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网站首页 | 佳作欣赏 | 写作园地 | 古文译注 | 花季青春 | 演讲口才 | 知识百科 | 刘言非语 | 班级教学 | 备课资源 | 公开课 | | ||
![]() |
||
|
||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4718 更新时间:2010-01-14 ![]()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池非不深也( ) (2)兵革非不坚利也( ) (3)委而去之( )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永州之野产异蛇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原文回答) 5.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______”。 1.(1)护城河(2)兵器(3)放弃(4)限制2.C 3.(1)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得道 天下顺之 一、文学常识填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认真阅读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选自《 》,《孟子》----------是所作。--------经典之一。孟子,名----,字-------,-----人,------家、------家。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下列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永州之野产异蛇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4.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接着用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C.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D.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5、用文中语句填空。 本文的论点--------------------------------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6、“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7、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8、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9、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10、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他四处游说,宣扬“仁政”“王道”,本文中就很好地体现了他这一思想。今天,我们再来体会他的“人和”“王道”,你有什么感想?请联系社会现实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及其门人 儒家 轲 子舆 邹 思想 教育 2. C 3.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4. A 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 天下顺之 6.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7.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8.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9.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9.15答案 《无题》精炼 《岳阳楼记》精练 《故乡》重点题 《藤野先生》练习 富贵不能淫 庄子十个小故事,十种大智慧 九年级语文练习 记叙文阅读考点答题思路 《母亲的心》阅读精练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