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
【念奴娇】(八月十七,同诸甥待月。有客孙彦立者,善吹笛,有名酒酌之)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这首词托物喻志,表现自己的高尚品格。上片写景,但并非一般的实景,而是写对理想境界“武陵溪”桃源仙境的追求:“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正因为词人有如此高远的理想,所以才有浩然之气,磅礴九霄,甚至与天上的虹霓相贯通。下片抒怀。词人对李白表示由衷的倾慕,这正是暗示对名利的轻蔑。“玉石”、“玉枕”、“金徽”、“白螺杯”、“灵芝仙草”都象征自己为人的清高与圣洁,同“朱唇丹脸”成为鲜明对照。这首词实际上是一首抒情诗,与苏轼《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首词更注重于抒写怀抱与理想,因此,抒情性也更为显著。 【定风波】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词写惜春之情,是宋词中常见的题材。词人对春天无限留恋,因爱恋至深,无知的春天在词人眼中竟成为有血有肉、有性灵的春姑娘。词人因此提出了“痴情”的要求:“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但这毕竟是不现实的,春天不会因为词人的留恋而停下脚步,最终还是匆匆离去。词人却并不因此消沉悲哀,他从“黄鹂百啭”中感觉到了春天的“踪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气息。他人无法听懂“黄鹂”的鸣叫声,词人却成为其知音。这首惜春词始终洋溢着一种乐观情怀,而不见伤春气息。其深婉含蓄与清逸峭拔之处,为其他词人所少有。 【水调歌头】 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娥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晚年再度受到贬谪,词人内心的痛苦郁懑可想而知。在这首词里,词人不是直接地将被贬的愁苦宣泄出来,而是通过外界景致的变化,转折一层表达。被贬之人,都有“春风疑不到天涯”的共同心理,一旦看到梅花含苞欲放,乃至一觉醒来,已经“开遍向南枝”,心灵上的触动特别大。自然界的春天已经来临,而词人的艰难处境却没有丝毫改变的迹象。下片因此自然转为身世的感慨。用“梅妆”的典故,是在隐喻自己遭受小人的妒忌和迫害。无奈之中,只得借助酒杯。“老尽少年心”,是词人晚年的真实心态。词人确知自己政治上已经没有翻身的可能,果然,词人最终死于贬谪地宜州。 【南乡子】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王暐《道山清话》载:“山谷之在宜州,其年乙酉,即崇年四年也。重九日,登郡城之楼,听边人相语:‘今年当鏖战取封侯’”黄庭坚曾经历过元祐年间的仕途通达,也经历过绍圣年间的被贬远去和作此词时的再度流落,听诸人在宴席间谈论功名,便有无限感慨。往日的抱负和对仕途的热望,都已尽随风雨飘摇而去,只剩得满腹的愤懑与牢骚,借“短笛长歌”来发泄。下阕词人故作通达,认定只有酒味与秋花依然如旧,因此不妨醉酒簪花。但是,最终还是不能排解一肚子的愁苦。苏轼被贬期间,通脱自解,并不沉湎于悲苦之中。其置身于“江上之清风与山中之明月”间时,欣然一笑,荣辱皆忘。黄庭坚个性方面有类似苏轼的地方,他也努力学习老师,欲以登高赏秋、簪花饮酒来缓解内心的苦痛。但是,黄庭坚此时的悲愤情绪过于强烈,他再也没有“老子平生,江南江北”的奔放,他的超脱更多的是故作姿态,并不能真正摆脱愁苦的缠绕,所以,这首词的结尾语意转为沉郁悲凉。以酒浇愁,恐怕是“愁更愁”。白发簪花,这又是多么强烈的反差,多么刺眼的不协调,也将词人的故作姿态展现的淋漓尽致。其实,词人是故意暴露自己的故作姿态,通过这种矛盾、不和谐的动作乃至心理的表现,抒发此刻内心的郁闷不平。 【鹧鸪天】 (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词人晚年被贬,为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安置黔州(今四川彭水),再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在这段时间与史应之相互来往。时逢重阳,饮酒赏菊。仕途的挫折,使词人狂性大发。“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表现的是与现实不合作的傲岸精神。故词人鼓励自己与友人健康开朗地生活,世上的诸多纷杂只需“冷眼”旁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