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做真人,办真事,学真语文——安阳市北关区中学语文  [admin  2022-10-18]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读写吧 >> 古文译注 >> 经典译注 >> 正文
  《古文观止》全译         ★★★ 【字体:
《古文观止》全译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77004    更新时间:2010-03-16    

《古文观止》全译

曹刿论战(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左传》

【作者小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对这书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战国初期的一位历史学家、散文家的作品。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闻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划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题解】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对曰:小惠未徧(10),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5)。公将鼓之(16),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7)。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19),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陈必祥)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3)公:鲁庄公。(4)曹刿(guì贵):鲁国人。(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àn件):参与。(6)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7)衣食所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8)专:独自亨有。(9)人:这里指一些臣子。(10)徧:同,遍及,普遍。(1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12)孚(fú浮):诚信感人。(13)福:作动词,赐福,保佑。(14)狱:诉讼案件。(15)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16)鼓:作动词,击鼓进军。(17)驰:驱车(追赶)。(18)辙(zhé哲):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19)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20)盈:充沛,旺盛。

 

宫之奇谏假道(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左传》

【题解】僖公五年(公元前655)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是要趁虞国的不备而一举两得,即先吃掉虢国,再消灭虞国。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早就看清了晋国的野心。他力谏虞公,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文章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晋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14)?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5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22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23),曰:虞不腊矣(24)。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25

冬,十二月丙子朔(26),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27)。师还,馆于虞(28),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29)。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30)。罪虞,言易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

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祐我。宫子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祐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囯,虢公醜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陈必祥)

【注释】

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虞:国名,姬姓。周文王封予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guó国):国名,姬姓。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西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山西平陆。虞在晋南,虢在虞南。(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翫(n完):即,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6)辅:面颊。车:牙床骨。(7)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8)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9)不从:指不从父命。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虞仲一起出走。宫子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10)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1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12)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13)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哪里能。之:指虞。(14)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唯:因为。偪(bì毙):通,这里有威胁的意思。(15)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况以国乎:此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字。(16)享祀:祭祀。絜(jié吉):同。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17)实:同复指提前的宾语。(18)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所引《周书》已亡佚,这两句引见伪古文《尚书》,下同。(19)黍:黄黏米;稷(jì寄):不黏的黍子,黍稷这里泛指五谷。馨(xīn心):浓郁的香气。(20)易物:改变祭品。繄(yì亿):句中语气词。(21)冯:同。(22)明德:使德明。馨香:指黍稷。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指不食所祭之物。(23)以:介词,表率领。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24)腊:岁终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25)此句以下有删节。(26)丙子:十二月初一正逢干支的丙子。朔:每月初一日。(27)醜:虢公名。京师: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28)馆: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作动词,驻扎的意思。(29)媵(yìng映):陪嫁的奴隶。秦穆姬:晋献公女,嫁秦穆公。(30)书:指《春秋》经文。

 

子鱼论战(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左传》

【题解】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目夷的字。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寥寥数语,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2)。司马曰(3):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4),宋师败绩。公伤股(5),门官歼焉(6)。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7),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9),不鼓不成列(10)。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1),隘而不列(12),天赞我也(1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14),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15)!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16)。三军以利用也(17),金鼓以声气也(18)。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19)。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父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末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陈必祥)

【注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2)既:尽。济:渡过。(3)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4)陈:同,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5)股:大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从)再次。(8)禽:通。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寡人:国君自称。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10)鼓:击鼓(进军)。(11)勍(qíng情)敌:强敌。勍:强而有力。(12)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13)赞:助。(14)胡耈(gǒu苟):很老的人。(15)何有于二毛:即于二毛有何(爱)。16)服:向敌人屈服。(17)三军崐: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用:施用,这里指作战。(1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19)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左传》

【题解】本篇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前630)。在僖公二十八年发生的城濮(在今河南陈留县)之战中,晋文公战胜楚国,建立了霸业。僖公二十九年,晋、周、鲁、宋、齐、陈、蔡、秦在翟泉(在今河南洛阳)会盟,晋国在会上谋伐郑。僖公三十年,晋国和秦国合兵围郑。围郑对秦国没有什么好处,郑国大夫烛之武看到这点,所以向秦穆公说明利害关系,劝秦穆公退兵,然郑、秦结盟,让秦国在郑国驻军,秦穆公因此退兵,晋文公也只得撤退,一场战争被瓦解了。

本篇以对话著名。有郑文公与烛之武的对话,有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话里有话;对秦穆公说的话,完全看到了秦、晋间的矛盾,看到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所以能打动秦穆公。最后写子犯请击秦军,晋文公不同意,这里预伏后来的秦晋殽之战。

九月甲午(1),晉侯、秦伯围郑(2),以其无礼于晉(3),且贰于楚也(4)。晉军函陵(5),秦军晉南(6)。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7):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晉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8)。越国以鄙远(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0)?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1),行者之往来(12),共其乏困(13),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晉君赐矣,许君焦、瑕(14),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厌之有(15)?既东封郑(16),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17),将焉取之?缺秦以利晉,唯君图之!

秦伯说(18),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19),乃还。子犯请击之(20)。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1)。因人之力而敝之(22),不仁;失其所与(23),不知;以乱易整,不武(24)。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九月甲午日,晋侯和秦伯合兵围困郑国,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并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势危急了!倘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兵一定退去。郑伯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我的壮年,还不及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碰到急难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烛之武答应去。

在夜里用绳子捆住身子从城上挂下去。见秦伯说:秦晋合兵围困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亡了!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您知道它的困难;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邻国实力的加强,即您实力的削弱。倘使放弃进攻郑国,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施恩了;晋惠公应允把焦、瑕两城给您,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构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已经要把郑国作为她东面的疆界,又要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倘使不来损害*

秦国,还会到哪儿去扩展呢?损害秦国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只请您仔细考虑吧!

秦伯听了高兴,跟郑国人结盟。派杞子、逢孙、扬孙在郑国驻防,才回去。子犯请求发兵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行!不是这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用战乱来改变出兵时的整肃,是不武,我还是应该回去。也离开了郑国。(周振甫)

【注释】

1)甲午:古代用干支记日,具体日期已无考。(2)晋侯、秦伯:晋文公和秦穆公。(3)无礼于晋:晋文公未即位前,曾流亡到郑国,郑文公不以礼相待。(4)贰于楚:对晋有二心而亲近楚。(5)函陵:在今河南新郑县。(6)氾(fàn范)南:汜水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县南。(7)佚之狐:郑大夫。郑伯:郑文公。(8)执事:办事人,借办事人代指秦君,是对崐君的敬称。(9)越国:秦在晋西,秦到郑国,要越过晋国。鄙远:以距离远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鄙,边境,这里作动词用。(10)陪,增加。句意为,灭了郑国,郑国的土地只能归晋。(11)东道主:东方路上的主人。(12)行者:外交使者。(13)共:同供。乏困:乏,指缺乏资粮;困,指困顿需要休息。(14)焦、瑕:晋国城邑,在今河南陕县。(15)厌,同餍,满足。(16)封:疆界,作动词用。(17)缺:侵略。(18)说:同悦。(19)杞子、逢孙、扬孙:都是秦大夫。(20)子犯:晋国大夫。(21)微:非。(22)因:依靠。敝:伤害。(23)所与:犹同盟国。(24)武:武定祸乱。见《书·大禹谟》乃武乃文传。

 

邵工谏厉王弭谤(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国语》

【题解】我国古代历史家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有尚实录、寓褒贬的优良传统。他们往往忠于历史真实,并从那些孤立甚至偶然的事件中,去挖掘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后代统治者借鉴。《国语》这篇文章记载了周厉王被逐的过程。他执政时,由于残暴无道,遭到人们的谴责,然而他非但不思改弦易辙,反而采取高压手段堵塞舆论的批评。结果,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举起反叛的旗帜,把他从国君的宝座上拉了下来。它告诉人们一条真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用今天的话说,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全篇文字简洁,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厉王虐(1),国人谤王(2)。邵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6),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8),为民者宣之使言(9)。故天子听政(10),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1),瞽献曲(12),史献书(13),师箴(14),瞍赋(15),曚诵(16),百工谏(17),庶人传语(18),近臣尽规,亲戚补察(19),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2),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4)。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5),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6)?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27)。三年(28),乃流王于彘(29)。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国语》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

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高章采)

【注释】

1)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在位三十七年(前878842)。(2)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邵,一作召。(4)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5)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6)弭(mǐ米):消除。(7)障:堵塞。(8)为川者:治水的人。(9)宣:疏导。(10)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11)公卿:指执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称。《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列士:古代官员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统称列士。位在大夫之下。诗:指有讽谏意义的诗篇。(12)瞽(gǔ鼓):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13)史:史官。书:指史籍。(14)师:少师,乐官。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15)瞍(sǒu):没有眼珠的盲人。赋:有节奏地诵读。(16)曚(méng蒙):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17)百工:周朝职官名。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18)庶人:平民。(19)亲戚:指君王的内外亲属。(20)耆(qí其)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修:整理修饰。(21)悖(bèi倍):违背道理。(22)原隰(xí席):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井衍沃。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23)兴:兴起、表露之意。(24)阜:丰盛。(25)夫(fú扶):发语词,无义。(26)与:语助词,无义。一说为偕从之意,句谓老百姓跟从你的能有多少?亦通。(27)国人:下原无字,据别本补。(28)三年:周厉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国人放逐到彘,据此邵公谏厉王事当在公元前845年。(29)流:放逐。彘(zhì智):地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赵宣子论比与党(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国语》

【题解】这篇文章记叙了晋国政治家赵宣子举荐韩献子为晋司马的故事。举贤荐能的事迹本来代不乏人,且多被传为佳话。然而象赵宣子那样,不仅认识到举荐贤能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且认为举荐无能之辈就是最大的结党营私,这是十分卓越的见解。但赵宣子为了考验韩献子,故意指使马车夫用车骑冲撞行军的队伍,致使一个无辜者丧失了生命。这种不以人命为重的做法,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微贱。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灵公(1),以为司马(2)。河曲之役(3),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4),献子执而戮之。众咸曰(5):韩厥必不没矣(6)。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车(7),其谁安之!宣子召而礼之(8),曰: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夫周以举义(9),比也;举以其私,党也。夫军事夫犯,犯而不隐(10),义也。吾言女于君(11),惧女不能也。举而不能(12),党孰大焉!事君而党,吾何以从政?吾故以是观女(13)。女勉之。苟从是行也(14),临长晉国者(15),非女其谁?皆告诸大夫曰(16):二三子可以贺我矣(17)!吾举厥也而中(18),吾乃今知免于罪矣。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国语》

赵宣子向晋灵公进言推荐韩献子,让他担任司马。秦晋河曲之战时,赵宣子故意指使车夫以其车骑冲犯行军的队伍。韩献子将车夫逮捕并予处死。大家全都说:韩厥的官一定做不长久了,那车夫的主人刚刚提升了他,而他马上将其车夫处死,有谁还能让他稳坐在这高位上呢?

赵宣子却召见他并给予礼遇。说道:我听讲侍奉君王的人应做到比而不党。对朝廷忠诚守信以举荐恪守大义的人,叫做比;利用举荐以谋私,叫做党。军事行动是不准冒犯的,触犯了则不徇私隐瞒,就叫做义。我将你推荐给国君,却担心你难以胜任;如果举荐了无能之辈,实在没有比这更大的结党营私了。侍奉君王的臣子却结党营私,那我今后还怎么执政呢?所以我以这件事来观察你,希望你能勉力而行。倘若能照着这样干下去,将来掌管晋国大政的除了你还有谁呢?赵宣子一一告诉众大夫说:诸位可以祝贺我了!我推举韩厥完全合适,如今我已知道将不会获罪于朝廷了。(高章采)

【注释】

1)赵宣子:春秋晋国人,名盾,又称宣孟,为晋正卿,卒谥宣子。言:进言推荐。韩献子:名厥。晋悼公时,韩厥为政,曾救宋伐郑,复霸诸侯。卒谥献子。灵公:晋襄公之子,名夷皋,为人奢侈暴虐,后被赵盾之弟赵穿杀于桃园,在位十四年(前620606)。(2)司马:官名,掌管军事。(3)河曲:晋地,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鲁文公十二年(前615,即晋灵公六年)秦晋战于河曲。(4)赵孟:即赵宣子。干:触犯。行:指行军的行列。(5)咸:都。(6)不没:不能终其位的意思。(7)车:指车仆。朝、暮,这里喻迅速。(8)礼之:以礼相待。(9)周:忠信。(10)不隐:不徇私包庇。(11)女:同,你。(12)不能:无能。(13)是:指使人以其乘车干行这件事。(14)苟:如果。(15)临长(zhǎng掌):主管、统领。(16)大夫:职官名,古代官员有卿、大夫、士之分。(17)二三子:犹言诸位。(18)中:合适。

 

吴子使札来聘(原文·题解·注释·译文)

《公羊传》

【作者小传】本篇节选自《春秋公羊传》。《公羊传》的始作者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公羊春秋》作为家学,世代相传至玄孙公羊寿。汉景帝时,公羊寿与齐人胡母子都合作,方才将《春秋公羊传》定稿著于竹帛。所以《公羊传》的作者,班固《汉书·艺文志》笼统地称之为公羊子,颜师古说是公羊高,《四库全书总目》则署作汉公羊寿,说法不一。但比较起来把定稿人题为作者更合理一些。今本《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写作方法多以设问、自答展开传述。如本篇吴子使札来聘即是《春秋》襄公二十九年经文中的一句,以下部分都是《公羊传》对这句话的微言大义所作的传述和解释。

【题解】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国派公子札访问鲁国,《左传》对经过情形有详细记载。当时的吴王馀祭是公子札的二哥。吴国在公子札的父亲寿梦就位时(公元前585年)就已称王。但中原诸国还是视吴国为蛮夷之邦,《春秋》记事称之为吴子的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所以实际上是贬称。而《公羊传》出于诸夏的民族偏见和地域偏见,甚至否认吴国有君、有大夫,对《春秋》记事用语理解为抬高了吴国的地位。本文就是《公羊传》解释《春秋》为什么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孝经》原文及译文
    《学记》原文及译文
    《朱子治家格言》全文及翻译
    《朱子家训》全文及译文
    《尚书》全文及译文
    《大学》全文及注释
    《中庸》原文及译文
    成语典故:管鲍之交
    成语典故:风声鹤唳
    古代人物传记译注24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河南安阳  刘海强 版权归 读写吧 豫ICP备190046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