不能一无过举①,且好恶之口,不免异同。去官之后瑕疵易见,全赖接任官弥缝其闪失。居心刻薄②者,多好彰③前官之短,自形其长。前官以迁擢去,尚可解嘲。若缘事候代,寓舍有所传闻,必置身无地。夫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不留余地以处人者,人亦不留余地以相处。徒④伤厚德,为长者所鄙。
  【注释】
  ①举,举动。
  ②刻薄:苛刻,冷酷无情。
  ③彰:宣扬。
  ④徒:只、仅仅。
  【译文】
  人的品德、才能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居官处理政事,就可能有出错的地方。况且,人们善恶的标准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可能一模一样。当官者离任之后,他为官时的缺点和失误,很容易被发现。这样,就完全需要并依靠接任官员弥补缺陷,掩饰失误。只有那些居心叵测的接任官,才喜欢《大肆张扬前任官员的缺陷和失误,从而显示自己的才干。假若前侄官员是因升迁而离职,那么这样做,还可以认为是聊以自慰,求得心理平衡;若是前任因事而候补等缺,倘若被其听到了,肯定会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以后的人看现在的人,就像现在的人看以前的人一样。如果和别人相处,而不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别人也不会给你留一点余地。这样做,伤害的只能是那些仁德忠厚之人。而正人君子是耻于这样做的。
  【评语】
  当官者的品德,在于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才能永不知满足,不断进步:以己之长,嘲人之短,终被人嘲。不尊重别人的人,也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当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少张扬别人的缺陷不是绝对的,不是没有原则尺度的。假如所接的前任是个贪官污吏,其所作所为有损于民,有害于国,这样的缺陷岂止要扬,还要揭发,要投诉上级和有关部门绳之以法,免得移官他处,又害一方。这也是为官者所必须具备的。
  如果抱着息事宁人的思想,抱着明哲保身的思想,对前任的犯罪行径不闻不问,又怎能算得上称职的官吏呢?
  三、勿取土产馈遗他人
  地产土,宜非有上官之利也。偶因取给之便,奉上官、赠僚友,后遂沿为故事①,甚至市以官价,重累部民,毒流无既,如之何可为厉阶也。故旧规所有,尚宜斟量裁减。若所产之物素未著名,断不可轻用馈遗,贻后人之害,祸同作俑②。
  【注释】
  ①故事:旧事,旧规旧例。
  ②作俑:始作俑,意为第一个做这种坏事的人。
  【译文】
  地方上的土特产品,并不是上级官员给带来的利益。但是因为取用方更,偶然拿来,孝敬上司,馈赠同僚,后来就沿袭为例,甚至到了用官价购买的程度。这样就大大加重了辖区内生民百姓的负担,由此而产生的副作用也是没完没了的。如此行事,怎么能够鼓励官吏们呢?所以,如果是古老相传的习俗,还应该适当地减少。如果所出产的物品,一向都不出名,就千万不能轻易地用来作馈赠礼物。从而给后人留下祸根。这就像第一个做这种坏事的人一样可恶。
  【评语】
  开发地方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是地方官员的责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理应多宣传本地的物产,使其声名远播。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发展到用公款购买或采用平调的方式搜集礼品,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样,本地拥有些许名特产品本是地方之福,如果成了为官者搜刮的物品,就变成“福之祸所倚”了。
  四、标新立异切忌虚名
  非万不得已,止宜率由旧章,与民休息。微特孽不可造,即福亦不易为。
  不然,如社仓、如书院,岂非地方盛举?而吾言不必创建,独非人情乎哉?
  社仓之弊前已言之,书院之名径始劝捐于民,总不无所费。及规模既定,或倚要人情而荐剡①主讲,其能尽心督课者,什不得三四。师既公属空名,弟亦遂无实学。以闾阎②培植子弟之资,供长吏应酬情面之用,已为可愧。其尤甚者,资不给用,则长吏不得不解豪以益之,而归咎于始谋之不藏③,是何为乎?夫书院犹有遗累,况其他哉!故善为治得,切不可有好名喜事之念,冒昧创始。
  【注释】
  ①荐剡:推荐、聘用。
  ②闾阎:指乡村。闾、阎都是古代乡村里巷的门。
  ③藏:即臧。善、好。
  【译文】
  做地方官,除非万不得已,只应该按照旧有的典章制度办事,使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罪大恶极之事当然不可为,即使是造福于老百姓之事也不要贸然去于。就拿建社仓、创书院这类事来说吧,这难道不是造福地方的好事吗?但我却认为这种事不能做,建社仓的种种弊病,我在前面已经谈到。建书院这个想法从一产生,再经过劝老百姓捐资修建,总的说来并不是不需要花费的。等到书院一旦建成,规模已定,那就会邀请要人出任书院主讲。这类人能够尽心尽力劝学生学习的,十个之中没有三、四个。为师的既然只是个空名,那学生又怎会有真才实学呢?用一般乡村学生的学费,来作为地方基层应酬费用,已经让人感到非常惭愧了。如果办书院费用不足,当官的还得拿钱出来作补充,因此就会归罪于创建书院的人,办事不完满。这样做有什么必要呢?建书院这种事尚且有如此的麻烦,其他的事更不用说了。所以懂得治理的人,千万不可为了虚名而贸然去创建某事。
  【评语】
  没有创新,社会就不可能向前发展。但创新又非易事。它必将受到强大的保守势力的反对。创新也许不能很快见成效。可它比裹足不前、固步自封更有意义。然而,创新和建设都是实实在在的事,万不可为了一己之名誉去创新建设,不但平添百姓辛劳,耗费钱财,常常是虎头蛇尾,落一片骂名,任何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官上任之所以不能贸然行事,就是因为一些事情固然是本着兴利除弊、造福一方的想法去做的,但由于不了解事物的本质,抓不住要害,就很可能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果。至于硬要违背客观规律或好大喜功、沽名钓誉去行事,就更不可取了。
  五、爱民之心重在清
  治无成局,以为治者为准,能以爱人之实心,发为爱人之实政,则生人而当谓之仁。杀人而当亦谓之仁。不然姑息者养好,刚愎者任性,邀誉者势必徇人①;引嫌者惟知有我,意之不诚治于何有。若心地先未光明,则治术总归涂饰。有假爱人之名而滋厉民之弊者,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故治以实心为要,尤以清心为本。
  【注释】
  ①徇人:徇,从,曲从。徇人私情。
  【译文】
  治人治事没有固定的模式作准则。一个做官的,能把他那爱护百姓的一颗真诚的心,发展成为爱护老百姓的实实在在的措施,让该活的人活,这或许可以叫做“仁慈”;杀该杀的人,这也应叫做“仁慈”。不然的话,姑息迁就坏人会养虎贻患;自高自大的人必定胡作非为:一心想得到功名利禄的人,容易徇私情;而躲避嫌疑的人,只知道明哲保身,这几种情况都是没有诚意者作为,对于政事有什么帮助呢?假如说做官的本来心地就不是光明正大,那治理的种种方式方法也就只是装点门面罢了。这种官吏,借着爱惜人民之名,而行危害老百姓之实,他哪里是做老百姓的父母官?所以,做官以有爱护老百姓的实心为首要,尤其要以清心寡欲为根本。
  【评语】
  做官的人为民伸冤,是正义之举;剪除邪恶,也是正义之举。每个人的抱负不一样,治世处事的方法也不相同,但有一条,为官之人,不能错误论认为只要不加重人民的负担就算尽职了,比如治下有人以不正当手法获利,而政府没有很好地控制,有效地打击,也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理应由政府管的事而没有管,这难道不也是失职吗?至于以一己之私利而不顾百姓之死活,以个人的得失而不敢有所作为就不止是失职的问题了。有爱民之心,必须有实事求是的实政。措施不在多,在于利国利民,在于切合实际。
  六、一片肫①诚民受其福
  股肱②大臣,以献纳为忠。守土之官,去君甚远,去民甚亲,以抚字为忠。有一片肫诚之意,流露于政事之间,小民必有受其福者。
  【注释】
  ①肫:zhūn,恳切、真挚。诚恳之意。
  ②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
  【译文】
  辅佐国君的得力大臣,以提供咨询、大胆劝谏为忠诚;地方官员,离国君远,同老百性近,则以安抚人民为忠诚。怀有一片诚挚的心意,体现在政事的办理之中,老百姓必然受到他的恩泽。
  【评语】
  为官之道,各尽其责。在其位不能谋其政,受其禄而不能尽其事,居君王身边只是阿谀奉承,做地方长官只是搜刮民财,那么,国事不为,民何以福。而尽职尽责的基础则以忠诚为本,体现在政事中,付诸于行动上,从而获得良好的政绩与官声。
  七、明决为用深沉有体
  服官以明决为用,深沉有体;若英气太露,不特招同官之忌,上司亦以为涵养尚少,不肯重任。识赏牝牡骊黄之外者,能有几人哉。
  【译文】
  做官以英明决断为用,深沉老成为本;才气过于显露,不仅会招致同事的忌恨,上司也认为你涵养还不够,不予重用。能区分赏识公马母马、黑马黄马以外的人,世间能有几人呢?
  【评语】
  古人讲究做事含而不露。所谓喜怒不形之于色,做官尤须为此。从积极意义上看是须有大将风度,大事当前,反应敏捷,决断利索,镇定自如,愈是风云变幻,愈能做到波澜不兴,心如止水。从消极角度来看,深沉多指有城府,多心计,遇事往往不明确态度,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唯命是从。也由于伯乐少,由于居高官者自己也是由媳妇熬成婆,故择才的眼光便聚到少年老成,圆滑憨厚者身上,而不是英才勃发、胸怀磊落者身上。
  八、勤慎供职勿炫才能
  恃才敢作或以权术驭人者,有得亦不能无失。惟勤慎供职,事上接下,圆和坦白,不矜才炫能,方是颠扑不破。
  【译文】
  仗恃才能敢作敢为,或者以权术驾驭人的人,有得也常常有失。只有勤恳谨慎,忠于职守,对上对下都能作到圆和但白,不矜持才能不炫耀本领,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翻船。
  【评语】
  一个好的领导在于尽最大力量和可能调动属下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才智,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工作有好的效果,高的效率。自己有才能,可以引导方向,利于控制全局,但决非为了炫耀。凡是乐于炫耀自己,夸耀己长的领导往往言过其实,重视外表。能让所属尽其所长的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组织才能。当然勤慎是为官的基本品德,这不意味着不讲原则,放弃显示才能的机会,关键时刻还真得有点舍我其谁的气魄方可为大事。
  九、不宜强行不尚苛细
  人情之所不愿,我力之所不能者,皆不可勉强。若委曲成之,久后必悔。
  【译文】
  人情所不愿做,力所不能做的事情,都不可勉强从事。如果勉强去做,即使委曲求全做成了,事过之后也必然会后悔。
  【评语】
  为官和人们日常做事的道理相似。这里的人情可以理解为民意,即违背民意的事不要去做,居官者所在地方的经济、文化或政治实力达不到的事不可强行。但往往一些居高位而握大权的人,喜欢以有利国民为理由,做一些力所不及、事倍功半的事,其出发点未必不好,但结果可能是怨声载道,事与愿违,实质并不是为国为民。不仅做事不应违背经济规律违背民意而强行,即使是有益的事也要抓主流,不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一○、治理之道不贵苟难
  治敦①大体,不尚苛细。政务平易,不贵苟难。
  【注释】
  ①敦:治理。
  【译文】
  统治之术应看重大的方面,不推崇繁琐细微。办理政务,以平和简易之事为本,不以庞大艰难之事为贵。
  【评语】
  一任官员仅仅自己有爱民之心、备仁慈之念是不够的,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职负其责。然而作一方父母官着实应有识大局、提纲挚领的本领。不应把目光专注在繁琐细微的小事、枝枝叶叶的末端上。做官者的主要精力,应放在那些日常工作,而不应一味去寻求解决尖端困难之事之上。
  一一、扬善抑恶道贵并行
  善人要奖功①之,恶人先戒谕之,不改,则惩做②之。元恶则剪除之。
  戒休董威,道贵并行,若一味姑容,养奸流毒,亦不是诚心爱民。
  【注释】
  ①劝,勉励,奖励。
  ②惩做:惩罚,以做效尤。
  【译文】
  对善良正直的人,要奖赏鼓励。对凶恶败坏的人,先劝告教育,不改正,则惩罚警戒他。对首恶元凶,则剪除他。劝告教育宜柔,监督惩戒宜猛,治理之道贵在刚柔并施。如果一味姑息容忍,养奸遗患,也不是诚心爱民的表现。
  【评语】
  明辨是非,扬善抑恶,是每个正直之人的天性,更是当官者的天职,如果当官者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就可能惩罚无辜良民,奖赏有罪恶徒。这样怎能治理好地方,又怎能博得一个好名声呢?而是辨善恶,分是非,就要深入社会,多调查,多了解。细致分析,准确判断。
  一二、听讼断案公正廉明
  断狱凭理。理之所穷,情以通之。贾明叙曰:人情所在,法亦在焉。谓律设大法,礼顺人情,非徇情也。徇情即坏法矣。
  听断总要公正,著不得一毫意见。为两造设身处地,出言方平允能折服人。尤戒动怒,盛怒之下,剖断未免偏枯,刑罚不无过当,后虽悔之,而民已受其毒矣。昔人云:上官清而刻,百姓生路绝矣。古今清吏,子孙或多不振,正坐刻耳!此言鉴为矫枉过中之可。总之,凡事留一分余地,便是积阴德于子孙也。
  【译文】
  判断讼狱依凭事理、法律。事理律令有所障碍的,以人情来贯通。贾明叙说:人情所在的地方,也是法律所在的地方。说法律设立大的规范,礼义顺应人的情感,这并不是讲私情——讲私情就败坏法律了。
  听讼断案,关键是要公正,容不得一丝一毫的主观性。替原告、被告设身处地,说出来的话才公正,才能使人折服。尤其要警戒动怒,盛怒这下,分析判断难免偏颇,刑罚也有失当的地方,后来虽然后悔这样做,但老百姓已经遭受毒害了。古人说过:上级官员清正而刻薄,老而姓的生路就断绝了。
  古往今来的清正官吏,他们的子孙后代大多没有什么作为,正是因为刻薄少恩的缘故啊!这种议论,可以作为矫枉过正者的借鉴。总之,任何事情留一分余地,便是为子孙后代积一分阴德。
  【评语】
  用现在的活来讲,为官为民都要遵纪守法,尤其为官,要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但在重人治的古代,听讼断案,依法量刑,其个人的力量要起很大的作用,这就特别要强调公正。做到公正,首先是不能主观,人一主观,就容易极端,不能客观地看问题,也就不能公平地处理事情。往往一些清官做事留下近于苛刻的名声,不是他出发点不好,而是不能抓住事物的要害,主观武断地处理事情,其结果很可能好心办坏事,与本愿相反。
  一三、存心爱物必有所济
  程子曰:“一介之士,苟存心子爱物,于人必有所济。”身居民上,操得为之权,必须做有益生民之事。立血立功,皆在于此,若簿书无误,听讼犹人,皆余事也。
  【译文】
  程子说:“一个卖书人,如果对事物存有爱心,对人必然有所助益。”
  身居老百姓之上,操持生杀大权的人,必须做有益于百姓的事,建立德行树立功业,都在这一点上。至于公文记载没有失误,听讼断狱顺乎情理,都是其余的小事情了。
  【评语】
  古人云:无功便是过。一个位居权门的人,不能只以没有失误的记载,没有犯错误就算满足。往往有了一官半职的人,不是想着怎样做些利国利民的事,而是以此为晋升的阶’〖梯,满脑子想的是投机钻营,一门心思是盘算如何巴结好上司,怎样得到权贵的青睐,怎样才能升官发财。对公益之事漠不关心,求实有益之事就难去做。
  一四、欲有所为须选贤才
  衙署要关防,又要得知大体,盖择人而用,必无妄为。若但刻意防范如束薪者,处处亿逆,皆可疑矣。而究之玩①法作奸,防之不及防也。
  【注释】
  ①玩:玩弄之意。
  【译文】
  衙门官署要关防大印,又要知道了解本统规矩。总之选择恰当人才而任用,必定不会胡作非为。如果只是刻意防范,就像捆束柴草的人,处处以主观臆测去猜测别人,都是值得怀疑的。而详细追究那些执法犯奸的,真是防不胜防啊。
  【评语】
  不论做什么,为官之道首在择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处处设防,自己整天处于惶惶之中,被用之人处于束缚之中,何谈管理,何谓知人?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何况为官一任,辖治一方呢?有为之官最重要的就是用人,是用人才还是用奴才,是用贤能还是用亲近,是每个为官者都必须选择的问题。其实,用人之道,不论亲疏,应唯才唯德是举。
  一五、开创基业必用贤能
  开国承家,主持虽在一人,辅翼必资多士。
  居官亦然:有志上进而署中亲友各顾其私,不能一心并力,赞襄公事便不是好光景。
  【译文】
  开创国基,承继家业,主事虽只有一人,但辅佐羽翼必然借助于许多贤明能干的人才。做官也是这样:主官有志于一番事业,而官署中的亲信朋友各顾自己的私利,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不能同心协力支持帮助主官处理公事,便不是好征兆。
  【评语】
  开国承家之人,必有辅佐羽翼之士,但不论是对故旧、老部下,还是新下属,都应用人之才能,明人之品德,而防范并纠正其缺点,以防带来工作损失。要爱护下属,关心下属,更要严格要求下属。表扬好的方面,鼓励下属向善、争胜,是对下属的爱护;批评坏现象,纠正错误,使人们明辨是非,自觉的向善,也是对下属的爱护。自己要有主心骨,万不可被下属左右,从而在工作中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一六、仆隶长随惟利是视
  臧获①有才者多,忠良者少。用其才、尤当防其弊。若信任之专,不复觉察防范,遂致揽权夺利,跋扈招摇,无所不至。及经败露,本官方以之获罪,而若辈已挟货远扬矣。
  仆隶长随,惟利是视。有过于苟细,致令不能自给。又有托宽大之名任其挥霍,不能检束者,皆失驭下之道。
  【注释】
  ①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指仆隶下人。
  【译文】
  奴仆有才干的多,忠诚善良的少。用他们的才能,但要防止其弊端。如果过分相信,重用他们,不再觉察防范,就会造成揽权专横,跋扈招摇,什么坏事都可能做出来,等到事情败露,当官的为他们的事获罪吃官司,而他们自己却早已挟带财物远走高飞了。
  奴仆长久跟随主人,只是看在利的份上。有的主人过于苟刻精细,致使他们不能自我供养;又有的主人借宽大的名义任奴仆挥霍,不能检查约束他们。这两种情况都丧失了驾驭下属的原则和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评语】
  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又说是奴大欺主。讲的正是这个道理。为官者必须善于约束自己的手下,各尽自己的职能,而不应惟利是视。做“长随”
  者,更不应随官长权利日增,便自傲到忘乎所以。
  一七、用人之道明示奖赏
  用人当明示以赏,不可暗受其欺。盖赏则感恩而生劝,欺则揖盗而长奸也。
  【译文】
  用人应当公开明示奖赏,不可暗中受其欺骗。因为,奖赏则使人感恩而产主激励的效果,如果奖赏成了欺骗的筹码,则等于揖请盗贼、助长奸邪。
  【评语】
  用现代管理的术语来讲,管理下属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赏罚不明,是非不分。对工作积极者鞭打快牛,却无以回报;为人奸诈,不干实事,夸夸其谈阿谀逢迎之辈也得不到制止处罚,那么,这样的上级是得不到有才能的人真心相助的。
  一八、公私分明重在用人
  公私不并营。既有官守,便应将一切银钱、出入、饮食、家产之事俱托人料理,只要用人得宜。若必一一亲理,不但公务分心,亦且役志营神,非所以养身也。
  【译文】
  公事、私事不可同时经管。既然有官位职守,便应将一切银钱的收入开支、出门旅行、饮食、包括家产事务,都托付给他们照料管理,只要用人得当。如果必须自己一一过问处理,不但在办理公务时分心,而且劳心志、耗费精神,不是颐养身体的正确方法啊。
  【评语】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忙于工作,必须安顿好家室,解除后顾之忧。这就需要选择可用之人,发现每个人的长处,用人所长,委以合适的工作。如果事事亲自动手,两头兼顷,结果可能会一事无成。
  一九、居官治家须知节用
  居官无婪取。但不知节用,便不免亏缺。饮食、起居与亲友共其甘苦,人自无怨。诸凡动用,尤须在大处节省,不可在小处刻减。
  【译文】
  作官没有横财可发,如果不知道节省费用,便不免亏空。饮食、起居与亲戚、朋友同甘共苦,他们自然不会有怨言,但这并不是说别人没有想法。
  一切生活开销,应当在大处节省,不可在小处计较削减。
  【评语】
  一个廉明的领导是没有横财可发的,仅靠俸禄如不知节用是难保清贫的,但居官难免有些讲究,所以大处节省,小处不抠便是可行之道了。算大帐不计细小既是持家之道,也是从政之法。如果过分吝啬,必然会引起下属的不满。
  二○、上下之间情意流通
  上下司,势分统属,亦要情意流通。有地方公事,不妨面禀。盖文移往复,未能完结者,得一指陈晓畅,案可立定。且时常见面,谗慝①不生,而才品可观,亦在上游睹记中矣。
  【注释】
  ①谗慝:谗言,诽谤。
  【译文】
  上下级官员,应该有所区别,但也要经常交流意见、联络感情。遇到地方上的公事,不妨登门拜访,当面汇报。总之,那些公文往来未能按时完结的,只要得到一个指点、一番剖析,就可以马上明白晓畅,立刻定案。况且时常见面,谗言就不容易产生,而品德、才能又容易及时被领导了解。同时,在上司的记忆中也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评语】
  上下级之间不仅在职务上有别,古代尤重尊卑礼仪,这就妨碍了来往交流。故作者提出为了公事应多往来,交流多了,事也好办了。只要不是为了巴结逢迎,结党营私,不是为了投机取巧,上下级多往来,多亲近本是很正常的。
  二一、为官思进尤防退路
  居官念念在想进步,刻刻要防退步。知进而不知退,亢之所以有悔也。
  【译文】
  作官之人,时时刻刻在想着要进升,更要考虑退路。知道进而不知道退,必然会招致罪悔。这就是亢龙有悔的原因啊。
  【评语】
  所谓狡兔三窟,古代知识分子往往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进则兼济天下,实现抱负,退则独善其身,留连林泉。故为官之道,又往往是进时便思退,在巅峰时更注重急流勇退,以全功名。如果不注意节制自己,一昧思进,锋芒太露。鹤立超群,必然会引起别人的嫉妒,引起上司的猜忌,迟早会步文种、韩信的后尘,难免蒙冤受辱。
  二二、身外之物荣枯有定
  官者身外之物,荣枯有定,原不能委曲求全。只要行其心之所安,处以理之应得,成败利钝,岂能逆睹?若畏首畏尾,无一事可为矣。
  【译文】
  官职名位本是身外之物,荣盛枯衰有一定的规律,绝没有十全十美。只要自己做得问心无愧,自己干得合乎事理,成败利弊,哪里能够预先知道?
  如果怕这怕那、畏缩不前,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了。
  【评语】
  俗话说:当局者迷。为官者不应为官而官,为升官不择手段,全身心沉迷于其中。迷恋于权势,热衷于升迁,而迷失于本性,迷失于人伦,这样做人有什么情趣可言呢?老来盖棺之时又能得到什么呢?人还是应该活的洒脱一点,功名利禄,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要苦苦追求呢?
  要舍命获取呢?
  二三、宫运兴隆气机先见
  官运兴隆,必有气机先见。如果廉干任事,又和以与人,诚以服物,上下整齐严肃,每事井然有条理,即此气象,便识荣昌未艾也。
  【译文】
  官运兴隆,必然有征兆先显示出来。如果办事廉洁能干,又待人和气,以诚心使别人折服,上下整齐严肃,每件事都处理得当,条理井然,从这种景象上,便知道此人兴隆昌盛刚刚开始、远未结束哩。
  【评语】
  一个人的官运不应当靠投机钻营而致,而要靠自己的才干创造出的业绩得来。有了一定的职权,便要去故一番事业,把心思放在为地方造福,用职权之便为国为民做些有益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调动辖区贤能的积极性。多办实事,自会声誉日隆,成为自己官运亨通的基础。
  做官要清正廉洁,还要明察秋毫。要知人善任,还要时时教导。经常检查,监督,以免使部下钻空子,犯错误。
  二四、审理诉讼勿扯他人
  谚云:衙门六扇开,有理无钱莫进来。非谓官之必贪,吏之必墨也,一词准理,差役到家,则有馈赠之资,探信入城,则有舟车之费,及示审有期,而讼师词证以及关切之亲朋相率而前,无不取给于具呈之人,或审期更换,则费将重出,其他差房,陋规名目不一,谚云在山靠山,在水靠水,有官法之所不能禁者,索许之赃,又无论已。余尝谓作幕者,于斩绞流徙重罪,无不加意检点。其累人造孽多在词讼,如乡民有田十亩,夫耕妇织可给数口,一讼之累,费钱三千文,便须假子钱①以济,不二年,必至卖田。卖一亩则少一亩之入。辗转借售,不七八年,而无以为生,其贫在七八年之后,而致贫之故,实在准词之初,故事非急切,宜批示开导,不宜传讯差提,人非紧要,宜随时省释,不宜信手牵连,被告多人,何妨摘唤千证。分列自可摘芟②。少唤一人,即少累一人。谚云堂上一点朱,民间千滴血,下笔时多费一刻之心,涉讼者已受无穷之惠云。故幕中之存心,以省事为上。
  【注释】
  ①假子钱:借贷别人的钱。
  ②摘芟:选取、删除。
  【译文】
  俗语说:“衙门六扇门,有理无钱莫进来。”其实并非是说当官的人就一定贪婪,当小吏的就都黑心肠昧良心。实际上,一张诉讼状子获准审理后,衙门中的差役就要到投状人家里去通知,这样这家人就得请他吃饭喝酒,临走日报得送点礼物给他。探听消息的人进城后,自有人代付车船差旅之费。
  等到审讯的日期一公布,专为人打官司的讼师,作证的证人,以及关心这个案件的亲朋好友,相互邀约到庭。这些人的开销花费,都要由投诉案件的那个人承担。有时侯,审理案件的时间改变了,钱还得重花。除此之外,衙门中其他差房,各种巧立名目的不合理规定,名称不一。俗话说:“在山靠山,在水靠水。”有些事情是官府中法律不能禁绝的。至于勒索诈骗所得的赃物,就更不用说了。我曾经对当幕僚的那些人说过,对于判处斩首、绞刑、流放等重罪案件,没有不特别检点的。最易连累人,带来祸孽的,多半是民事官司。比如有个乡下农民,家中有十亩田。男人种田,女人织布,所获收入可以养活好几口人。牵连进一场官司后,就要耗费三千文钱,于是就借高利贷来作为官司费用,如此一来,要不了两年,就会卖田偿债;卖一亩田就少一亩田的收入。生活就更困难,就需再借债,再卖田偿债。如此不出七八年时间,就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虽然家道败落,贫穷的日子在七八年之后才出现,但是导致穷的祸根,实际上是在获准诉讼打官司的时侯,就已经埋下了。
  所以对官府来说,若非十分急切的案件,只需批示和开导,不宜随手牵连入案。被告中不少人,何妨加以选择取证。成百成千的证据罗列在一起,自然可以选择和删除。少传讯一个人,就少牵累一个人。谚语说:“堂上一点朱,民间千滴血。”审定案件,下笔定夺之前多花一时半刻的心思,牵涉到这个案件的人就已经受到无穷的恩惠。因此做幕僚工作的人,必须加以留心的事情,就是把减省事务作为上上之策。
  【评语】
  古人怕打官司,因为一摊上官司,少则损折几年的蓄积,多则耗费半世的心血;甚至倾家荡产。而贫苦百姓,更无力承受这样的折腾。因此,老百姓有纠纷,能调解的尽量调解,能不通过法庭的就尽量在法庭之外和平解决。
  古代是人治社会,但法规律令并不少,可知法明律,知道其中关节明白个中窍道的往往是师爷,是少数役吏,假如遇上个昏庸贪婪的官,就更谈不上清正廉明,到哪里去赢官司呢?
  二五、仓猝遇事切勿张
  天下未有不畏官者。官示以不足畏,则民玩,至官畏民。而扩悍之民遂无忌惮矣。抗官哄堂,犯者民,而使之敢犯者,官也。事起仓猝定之以干。
  尤贵定之以静,在堂勿退勿避。座庄以临之,诚以谕之,望者起敬,闻者生感,扩悍者无敢肆也。张皇则酿事矣。临民者不必碎遇其事而不可不豫①其理。所以豫之者,全在平日有亲民之功,民能相信,则虽官有小过及事遭难处,亦断断②不致有与官为难者。
  【注释】
  ①豫:通预。预先,提前有准备。
  ②断断:绝对,一定。
  【译文】
  常言道,天下没有不怕官的者百胜。如果说当官的表现出并不令人可怕的神情,那么老百姓对官也就有狎戏之情,甚至还会造成官府畏惧老百姓的局面。那种粗犷凶悍的刁民也会肆无忌惮,与官府对抗,在公堂上搅扰。虽说犯此罪的是老百姓,但使他们敢于犯法的却是官府本身。事情来得突然,意想不到,当然可以用实干来平定风波,但更可贵的是以静制动。在公堂上就不要退堂躲避,镇定地坐在那里,端庄严肃地面对发生的事情,用诚心劝告他们使他们明白事理。看见的人就会肃然起敬,听到的人自然会感到官府不可抗拒。粗犷凶悍的人也就不敢放肆。如果遇上突发事件,做官的惊慌失措,那就必然产生大的混乱。这就是当官的不一定会遇上突发事件但不能不防的道理。能够遇事不慌,就在于平时有心理准备,而这种心理准备,又是建立在平时和老百姓亲近、老百姓完全信任的基础之上。因此说这样的官即使有小小的失误,一旦遇上麻烦事,也绝对不会有人与官府为难的。
  【评语】
  当官的能做到临事不慌,处变不惊,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做官经验;要有知识的积累,办事的磨炼,更需要心胸坦荡。如果是一个做恶多端、民愤极大的好邪之辈,在变故发生时他能坦荡吗?能不慌张吗?一城之守,一军之帅,他们在变故中的表现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诸葛亮西城冒险,独唱空城计;宋钦宗靖康之变,父子被囚,就是明显的例证。古人讲修身养性,其中一条便是镇静功夫,处变不惊,遇事镇定。试想一个连自己的情绪都把握不住的人,又怎么能担当大任呢?
  二六、奸诈之人正确使用
  然其中间有勇干之才,错走路头者,亦宜随时察识,阴为籍记①,或选充练保,或收补民壮。慑②之以威,怀之以德,使其明晓礼义,就③我范围。
  设①遇缓急,未始不可收驱策之策第。此乃使诈使贪之妙用,非有知人之明者不能,略一失误,关门养虎矣。
  【注释】
  ①藉记:登记在册。籍:书、书册,也指帐册。
  ②慑:恐惧、害怕。
  ③就:靠近、接近、进入。
  ④设:假如、如果。
  【译文】
  在矫健与凶悍的人中,有那种勇猛干练的人才,他们一时间可能走错了路子,但作为领导者,应该在察访中发现他们。暗中把他们的名字记下来。
  这种人要么可以让他们充当练保,要么把他们编人乡丁。只要当官的以威势让他们感到害怕,以高尚的品德使他们怀恩,使他们知道礼节道义,就会为我所控制,假设碰上急事,未尝不可收服他们,使他们为我所用。这就是正确使用奸诈、贪婪之人的办法。不具有用人本领的官吏,不敢采用这种办法。
  否则,一旦出了差错,就等于关门养虎,贻患无穷。
  【评语】
  做人贵在自知,为官首在知人。俗后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才是社会的财富。如果领导者不注意发现,不认真指导、培养,就会被埋没人才;如果不善于使用,缺乏信任、理解,就会抹杀人才,或使之成为消极或反对力量,甚至可能走上邪路,危害社会。可见领导者责任的重大。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即使是奸诈贪婪之人,只要在合法范围内无甚大过,那些毛病属于个人性情;也要善于使用,能够控制、发挥其长处,这样就可能产生异想不到肋作用。而为官者做到善于发现、调动、使用人才,首先要能以宽怀雅量容纳人才。
  二七、上下易隔在于沟通
  或问:“何以谓之上下易隔?”曰:“理甚易明,事则不能尽言也”。
  为上官者,类①以公事为重,万不肯苛求于下。而左右给事之人,不遂其欲,辄相与百方媒孽②。昔吾浙有贤令,素为大吏所器。会大吏行部过培,左右诛求未厌,一切供储皆阴险为撤去。晓起灯烛,夫马一无所备,逐撄③大吏之怒,摭他事劾去,此隔于上之一端也。又有贤令,勤于为治,织钜④必亲,赏罚必信。其吏役有不得于司阍者,遇限日朱必濡⑤迟而出此其反也。又不即为转禀,率令枉受逾限之谴。此隔于下之一端也。被害者,据实面陈,何尝不可立征其弊。然若辈势同狼狈,所易之人,肆毒尤甚。安能事事读⑥禀,频犯投鼠之忌,故帮下情终不可以上达,曰易隔也。
  【注释】
  ①类:大抵、大致。
  ②媒孽: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③撄樱:Ying,碰,触犯。
  ④织:织,使纱或线交叉穿过制成的绸布等,这里言其细小;,通“巨”,大。
  ⑤懦:延迟。
  ⑥读:轻谩。
  【译文】
  有的人要问:“为什么上下级之间容易产生隔阂?”我说:“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事情却不影巨容易能说得清楚的。”作为上司,大都很看重公事。
  但万不可对下面的人太苛刻,左右办事人员,只要上司没有满足他的私欲,便会聚在一起千方百计给上司找点麻烦。过去我老家浙江有个好县令,一向被某个大人物器重。一次这个大人物考核官吏业绩,路过这个县令的辖区。
  由于这个县令没能满足左右的人的某种要求,他们就把给这个大人物准备好的东西在暗中全部撤掉。这个大人物早上起来点灯一看,见一匹马都没有准备,很生气,找了件其他事把这个县令弹劾撤职了。这就是上下级没有沟通的一个例子。又有一个好县令,勤于政务,事无大小,必定亲自过问,赏罚必行。他的下属中,有一个人和管杂务的人不和。刚好遇上县令叫这个下属限期搞朱砂。这种事即在当时,都会难于在限期内办好。恰好这个下属又有事外出了,也没有人及时告诉他,结果这个下属受到了逾期不办的斥责。这是上下级没有沟通的又一个例子。被害者如果都能把实际情况告诉上司,这些弊端又怎会得不到革除呢!然而这些人狼狈为奸,所涉及的人也更为恶毒。
  他们怎么可能把每件事都忘了告诉别人呢?而受害人总是投鼠忌器,这样一来,下情始终难以上达。这就是上下级之间容易产生隔阂的原因——小人当道。
  【评语】
  小人当道,根本的原因在于当官者喜欢小人,于是才出现小人当道,下情不能上达。如果当官的个个都能近君子,远小人,上下级的隔阂又能有多少呢?即使有,恐怕也不难解决。当宫的自己首先不是小人才可能远小人。
  然而,却不能苛求下属皆为君子,为官者,如果总以文化人的清高孤傲来对待下属,来自诩君子,又何谈沟通?不沟通又怎么会做好事呢?百事百样,百人百面,下属中难免有屑小,只要不违法,就得想法子发挥他的积极作用的一面,避免为恶的一面,断然以远而至绝缘的方式则干事无补。
  二八、左右蒙骗最须防范
  给事左右之人,利在蒙官舞弊,最惧官之耳目四彻①。凡余所云,款接绅士,勤见吏役,皆非左右所乐。必有多其术以相扰制者,须将简号房不得阻宾,及吏役事应面禀之,故开诚宣布,示贴大堂,俾②人人共见共闻,并于理事时随便言谕,庶左右不敢弄权,耳目无虞③壅弊。
  【注释】
  ①切:通达;贯通。
  ②俾:使,让。
  ③虞:忧患、担心。
  【译文】
  当官者身边的人,主要是从蒙骗官长中询私舞弊而获得各种好处。因而他们最俱怕的,就是当官者的耳目能通达四野,了解一切。我所说的要热情接待当地名流绪绅,经常接见下级官吏,这都不是当官者左右的人所喜欢的事。他们一定会用不少办法,从中加以阻挠。应该命令门房,让他们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挡来宾;下级官吏的事应该当面禀报。应该当着大家的面宣布这些办法,并把这些条款贴在经常出入的大堂上,让每一个人都能看得到;每一个人都能听得到;并且在处理事务时随时宣传递条款。如此一来,左右侍从之人,就不敢随意弄权,胡作非为,而当官者自己的耳目也就不用耽心会被堵塞了。
  【评语】
  长官耳目被阻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官本人昏庸。深居简出,被左右之人包围,惟左右之人是用,惟阿谀奉承之声是听,当官者怎能不昏昏然,怎能不受蒙骗,又怎能不被阻塞。不当官便罢,要当官就不能当个糊涂官。国家之重托,百姓之厚望系于一身,却糊涂了事?还有一种人,精明有余,往往刚愎自用,自以为精明却往往容易留下漏洞,不听人言、一意孤行,谁人愿意给他拾遗,谁人又敢给他补缺。左右的屑小之辈便乘机谋取私利。方便送给了别人,灾祸却留给了自己。
  二九、官府之事勿托亲友
  署中翰墨,不能不假手亲友。至标吏办稿,签役行牌,虽公事甚忙,必须次第手治。若地处冲要,实有势难兼顾之时,不便留犊以待。
  则准理词状,即付值日书吏承办。应差班役,可于核稿时填定姓名。总不可任亲友因忙代笔。开寅缘①贿诧②之渐。
  【注释】
  ①寅缘:即受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
  ②贿诧:贿赂。
  【译文】
  官府中的文件,不能不请亲友帮忙。至于像派遣官差办理文稿,派遣捕役抓人等一类事,即使公事很忙,也必须有条有理地着手办理。假如说在一个重要地方当官,确实没有时间把这些事同时兼顾,又不便把公文留着等以后处理,那便可以草拟一份文稿,马上交给当天处理日常公务的官吏办理,当差的人,可以在核定稿子时将姓名填在文件上。这类事情一般不要托亲友帮忙,以免开那种拉拢关系谋求私利的口子。
  【评语】
  官府历来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当官的应尽量不使自己的亲友插手官府的事,那样会说不清楚,会纷别人留下议论的话题。既然是公事,就公办,为什么要自我麻烦,自寻苦恼呢?官场有一种风气,喜欢拉帮结派,自立山头,于是,猜疑之风起,以为亲友最为可靠,纷纷提拔亲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还有一种人,公事压得抬不起头,又不会分配调理,发挥别人之能,却害怕别人超过自己,便假亲友手来处理公家之事;公私不分,于是,轻才重亲,妒贤近小之风便起,又谈何公事?
  三○、吏役之言不可轻信。
  此条已具佐治药言。今复及之者,幕不见役而念民故,意常平官未见民而信役,故气易激,役不得逞志于民。辄貌为可怜之状,或毁檄,或毁衣,以民之顽横面陈于官,从而甚其辞焉。谓其目无官法也,官未有不色然骇,勃然怒者。官怒而役狡行,民害生矣。大拒捕有罪,人尽知之。为盐泉①,为盗劫,犯罪而求幸免脱,是以敢拒捕也。若催赋传讯,民尚无罪,何致拒捕。偏听而轻信之。一役得志群役转相效仿,民之得自全者几何?当役禀时,平心熟察。则装点之弊,自然流露。姑将原檄存销而止,以应办之事另檄改差,及其人到官,事结告以拒捕罪名及所以不遽②办拒捕之故。
  民知爱畏,即亦役不敢再萌故技。
  【注释】
  ①盐臬,贩卖私盐的头子。臬,极大。
  ②遽:ju,急速。
  【译文】
  这一条在《佐治药言》中,我已经谈到了。现在又重提这个问题,”理由是,幕僚们没有见到下级役吏,而直接见到老百姓,当官的平时不了解百姓的疾苦,而偏信下级役吏们的话,所以容易激动。捕快差役们在老百姓面前没有捞到便宜,就故意在上司面前装出一副可怜模样。有的毁掉公文,有的扯烂自己的衣服,把者百姓刁钻蛮横的样子,在上司面前表现的活灵活现,煞有介事。进而夸大其辞,无中生有地说者百姓如何的目无长官目无法律。
  而当官的人,没有不因此而勃然愤怒的。当官的人随意发怒,当差的人狡猾奸诈,老百姓的苦难就因此而起了。拒捕是有罪的,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
  真正的拒捕只有在那些贩卖私盐的头领,偷盗抢劫的罪犯想侥幸脱逃时才会发生,只有这类亡命徒才敢于拒捕。至于像催交赋税、官府传讯等事,老百姓本来就没有犯罪,又哪里来的拒捕呢?只听一面之辞,轻易相信,结果自然是一个当差的人好计成功了,许许多多的当差者就会加以仿效。那老百姓能够自我保全的又有几个呢?假如当差的在向你汇报情况时,平心静气地仔细考察,那么差役们装模作样的表演也就自然会露出马脚来。遇上这种情况,姑且把原来的公文注销,只把要办的事另外派人去办。等到人被带到官府,事情办好了再告诉这个人拒捕的罪名和不马上追究拒捕的原因。老百姓因此也就晓得自爱,并畏惧法律,差役们也就不敢重演故技了。
  【评语】
  传言不可轻信,特别是涉及到自己的职权,需要自己处理的传言。如若听信传言,失于详察,就可能被人利用,可能制造冤案。从而给别人带来痛苦。因此办案应洋察,才不会出错。不轻信不是不信,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信一面之辞,就难于把握事物的实质。要做到这一点,恐怕首先要看看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个人的颜面官成还是实事求是秉公办事,如果从私出发,就有可能偏听轻信,而制造冤案。
  三一、百姓破家操权之忌
  谚有之破家县令,非谓令之权若是。其可畏也,谓民之家恋于令,不可不念也。令虽不才,必无忍于破民家者。然民间千金之家,一受讼累,鲜①不破败。盖千金之产,岁息不过百有余金。婚丧衣食,仅取足焉。为以五六拾金为讼费,即不免称贷以生。况所费不止五六拾金乎?况其家不皆千金乎?
  受牒之时,能恳恳恻恻剀切②化诲③。止一人讼,即保一人家。
  其不能不讼者,速为谳④结,使无大伤元气,犹,可竭力补苴⑤,亦庶几无忝⑥父母之称与?
  【注释】
  ①鲜:少。
  ②剀切:符合事物,切实。
  ③诲:教导。指教。
  ④谳:yàn,审判定罪。
  ⑤苴:yù,麻的子,指麻布做的衣服。
  ⑥忝:辱没之意。
  【译文】
  谚语中有叫“破家县令”的。这并不是说县令要使百姓破家。而是说老百姓的身家性命操在县官手里,不能不使老百姓有所顾虑。县官即使再无怜惜老百姓之心,也决不会干让老百姓家破人亡的事情。可是,县官的一个错误决定,则可能使老百姓家破人亡。就拿有千金之产的人家来说吧,要是他一旦被打官司这样的事连累,很少有不破产亡家的。就是这种千金之产的人家,一年的收入也不过百来金,除去诸如办红白喜事,穿衣吃饭,剩下的钱财也不过仅仅够平时开销。如果说用五六十金作为诉讼的费用,那么,他就要借钱才能够维持生活。况且打官司五六十金又怎么能够呢?又有多少家有千金之产呢?当官上任之时,如果能够尽心尽力地去教育百姓不要犯法。阻止一个人犯罪、打官司,就等于保全了一个家庭。如果遇上不得不吃官司的人,那就不要拖延,赶快把案办完了事,千万不要让老百姓大伤元气。这样还能替老百姓补救一些家产。这样做官的人,也就对得起父母官的称号了。
  【评语】
  古代县官被称作父母官,如再生之父母,可见民望之殷。父母官要有父母心肠。如果,为官一任,只知搜刮民财来中饱私囊,阿谀上司,只知玩弄权术,随心所欲地办案办事,不惜生灵,只知欺压百姓,显露威风,那么,百姓就会走投无路,必生事端。
  三二、告下之语必须详细
  吏役乡氓①,均无达识。凡差遣听断②,不将所以然之故详细谕知,必且懵于遵率③,吏役则周折贻误,乡氓则含混滋疑,均足累治④。
  【注释】
  ①氓:méng,百姓。
  ②断:判断,决断。这里有裁决之意。
  ③率:标准,规格。
  ④治:统治。
  【译文】
  在官府当差的人与乡下的老百姓,见识都很浅薄。凡是叫他们去办点什么事情,或者叫他们办理案件,如果不把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交待清楚,他们就会懵然行事,而不讲究办事的方式方法。当差的就会因多费周折而误事,老百姓也会因此时当局不信任。这些对于治理一个地方都有很大的影响。
  【评语】
  当官的应了解手下人的业务素质,办事能力和为人品德,这样做事情才可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委派不同的人去办理。分派事物尤其应当指示清楚,要求明确,下属才可能把事情办好。也才好检查办事的结果。下级工作没有作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往往是由于上级的指示不明确。
  三三、勤惩二端为官秘诀
  教民之要,不外勤惩二端。如朔望①行香,宜讲圣谕。劝农课②士,乡饮宾兴,尊礼师儒,采访节孝之类,皆勤惩之的然③者。近多目为具文。余初莅宁远时,方孟夏,示日劝农,皆讶异。数至乡饮酒礼,吏莫详其仪注。
  不揣迂腐,一切典礼,次第行之。三白年中,耳目一新。顽情革面,士奋科名,妇知贞节。用力无多,收效甚钜。夫通都大邑犹曰公务殷繁,不遑④兼顾。若简僻之区,何致夙夜鞅掌而亦发驰不举乎?吾愿图治者先由此始。
  【注释】
  ①朔望:古代表示时间。朔,农历每月的初一,望,农历每月的十五。
  ②课:考核,指教导学生、教书、授课。
  ③灼然:显明,显著的样子。
  ④遑:huáng,闲暇,空闲。
  【译文】
  教化老百姓的秘决,不外乎是勤于政事,惩治奸民两方面。比如,在每月初一、十五焚香拜神之际,适合宣讲皇上的旨意。勉励老百姓务农,考查读书人学习,同老百姓一起喝酒,设宴招待客人,遵守礼仪,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在各地表彰节妇和孝子,这些都是勤于政事,惩治奸民的事情。
  近些年来,大家都把它当作纸上的东西,没有真正干起来。我在宁远刚刚上任之时,那时正是初夏,我派手下贴出告示,鼓励老百姓栽桑种田,同事们都觉得非常惊讶。我多次到乡下同老百姓喝酒,可主持的司仪官居然不知道席间礼节。于是,我也就顾不得别人说我迂腐,将所有的礼节,一一做给他们看。三四年,这里的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使人耳目一新。刁民们都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读书人发奋追求科举功名,女人也知道节烈操守。我费力不大,但收效却很显著。大都市的官员们公务繁忙,顾不上这些事情。但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公务怎么会繁忙到连礼仪这类大事都顾不上管的地步呢?希望治理好地方的官员,就应该从这里做起!
  【评语】
  勤于政事和惩治奸民,这是古代地方官员的两大任务。如果说这个地方流氓当道,地痞横行,人们不知道敬父母,爱子女,辨荣辱,崇节操,那么这个地方的官员还能被认为是能干和有才吗?还能被认为是尽职尽责了吗?
  讲求礼仪是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保证,舍此就难以求得社会的安定。
  三四、兴修水利造福于民
  古今治河之术,不出贾让三策。南河蓄清敌黄,实操胜算,其余惟以堤防为务。堤日增高,水亦随长,汛涨冲决,实足为患,此贾让所谓劳费无已,数逢其害也。直隶国永定河为害,入海水口不畅,弥年疏浚支流,此中策乎?
  至于出数年治河之费,业所徙之民,不与水争地,贾之上策,实无有能行之者。
  治河有原有委,下流畅而后上流安澜。直隶惟京东之滦河、蓟、运河诸水自能入海,不由天津。其余南北运河,东西两淀,暨永定河、子牙河、七十二清河,皆于天津海河合流。自三岔口迄大沽口,长一百二十里。从水竞赴,潮汐往来,每夏秋,山永历水皆注于三岔一口,宣泄不及,以致漫溢冲决,此正尾闾不畅,胸腹俱病者也。雍正三四年以来,兴修水利于南北运,各建坝开河,减水分流,入口之水既减,则达海之口稍宽,亦随时补救之计也。
  桑干河发源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雷山金龙池,浑泉溢出,东下大同,抵宣化保安宗山,西至看丹口分为二:一由通州高丽庄入口河、白河者,潞河也,一南流从芦沟桥历固安、永清、霸州至天津丁字沽入海。长二百余里,因其色浊,故为浑河。倏忽迁改,又谓无定河。康熙三十七年改为永定河。
  挟沙易淤,每年水过之处,停沙肥沃,燕麦倍收,故谓之一岁一麦之地。小民贪利,占耕为业,与水争地,一旦汛水暴涨,不能容纳,其不至于横决者几希。西淀翕受①西南众流,循千里长堤,与白沟、拒马北来之水合,东注至霸州之玉带河。此是咽喉之地,泄宣不畅。雍正五年,另凿中亭河以分流。
  然河身窄小,首尾皆淤,分泄无多,由会同河以东始得分流入东淀。又真顺广南泊之水注于北泊,共出滏阳之道,合滹沱之流由子牙河入东淀。淀亦易淤,迩来垡船挖浅,不无小补,其河岩坦坡及河心淤涨,私占种苇与凡,田埂护田,筑堰取鱼,皆于水道有害,所当禁止,庶能节宣诸水而大其含蓄。
  千里长堤,自清苑起至献县之臧家桥,绵亘右保河三府之境。惟自保定县以东,堤绕渐河向北,如善来营等处,河身最为窄小。水障而北,霸州患之。堤决而南文安大城患之。明司农王恭肃公谓自保定县东北路疃村起,东由周家庄、鳃家庄、西营村直抵唐头村,筑大堤,计长四十里,约费六千金保护文安。而以路蝉村北善来营、苑家口、苏家桥之长堤尽行决去,则河身宽而水可容纳,无雍滞泛滥之患。此说颇善,但弃地甚多,村落迁徙不少,未能见之施行也。人竞言水利,惟能去其害,斯收其利矣。如一身之血脉,使之流通而无雍阻,岂非利乎?然有利必有害。雍正四年,以磁州改隶广平,滏河全水自宁晋泊以上,引流种稻,民甚赖之,而濒河村庄时亦为患。迨出泊之衡水界、滹沱河,水势湍悍,民堰难御。雍正八年,衡水堤决,溢流直犯青县;滹沱又日逼正定;甚可畏也。又如唐、沙、滋三水,于唐县、曲阳、新乐、定州、深泽皆获其利,会于祁州之三岔口,为猪龙河。经博野、蠡县、高阳入白洋淀,水势奔突,每受其害。
  漳河与滏阳河合流,曲周、鸡泽患之。今东从经魏县元城拉馆陶入运河,漳水泥浊,易淤,或欲引入东省德州相近古黄河之外,然地隔两省,事权不能专一,未可轻议也。
  【注释】
  ①翕受:归集、归纳。翕:xī,合,和顺。
  【译文】
  古往今来治理黄河的办法,不外乎西汉人贾让的上中下三策。南河蓄积清水治理黄河泥沙,实际上能够成功,其余的只是以增高黄河的堤防为重要任务。堤坝一天天增高,水亦随着上涨,汛期水涨冲决,实在令人忧患,这就是贾让所说的虽耗费钱粮而无助于防洪的办法。直隶省因为永定河为害,入海口不通畅,年复一年地疏浚支流,这大概算是中策吧?至于把历年治理黄河的经费,用来安置黄泛区的迁徙百姓,使其能够生存,不与水争地盘,这是贾让的上策,可实际上没有人能够推行。
  治理黄河要弄明水的源头和水的归宿,下流通畅上流才波澜不兴。直隶省只有京师东西的滦河、蓟水、运河等水系能流入大海,不从天津经过。其余的南运河、北运河、东淀、西淀,加上永定河、子牙河、七十二清河,都在天津与海河汇合。从三岔口到大沽口,长一百二十里,各条河流,竟相奔赴,潮汐往来。一到夏、秋,山水、河水都注于三岔口,一地宣泄不及,以致造成河水横溢冲决堤坝的险情,这正是尾部排泄不畅,祸及胸腹的表现。
  雍正三、四年以来,在南北运河兴修水利,各建堤坝,挖掘河道,减少水量,分流排泄,进入三岔口的水量减少了,流入大海的海口就显得稍微宽绰一点,这也是一种随时补救的方法。
  桑乾河发源于太原的天池,从地蔑流行到山西朔县雷山金龙池的浑泉溢出,向东流经大同,抵达河北的宣化、陕西的保安和宗山,向西流至看丹口分为两条河流:一条由河北通县高丽庄汇入口河、白河的,称作潞河。一条向南流,从卢沟桥经历固安、永清、霸州至天津丁字沽流入大海,长二百余里,因其色混浊,因此叫作浑河。又由于它迁改频繁,又称作无定河。康熙三十七年改为永定河。河水泥沙容易淤积,每年水淹的地方,留沙肥沃,种植麦子成倍地收获,所以称为一年一麦的地方。老百姓贪图小利,开荒耕种,与水争地,一旦汛期来临,河水暴涨,不能容纳,极易造成河水横溢,冲决堤坝的灾难。
  西淀取纳西南众流,沿着千里长堤,与白沟、拒马北来的水流汇合,向东流至河北霸县的玉带河。这是咽喉之地,排泄宣导不畅。雍正五年,另外开凿中亭河以分流。然而河身窄小,首尾部都是泥沙淤积,分泄的水流并不多,从会同河以东才开始得到分流,进入东淀。还有真顺广南泊的水注入北泊,共出滏阳之道,汇合滹沱河水,由子牙河注入东淀。东淀也容易出现淤积,近来用挖土船深挖,获益非浅。那些河岸坦坡以及河心淤积增高的地方,私自占耕,种植芦苇和一切造埂护田、筑堰取鱼的举动,都对水道的通畅有危害,应当加以禁止,以期使东淀能够调节宣泄各条河流,从而扩大它的蓄积能力。
  千里长堤,从清苑到献县的臧家桥,连绵横亘经历顺天、保定、河问三府的境地。只有保定县以东,长堤渐向北绕,如善来营等地方,河床最为窄小,水受阻碍向北冲流,霸县就很危险。长堤垮决,河水向南,文安、大城又很忧虑。明代司农王恭肃老先生说:从保定县东北路疃村起,东由周家庄、鲁家庄、西营村直至唐头村,修筑大堤总长四十里,大约耗费六千两黄金,可保护文安城;而把路疃村北面的善来营、苑家口、苏家桥的长堤全部挖掉,则河身宽大而水可容纳,无壅滞泛滥的忧患。这种说法很好,但是抛弃的土地较多,村落迁徙也不少,没有能够看到它的施行。人们都争着谈水利,只有能够去除它的害处,才能收到好处啊。就好嫁人身上的血脉,使它流通而不发生壅滞阻碍,难道不是“利”吗?然而,有利必然有害,雍正四年,把磁州改属广平,整个滏河从宁晋泊以上部分,引流种稻,百姓都赖以为生,而靠河边的村庄有时也遭受水灾。最终流出宁晋泊的衡水与滹沱河相邻近,水势急近凶悍,老百姓的堤坝难以防御。雍正八年,衡水河的长堤垮决,冲溢的水流直接进犯青县,滹沱河又一天天逼近正定,十分可怕。又如唐、沙、滋三水,对于唐县、曲阳、亲乐、定州、深泽都有好处,交汇于祁州的三岔口,称作潴龙河。流经博野、蠡县、高阳进入白洋淀,水势奔涌急近,沿途经常遭受它的危害。
  漳河与滏阳河合流,曲周、鸡泽害怕水淹。现在向东,流经魏县、元城、馆陶注入运河。漳水泥沙混浊,容易淤积,有人想把它引入山东省德州附近的古黄河,但是地隔两省,不易实行。
  【评语】
  水利是农业的根本。作为地方官,疏浚河道,化害为利是应有的责任。
  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变水害为便利,五谷丰登,造福于民。
  三五、屯田大计须察地势
  营田未尝无利,明徐贞明言之详矣,而必求其可久,则要在察地势,审土宜。雍正三四年,京东、京西、京南、天津分四局营治水田,效群力,给农本,以图永远之利。然或地势本高,水泉不足,或去流引河,旱干则涸,水不能达,寻即改旱地,势使然也。又有土多沙性,不宜于稻田,田埂水渗,岁旱则水从内出,而不能蓄,岁涝则水从外入,而不能御。营田副使正钧于丰润、霸州捐资筑围、建闸,营治稻田各五十顷,迄今收获无几,民人拖欠,工本难以完纳。欲再借,则民欠越多,不借则无力耕种。地方官不过因循补苴,无长策以图久远,将来不保其不废。善营田者,水田、旱田因其宜而不之强立町畦分高下,不惜工力。地之在民者,功之使自为垦。地之在官者,遣亲信亲友,董率之给以工本,专其责任,择南方老农为之师。官斯土者,以民事为己事,又使民之深知其利,不懈于其事,而后庶几也。
  【译文】
  屯田并非没有利益,明代徐贞明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是很详细的。要得到这种利益,就应该认真勘察地理形势,因地、制宜,适时地耕种。雍正三、四年京东、京西、京南和天津分四局营治水田,借助老百姓的力量,生产粮、棉等生活必需品,以期取得永远的利益。但是,有的地势本来较高,水源不足。有的是从黄河引一支流进行灌溉,遇到天旱则干涸,水源问题解决不好,只能改为旱地。这是地理形势决定的,不能蛮干。又有的地方土质多沙性,不适宜于营造稻田。堤埂渗水,天旱则水从内出而无法蓄积,岁涝则水从外入而无法防御。屯田副使正钧在丰润、霸州捐钱修筑围堤、建立水闸,营治稻田各五十顷,至今没有收获多少粮食,从而老百姓欠债愈多,老百姓不借则没有力量继续耕种。地方官不过是循规蹈矩、补益缺漏,并没有长远的谋划来求得久远的利益,将来难以保证屯田不废置。善于屯田的人,水田、旱田各顺其宜而不强行划一。土地是属于老百姓的,应该鼓励他们自行开垦种植。土地属于国家的,则应派遣亲信、亲友统率、监督开垦耕种。供给成本,使责任落实,选择有经验的南方老农作为他们的教师。作父母官的,应该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让老百姓从屯田中得到好处,这样才算是称职的。
  【评语】
  屯田之制是兵民结合,因地结合的一种妙举。但任何事情都须察明其生存的客观条件才可行。不能因为古代屯田是解决军粮,现在屯田就不能种棉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品种适时播种,而不能蛮干。不光屯田应该这样,做事也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可以主观臆断,长官意志,违背客观规律,违背实际需求。这是一个方法问题,对个人来说,做错事只影响到自己一个人,一个有官职,有权力的人,决策错误将影响一大片,甚至于满盘皆输,全军覆没。
  三六、在押人犯随时查验
  案有犯证,尚须覆讯者,势不能不暂予羁管。繁剧之处,尤所多有。然羁管之弊,甚于监禁。盖犯归监禁,尚有鉴狱官时时稽查,然羁管则权归差役,差不遂欲则系之秽处,饿之终日,恣为凌虐,无所不至。至有酿成人命,贻累本官者,若贼把久押则纵分肥,为害更大。
  此等人犯官难毕记,全在幕友立簿,检察以便,随时办结。即官有代任,幕有替人,亦可免贿脱之患。
  【译文】
  案子里的犯人或证人,还需要反反覆覆审问的,不能不暂时予以扣押管制,一般大案要案,扣押的证人犯人就更多了。但是,扣押管制之弊超过坐牢。一般说来,犯人到牢狱里,尚有狱官时常查询考核;扣押管制,便归差役安排,差役一不顺心如愿,就把犯人捆绑在污秽之地,终日不让吃饭,百般凌辱肆意虐待。甚至发展到酿成人命的结局,还牵连到主判官。如果犯人因偷窃罪而被长久扣押管制,差役便纵容行窃,坐地分赃,为害更为严重。
  这一类犯人,主官难于全部记得,全靠助手们详细登载,考查核实,以便随时办理、断案。即使官有变更,助手换人,也可以免于因贿赂而脱逃。
  【评语】
  在扣押犯人问题上,尤应依法办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该怎样办理的就怎样办理。千万不能在没有搞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先抓人,关起来再说。也许犯人坐了几年牢,连自己都说不清楚坐年的原因,法律上没有结论。这样,怎能起到惩戒罪犯、教育大众的作用呢?怎么能体现出法律的公正呢?
  三七、兴利除弊重在用才
  地方风气以官为转移。地棍揣摩,即视官为迎合。官有善政,未始不资若辈。历阶如官徽赌博则棍首局诱。官治小钱,则棍讦挽和。
  官清水利,则棍控侵占;官严斗殴,则棍饰伪伤;官禁锢婢,则棍告侵占;官细则棍讼业横。
  如此之类,悉数难终。大概有一利必有一弊,甚且利少而弊多。全在幕友因利察弊,力究冤诬,固不可因噎废食。断不宜乘风纵火,使棍奸可戢①。
  官法可行,则平民自安无事之福矣。
  【注释】
  ①戢:jí,收敛,收藏。
  【译文】
  地方的风气,是根据当官者的举动为转移的。地痞无赖揣摩思量,看着为官者的举动,加以迎合。当官的人有令人称道的政绩,开初还得力于这帮人呢。比如为官者整治赌博,地痞就来自首赌局骗技;为官者整治小偷,地痞也控告搅和;为官者整治水利,地痞就控告侵占田地现象;为官者狠抓斗殴,地痞就控告有关凌辱事件;为官者安抚贫困佃农,地痞就控告强权蛮横之事。像这样的事情,说也说不完。一般说来,有一件好处,就伴有一件弊端,甚至弊大于利。全靠助手们推动有利的方面,省察不利之处,努力追究诬陷、冤枉的地方,切不可因噎废食。千万不要乘风纵火,使地痞奸贼从中渔利。官府的法律能够推行,那么老百姓就可享受平安无事之福了。
  【评语】
  当官的兴利除弊本是好事,如果他所依靠的人是奸邪之辈,好事也会变成坏事。因此,当官的初来乍到,万不可看谁往我这儿跑得勤,就认为谁是好人。谁能陪我玩乐,帮我捞好处,谁就是有能力。其实可能正相反。正人君子是要观察后才表现自己的。能谋则谋,能干则干。而小人是不可能真心实意帮别人的。依靠好邪小人的结果只能把事情搞坏,祸及自己。一个深明为官之道的人,想有一番作为,必须精于
  用人之道,明于用人之法,以事对人,而不是以个人之所好来影响事业。
  三八、除暴安良官之本分
  官不洁已,则境之无赖偕官为孤注,扰富人以逞其欲。官利其驱富办,而讼可以生财也。
  阳治之而阴亮之。至富人不能赴诉于官,不得不受无赖之侵凌,而小人道长,官为民仇矣。
  夫朝廷设官除暴安良,有司之分。怜暴是纵,惟良是侮。负国负民,天岂福之。故保富之道,在严治诬扰,使无赖不敢藉端生事,富人可以安分无事,而四境不治者未之有也。
  【译文】
  当官的人,如果自己不洁身自好廉洁奉公,那么在他所管辖的区域,无赖之徒就自然而然地把那个当官的人,当作一笔极大的赌注,去骚扰当地的有钱人家,以便谋取私利。当官的也从这种侵扰中获得好处。而且通过打官司,当官的也从中获得好处而发迹,所以当官的表面上,是在治理杜绝这些事情,背地里却有意放纵。等到当地的殷实大富人家无力向官府控告而又不得不忍受这帮无赖之徒的侵扰和欺诈的时候,当官的也就成了老百姓的仇敌了。
  设置官府的目的在于除暴安良,这本来就是官府应尽的义务。放纵暴徒,欺侮善良百姓。这种负国负民同时也是祸国殃民的罪恶行为,难道苍苍上天还会保佑吗?所以,保持富裕最有效的方法就在于严厉惩治那些奸恶之徒的诬告和侵扰,使他们不敢寻找任何藉口惹事生非,有钱的人也就可以相安无事。如果这样做了都治理不好自己的辖区,那是从来没有的。
  【评语】
  当官要为民做主,要严惩地痞恶棍,保护善良。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安定,生产才能发展,人民才能富裕,当官的也才能谈得上有政绩。官运也才能亨通。否则,官位恐怕也难以长久。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为官者自己贪赃庄法,男盗女娼,自会有市井无赖、屑小之辈阿谀逢迎,两相结合则百姓不安,社会不宁,这就更无政绩可言了。
  三九、藏富于民为治要道
  藏富于民,非专为民计也。水旱戎役,非财不可长民者。保富有素①,遇需财之时,恳恻劝谕,必能捐财给匮。虽吝于财者,亦感奋从公,而事无不济矣。且富人者,贫人之所仰给也。邑有富户,凡自食其力者,皆可藉以资生。至富者贫,而贫者益无以为养,有公事必多梗治之患。故保富是为治要道。
  【注释】
  ①素:向来,一贯。
  【译文】
  把财富珍藏在老百姓的手中,并不是专门为老百姓考虑。假如一碰上水灾、旱灾和战争年代,除了钱财的力量是不能够真正帮助老百姓的,一贯保护人民财富,遇到需要这些财富的时候,诚恳动情地劝说大家,他们也一定能够捐献财物,接济穷困的。即使是那些视财如命的守财奴们,也会因为受了感动,而群起听从官家的号召,捐献出自己所珍视的财产,这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了。况且,富裕的人,是贫困的人赖以生存的对象。地方上如果有富裕的人家,凡是自食其力的贫穷人,都可以依靠他们而得以生存下去。
  如果等到了有钱人都变得穷苦不堪的时候,那些原来就十分贫穷的人,就变得更没有什么依靠了,在这个时候,如果刚好遇上什么公事要办,那办起来就会遇到许多无法逾越的障碍,从而留下不少无法治理的祸患。因此,保持自己辖区内的富裕,是治理好政务的主要途径和办法。
  【评语】
  任何时代,政权建立都要有经济实力作后盾。作为地方官,它不依靠当地的财税收入,又能依靠准呢?不过,应对富有人晓之以理,明之以法,使他们依法经营。热心社会公益,给政府捐献得多了,说话的份量就重了。
  四○、节制官费减少官价
  境当孔道①,酬酢②殷繁;器用食物,闻有官价之名。或取自铺户,或供自保役,非摊派即垫赔,原非善政。然陋习相仍,概予裁革,转恐事多棘手,此宜量为节制,可已则已,万勿任见,幕客渔利,家人借端市索,致民力不堪,激而上控。
  【注释】
  ①孔道:通往某处必须经过的关口。比喻交通要道。
  ②酬酢:ch6uzuò,宾主互相敬酒,泛指应酬。
  【译文】
  当官者所管理的辖区,地处交通要道,应酬就会特别繁多。使用的器具和所吃的食品,听说也就有了公家价格的名气。这些东西,有的来自于商户人家,有的是差役那儿供给,总之,不是向老百姓摊派的就是自己垫赔进去的。这些事情,原本就不是良好政风的表现,可是由于陋习相沿已久,也就成了习惯。如果统统地加以裁减革除,事情恐怕反而更为麻烦。对于这种事,应适当地节制,能过去就过去,千万不要任性,想怎样就怎样。要不然,幕客们从中渔利,蒙骗百姓;而当官的家里的人又巧借各种理由在市场上勒索,从而导致老百姓没有能力应付,激发他们向上控告自己,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评语】
  用公款吃喝,用官价购买超值商品,是腐败的一种表现,也是加重人民负担的一个重要原因。吃喝惯了,俸禄不够花销,就可能靠歪门邪道挣钱,导致犯罪;就可能巧立名目,败坏政风,就可能让屑小之辈左右逢源。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于是从应酬始到花天酒地,风气一开,便成习俗,难以更改。
  因此,做事一定要从小事做起,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少犯错误。
  四一、公告号令不宜轻发
  条教号令是道齐中一事,告示原不可少。然必其事实有关系,须得指出利弊,与众共喻。
  或劝或戒非托空言,方为有益。若书吏视为故纸,士民目为常谈,抄录旧稿,率意涂饰者,书可不必。非惟省事,亦可积福。每见贴示之处,墙下多有阴沟及安设粪缸溺桶之类,风吹雨打,示纸堕落秽中,亵字造孽,所损正不细耳。
  【译文】
  发布号令,是把一件事情公布出来,让人知晓,原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但是令不宜随意发布。所要公布的那件事必须是关系重大,且明确指出发布号令的必要性。让老百姓都晓得事情的原委,或者劝戒勉励,或者警戒注意,而非满纸空话套话,才会有作用。假如文书官吏把它当成一张没有用途的废纸,缙绅、士子、百姓也把它看成是老生常谈、形式主义,是随随便便涂抹两下的结果,那么张贴告示就没有一点必要。因为这样不仅是省事的办法,也算是为老百姓多造点福。我经常看到贴告示的地方,那墙壁之下,有一条阴沟流着污水,有时甚至还安放着大粪缸和小便桶之类秽浊不堪的东西。所贴告示经雨打风吹之后,就掉落在这些肮脏的东西之内,亵渎了上面的公文和所写的内容,造下了罪孽。这些损失和伤害就不细说了。
  【评语】
  官府衙门发出号令告示,是带有规范与指导性的,尤其是在文化与印刷不甚发达的古代,更有法规的味道,所以事无轻重,随意轻发,便失其严肃性与应有的权威。不能不分轻重缓急,重要与否,有无必要而乱出。
  四二、营建社仓积谷防荒
  社仓①之法,始于朱子,仿古义仓之意,请常平仓②米六百石始其事,共十有四年。除建仓外,得米三千余石,诚良法也。其所著事目,大约编排保甲,稽户口,设乡官。四月上旬,申府委员役与乡官,共支贷。十名为保,如有逃亡,同保均赔。十月上旬申府,差官同收贷者,出息什二,小歉弛半息,甚则尽蠲之。行之十四年,归原粟于官,而用所赢为贷资,每石止收耗米三升,不复取息。此社仓之法,实事常平相表里。雍正二年,内阁交出积贮,原以备荒,条奏行令各省访察民情土俗妥议。嗣经部议,采取山东、河南议奏咸宜,并按朱子社仓事目酌议六条,行令各省按款酌行。乾隆四年,台臣朱积晫?节录事目奏准,发交各省督抚悉心详议,然而奉行者甚少。予尝之论。一曰捐输之难。民日加多,地不加广,贫民甚众,而温饱者仅足自给。五党相周之义,缺焉不讲,非但人不古处,亦或力不从心。今欲劝捐,名为乐输,势同派累。而况有建仓之费,铺垫之费,看守人夫之费,以及盘量折耗,岂能尽取给于耗米?其难行者一。二曰任人之难。乡官社首必须公正、殷实之人。但公正者未必殿实,而殷实者不皆公正。不得其人则弊生。
  即得其人,亦以责任綦重,畏累退缩。而其乐子充当者,率多狡猾渔利,不可任用。其难行者二。三曰出借之难,年丰谷贱,民不愿贷,恐其久而陈腐,于是勒令借领以易新。若一遇歉收,其思称贷小州县二万户,中州县四万户,大州县六万户。均计贫民二万余户,户贷五斗,需米万石。人多粟少,既不能偏给,又不可意为核减,一夫不获,哗然而起,滋生事端,便非浅鲜,其难行者三。四曰征收之难。常平仓谷以及出借籽种,俱有乡地等当官保结,互结,尚不免于积欠。印官立限催追,犹难清楚。乡官社首非有势分可以掸压,又不便责比。欠户不完,保人岂真能逐一赔偿?本年不能如数还仓,次年即无项可借,民间依然缺乏,而赔累无所底止,其难行者四。
  古人创垂良法,当其时,为可行。非同时同地,而不能行者,大率类此。
  虽近今俱已举交社长收贮仍归地方官,入于交盘案内,接收出结。然不能必其实贮无亏,州县亦不能亲历盘查,但听胥役取一甘结于穷民,未有实际,名存实亡矣。
  【注释】
  ①社仓:国家建立在乡村,储存粮食,调节粮价,借贷粮食给农户,救济灾荒的一种措施。
  ②常平仓:在州县设立粮仓,粮贱时买进,粮贵时平价卖出,调节粮价,备荒赈恤。始于汉代,以后历代相沿。
  【译文】
  “社仓”这种方法,起自南宋的朱熹。它仿照古代的“义仓”,请调“常平仓”的米谷六百石开始推行此制,共十四年时间。除在各乡各村建立粮仓之外,还得到米三千余石,的确是一种好方法啊。它所做的事情,大约是编排保甲、稽查户口、设立乡官。四月上旬向州、府申请委派官吏与乡官进行借贷,十户为一保,如有逃亡的、十家分摊赔偿。十月上旬报奏州府派官吏与乡官一同收贷。上缴利息十分之二,轻微歉收的放宽一半,严重遭灾的全部免除。推行这种方法十四年,把原借的六百石粮食归还国家,而用所盈余的粮食为借贷的资本,每石只收消耗米三升,不再收取利息。这种“社仓”
  的方法,实与“常平仓”互为表里。
  雍正二年,内阁交出积贮的粮食,原用来防备灾荒,奏报皇上,责令各省访察民情土俗全面议奏。后来经过各部议奏,采取山东、河南议奏事宜,并按照朱熹“社仓”事项斟酌议定六条,命令各省按款执行。乾隆四年,内阁大臣朱积晫,节录这六条条款奏准皇上,发交各省总督、巡抚尽心议奏执行,然而奉行的人很少。我曾经说过:一是捐输(指向朝廷捐赠钱粮以换取官职、爵位的政治措施)的困难。老百姓一天天增多,土地却不见加宽增大,贫困者的人数很大,而温饱者仅汉足以自养。古代所说的五百家为一党、互相周济的道理,已经没有人去讲了。不仅仅是由于人们不象古代和睦相处,或者也是力不从心的结果。现在推行捐输,名为自愿,情形却如同强迫摊派。
  况且还有建立社仓的费用、铺垫的费用、看守仓库人员的费用,以及盘量损耗费用,难道都能尽从粮米的收入中取得?这是难以施行的问题之一,二是任用人的困难。乡官、社长必须是公正殷实的人,但公正的人不一定就殷实富裕,而富裕的人不全都公正。不得其人则滋生弊端,即使得其人,也因为责任重大而惧怕牵累,退缩不于。而乐于充任乡官、社长的,大多是狡猾渔利的人,不可信任。这是难以施行的第二个问题。三是出借的困难。年丰谷贱,老百姓不愿借贷,害怕时间长久而陈腐,于是强迫命令借贷、领出以换取新谷。如果一遇到歉收,大家都想借贷了。小州县约计二万户,中等州县约计四万户,大的州县约计六万户,平均计算贫民二万多户,每户贷五斗,需米万石。户多粮少,既不能全部都贷,又不可以主观裁减,一人没有借贷到,就会哗然而起,滋生事端。这是难以施行的第三个方面。四是征收的困难。“常平仓”的米谷和借贷的种籽,都有乡官地保等人当着官吏具结或互相具结,尚且不免于积歉。主管官员限期催迫,还难以交纳清楚。乡官、社长,并没有权势可以进行弹压,又不便责成比拟其他法律办理。歉户不交纳,保人哪里能够逐一照赔呢?本年不能如数还仓,次年就没有粮食可供借贷,民间依然缺乏粮食。古人创立垂范良法,正逢其时,就可以实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而不再施行的原因,大概如同上述。虽然近来都一致实行由社长收纳藏贮,仍归地方官载入移交案卷内接收、出结。但是不能保证仓库里实际贮藏的粮食没有亏空,州县的官员也不能亲历现场清点盘查,只是听任属下官吏、差役从穷苦百姓那里取回一张具结,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社仓”实质上名存实亡。
  【评语】
  好的意愿未必都有好的结果,做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照搬过去的经验来盲目推行。对下属要明察,不能放任不管,也不可过于限制。对忠厚可靠之人,应全力支持,放心使用;对奸邪小人,则应时时防范,处处留心。如若识人不清,用人不当,再好的政策,也难办出好事情来。所以,为官之道,本意宜高,措施宜实,用人宜当,三者缺一不可。
  四三、官有信用民方敬服
  官能予人以信,人自帖服。吾辈佐官,须先要之于信。凡批发呈状,示审词讼,其日期早晚,俱有定准,则人可依期伺候,无废时失业之虑。期之速者,必致与人之诵,即克日稍缓,亦可不生怨言,第欲①官能守信,必先幕不失信。盖官苟失信,幕可力尽。幕自失信,官或乐从。官之公事甚繁,偶尔偷安、便逾期刻,全在幕友随时劝勉。至于幕友不能克期,而官且援为口实,则官之不信,咎半在幕也。
  【注释】①第欲:但希望。第,但是。
  【译文】
  当官者能够守信用,人们就会敬服他。我们这些作助手的人,必须首先做到讲信用。凡是指示发文呈状、审理诉讼案件,这些事的日期有一个确定了的原则。因此人们都可以按照日期办事情,不会担心浪费时间,荒废事情。
  日期定得早些的,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普遍称赞。即使规定了严格的日期的,由于其它原因而稍微推迟了,也不会招致人们的埋怨和不满。但是想要当官者守信用,作幕宾的人首先就不要失信于人。因为如果当官者失了信,幕宾还可以尽力弥补。而幕宾自己先失了信,当官者有时就会乐于顺从。当官者公事繁忙,抽空休息一下,就可能会使事情超过原定日期,这就完全要靠作幕宾的人随时劝导和勉励。至于幕宾不能够严格地按既定日期办事,而当官者又把这作为拖延的一种藉口,那么当官的人不讲信用,起码有一半的责任在幕宾身上。
  【评语】
  古人云:“人而无信,其不可也。”当官的更应注重信义。如若官不守信,怎么能要求属下守信呢?人不讲信义,那还有谁敢依靠你来办事呢?又有谁会相信你的人格呢?这个道理古今是一样的,即使在现代社会,要做一个有作为、有政绩、有事业的公仆,不能出尔反尔,不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诚信是对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一个连自己都要欺骗的人又怎能取信于人,人们又如何会信任他呢?
  四四、升官晋职安于官运
  饮①啄②前定,况任牧民③之职,百姓倚为休戚④乎?不有宿缘⑤,安能为治。缘尽则去,非可以人谋胜也。能者有迁调之势,而或以发扬见抑,庸者无迁调之才,而或以真朴极受知,且有甚获上而终磋跌⑥,甚不获上而荷携据者。谋而得,不谋而亦得,愈谋而愈不得,有定命焉。知其为命而勤勤焉,求尽其职,则得失皆可不计,即不幸而遇公过挂碍,可质⑦天地,祖宗可见。寮友姻族不足悔也。
  【注释】
  ①饮:喝,喝水。
  ②啄:鸟类用嘴叩击并夹住东西。这里指吃东西。
  ③牧民:封建社会指统治人民。
  ④休戚:高兴与悲哀。
  ⑤宿缘:生来就有的缘分。
  ⑥磋跌:差错、失误。
  ⑦质:评判、对质。
  【译文】
  连喝水吃饭这类小事都是前世注定的,何况担任与老百姓悲喜相关的官职呢?没有前世注定的缘份,怎么能成为他们的父母官呢?一旦缘份尽了,就应当离开,这决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有能力的人有升官的势头,但却因为冒尖太快而被压抑不用。那些平庸之才,看来没有升官的希望,但却因他的诚实之貌而被任用。再说,还有那些得上司宠爱,但最终却因所谓的失误而不能升迁的;极不受上司重视,但却被提升的。算计的升了官,不算计的也升了官;算计越深,越没有升官的希望。这都是前世注定的命运。既知这是命运,那就只有勤勤恳恳忠于职守,就什么得失都可以不计较。即使十分不幸因为公事上的过失而得不到升迁,那也可以说上对得起天地祖宗,下对得起同事朋友姻亲家人,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
  【评语】
  过去人常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其实,人不能屈服于命,升迁晋职也并非是运气好。要积极进取,重在业绩。当然,很多事情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情况很复杂。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应承认人的努力是重要的,它能改变所谓的命。荀子尚说人定胜天,我们怎能只相信命呢?如果说一切都是命里注定,封建社会提倡”勤政”还有什么必要呢?
  四五、去留进退不可游移
  仕而进,经也;不获已而思退,权也。志乎进则尽职,以俟①命。虽遇吹毛之求索,分不能辞。斩于退则知止而洁身。虽有破格之恩荣,义无可恋,故既明去就之界,当择一途自立。如游移不决,势必首鼠两端②,进退失据③。
  【注释】
  ①俟:si,等待。
  ②首鼠两端:指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③据:依靠、凭借。
  【译文】
  做了官,还想做更大的官,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如果没有达到目的,就想退出仕途,这是人们在做官道路上的权变。如果你的志向在努力做大官,那就只有尽心尽力克尽职守,以等待命运的安排。即便是碰上吹毛求疵的事,这也是你分中该有的,你也不能不接受。如果你不想在官路上前进了,那就应该知道什么时侯停止而洁身自好。这样一来,即便有破格提拔这样非常幸运的事,你也不能留恋于眼前的好处。所以进退去留一旦明了那就应当选择一条路。如果游移不定,下不了决心,就必然会动摇不定,从而使得做不做官都没有依靠。
  【评语】
  为官为民,各有所能,各有所好。人们喜欢当官,从某种意义来说它可以使人施展抱负,施展才能,为社会尽点力;还可以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但能不能当官,却不可拼死去争求。靠投机取巧不择手段以至伤天害理获得的官职不会牢固,也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结果。
  四六、升官不易辞官亦难
  进之难非难进之谓也。凭人力以求进,必好为其难,往往天不可以人胜,徒有失已之悔,此其故。难难言之。至退亦不易;则非及之者不能知也。不获乎上,万无退理。然遇上官宽仁体恤、转得引身以退。幸而获上重其品者,欲资为群僚矜式①,爱其才者,欲藉为官事赞襄,责以匪懈之义,不可偷安,督以从公之分,不宜避事,病则疑为伪饰,老则恶其佯衰:感恩以恩縻②之,惧威以威怵③之,非平素无牵挂之处,必临事多瞻顾之虞,须客得官轻,立得身稳,方可决然舍去,嗟乎!是岂一朝一夕之故哉!
  【注释】
  ①矜式:敬重和取法。
  ②縻:牵制、束缚。
  ③怵:恐惧,害怕,提心吊胆。
  【译文】
  升官的难处并不是指难以升官,凭个人的努力升官晋职,这恰是许多人喜欢做的。然而,个人的努力是无法扭转官场的法则的,弄得不好就只有使自己伤心而已。这里面的原因是很难讲清楚的。即就是辞官不做,这也是不容易的,没有这种体验的人是体会不到的。要是上司不同意,那就绝对退不出官场。要是遇上上司宽厚仁爱,体恤下属,那就熊够从官场中抽身出来,得以引退。这些人中,有的幸而被上司看重他的品德,想借他来作为同事们学习的榜样;有的因上司爱惜他的才能,想让他作为助手参谋,上司就用为国家服务的道义来责备他,告诫他不能松懈,不能偷安;用为公的名义来督促他,告诫他不能够躲避公事。要是他生病了,便会怀疑他是假装的;上了年纪,也会讨厌他假装衰老。那种感恩的下属,上司便用施恩惠的方法留住他。惧伯权威的下属,上司便用权威来恐吓他。如果不是平常就没有什么牵挂的话,那就会在面临这些事的时侯,产生许多顾虑。总之一条,一定要把做官看得很轻,自己立身处事要稳重,这样才能够毅然地离官而去。哎!这哪里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
  【评语】
  人入公门,身不由己。即就是对官场不满意,想辞官去职,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或者说,今朝为官,明天就可能削职为民。当官时一定要多行善事,才能保得住日后的安定。一旦失权失势,会连平民都不如。往日门前车水马龙,出门前护后拥,实在是因为趋炎附势之辈在阿谀权势。如果平时作威作福惯了,又如何能适应失去权势后的寂寞。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孝经》原文及译文
    《学记》原文及译文
    《朱子治家格言》全文及翻译
    《朱子家训》全文及译文
    《尚书》全文及译文
    《大学》全文及注释
    《中庸》原文及译文
    成语典故:管鲍之交
    成语典故:风声鹤唳
    《古文观止》全译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河南安阳  刘海强 版权归 读写吧 豫ICP备190046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