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网站首页 | 佳作欣赏 | 写作园地 | 古文译注 | 花季青春 | 演讲口才 | 知识百科 | 刘言非语 | 班级教学 | 备课资源 | 公开课 | | ||
![]() |
||
|
||
|
|||||
中考古诗词赏析汇编(四) | |||||
作者:文弓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4205 更新时间:2010-04-06 ![]() |
|||||
5、指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 ⑴玉盘珍馐直万钱。( 夸张 )⑵多歧路,今安在?( 设问 ) 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对偶 ) 6、用原句填空: ⑴描写作者离京时内心苦闷的诗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⑵反映朋友对诗人的深情厚意的诗句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⑶描写诗人对前途乐观自信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 ⑷描写诗人想到历史人物进而充满信心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⑸正面描写作者行路难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揭露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 B、表现诗人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 C、反映诗人在世路艰难中的痛苦和失望。D、表现诗人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 八、(26)自背《望岳》 1、作者是唐代的杜甫,字子美。 2、首句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的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首联写远望中的山势。 3、“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造化钟神秀”写近望中的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 4、细望(凝望)之景的是(当胸生层云,决眦如归鸟)。 5、诗人以“望”为线索,从远望到近望,细望终止望而生情,写景抒怀,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全诗未着一“望”字又句句扣题。 6、由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会想到本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诗中最后两句是千百年来众人皆诵的名句,请谈谈原因。 这两句诗富有哲理性,启迪性和象征意义。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反映了杜甫昂扬向上,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气概,站的高,看的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这种理想和壮志激励着历代一切力争上游的人们。 8、请从“钟”字入手,对“ 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九、(27)自背《春望》 1、作者是唐代的 杜甫 2、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C) A首联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颔联意为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颈联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是抵得上万两黄金 D尾联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3、诗歌的体裁是五言律诗其中形象地表明作者忧思深重的句子是尾联。 4、这首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通过荒城春望触景伤情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或感时伤别、忧国思亲的感情。 5、题目中“望”的具体内容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被后人称为千古名句的原因是什么 (1)拟人手法(2)含蓄未言时事则时可知矣(3)以花鸟可娱之物衬托诗人内心的忧伤痛苦。 7、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盛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 8、花和鸟本是人们喜爱之物作者却溅泪惊心 这样写是否不恰当,为什么? 答:恰当。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虽然面对美好的景物,也无法高兴起来,相反,它更增加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9、杜甫历来被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杜甫这两个称谓的理解。 答:杜甫历来被人尊为“诗圣”,是因为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且诗歌艺术质量上乘;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些都可以从这首短短的《春望》中得到表现。 十、(28)阅读唐代杜甫的古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高者挂卷长林梢: ⑵唇焦口燥呼不得: ⑶秋天漠漠向昏黑: ⑷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2、对这首诗的有关语句的表达方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议论) B、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叙事) C、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景) D、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情)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节所写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4、试分析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原因。 5、第三节“ ”一句诗与第一节秋风所破屋的内容上联系很紧密。 6、“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丧乱”指的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7、说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独”的思想内涵。 8、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9、诗歌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境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答:“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了秋风之肆虐; “飞”、“渡”、“洒”、“挂”、“飘转”等词写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 文写屋漏遇雨自己境遇之惨蓄势。 10、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他却反常态只写了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十一、(29)自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作者是唐代的边塞诗人岑参。 2、全诗贯穿着一条明显的叙事线索:开始写胡天飞雪的图景,接着写中军帐里的告别宴会,最后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形。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更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3、前十句写漫天大雪中边地的壮丽景色,紧扣诗题中的“白雪歌”三字,为送别作铺垫;后八句写送别友人的情形,紧扣诗题中的“送武判官归京”六个字,一边叙事,一边抒情。 4、理解填空: ① 咏雪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 以夸张的手法,承上启下,写出了诗人豪放的情怀和惆怅的思绪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③ 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仍伫立远望,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心情,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流马行处。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描写了怎样的雪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所写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固然有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但更多的则是渲染雪中的奇寒、愁云的惨淡。 全诗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6、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万树的梨花。 7、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⑴写雪后美景。“忽”字不仅写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⑵以春花喻冬雪,形象贴切,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 ⑶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表现出诗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十二、(30)自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作者是唐代的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诗人如画家设色作画,描摹早春特有的景致。 3、由朱自清《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你会想到本诗最精彩的一句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体现了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色特点。 4、后两句从写景转入议论以对比手法突出了早春的可爱。 十三、(31)自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唐代刘禹锡,乐天指白居易“酬”的意思是答谢。 2、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3、第(3)句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 第(4)句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你认为他能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5、烂柯人原指晋人王质,这里指作者自己。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的打击,长期被贬异地的愤懑及自我解脱之情。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的哲理是: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十四、(32)自背《观刈麦》 1、作者是唐代的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2、贫妇拾麦的目的是 拾此充饥肠。揭示农民贫困穷苦食不果腹的实质的句子是 家田输税尽。表明农民劳动生活艰辛的句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表明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现丰收在望的句子: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表现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 A这是一首诗写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时的所见因此作为观刈麦. B这首诗叙写了一家农户收麦忙和一贫妇人拾麦两件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C这是一首讽喻诗,表现了民间疾苦,抨击官吏的罪恶,直接为民鼓与呼。 D这首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感慨,本诗围绕主题也采用了对比手法。 E作者对农民生活艰辛和贫妇人悲惨处境的同情之心怜悯之情,自始至终洋溢于字里行间,自然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诗人最后的慨叹更引人深思。 4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悲惨艰辛的诗,请你再背默一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十五、(33)《钱塘湖春行》 1、作者是唐代的白居易。 2、从诗中的初、早、新、才清晰的看出时令是早春。 3、“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句一句一景,依次是春水初平、早莺争树、新燕啄泥、草没马蹄。 4、色彩美是本诗的一个突出特点,除了“绿杨荫”、“白沙堤”以外,你还能从本诗中读出哪些色彩? 答:碧水、白云、黄莺、紫燕、红艳的花、嫩绿的草。 5、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9.15答案 《无题》精炼 《岳阳楼记》精练 《故乡》重点题 《藤野先生》练习 富贵不能淫 庄子十个小故事,十种大智慧 九年级语文练习 记叙文阅读考点答题思路 《母亲的心》阅读精练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