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做真人,办真事,学真语文——安阳市北关区中学语文  [admin  2022-10-18]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读写吧 >> 佳作欣赏 >> 杂文评论 >> 正文
  [图文]“相信未来”不如当下关怀         ★★★ 【字体:
“相信未来”不如当下关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华语文网    点击数:1973    更新时间:2009-02-14    
              人食指

     今年“五·四”期间,当我正沉缅于对鲁迅、胡适、林昭、吴维尊、贾植芳、李慎之和郭世英等先驱者的纪念之时,我的朋友姚涵先生(中央某学院院长)发来一短信。内容是刚刚获悉食指的《相信未来》编入了新版的中学课本,问我“能否评论一番”。虽然一直未与姚涵交换意见,但从他发给我短信的语态中感觉,他对此事可能感到庆幸,并感到获知此事太晚,或许认为食指的地位终于尘埃落定、得到了“承认”、给了个“说法”。因为从惯例来讲,从文者一旦有文被编入教材,便意味着已经被钦定为经典,似乎是范进得到了莫大的荣幸。不管是荣幸的愚昧还是愚昧的荣幸,反正这荣幸所带来的各种世俗利益也会如江水滔滔而来。何况编入中学课本便意味着向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示范其经典,会像课本中提到的许多圣地一样让几亿年轻人崇拜、敬仰。为此,我为食指高兴,因为我们都未能彻底脱俗,谁不愿将自己的观点向更多的人群展示呢?因为这毕竟是穿过了历史的尘封坚挺到今天的历史的回声,还因为这是那个年代弥足珍贵的发自个体生命的声音。但瞬间的高兴之后便是深深的、长久的、沉重的悲凉,一方面为食指的个人命运、为《相信未来》的命运。另一方面为一个时代、一个群体、一种文化、一种体制的悲哀。姚涵的兴奋和我瞬时的高兴是否受惠于“灾民之下的恩人政治”习惯,还是因为我们的血液里总有难以逃脱的对于“未来”的相信和依赖。或者还是思想者必须付出命运巨大的世俗代价,然后让沉酿的思想轻轻环绕发出思想的已经陈寂的头颅招手致意。我想我们的文化里塞满着对于“承认”的期待,一种“站着反而不习惯”的习惯还活在我们心里。

  单纯地从文本角度来讲,食指的《相信未来》是一首很纯正的诗,诗里从形式到内蕴都是典型的中国话语,文本操作上完全是“爱国”的。如果放在1968年的语境下,这首诗便会散发出刺眼的光芒,这光芒终于穿透了铁甲一样的历史尘埃,成为当代诗歌史中的名篇。如果在今天来看,我们已无法去挑剔它的局限和不足,因为历史已经无法改变,它已成为“文革”历史中少有的温暖。只是今天与入选中学课本这件事关联在一起,便会带给我们沉重的话题。也许这种关联是一种反讽,但反讽者恰恰不知道自己的反讽。也许天堂的大门似乎在铺满鲜花,但进入大门之后发现天堂里并没有道路,其中的逼仄胜过了正极力逃脱的人间。然而,返回人间的大门已经紧紧关闭,只能在貌似天堂与地狱的夹缝中展览作为神圣者的苦难。也许作为食指更喜欢过人的生活,他根本不愿成为圣者。他在《诗人的桂冠》中写道:“诗的桂冠和我毫无缘分/我是为了记下欢乐和痛苦的一瞬/人们会问你到底是什么/是什么都行但不是诗人/只是那些不公正的年代里/一个无足轻重的牺牲品。”从声音被禁止只能做地下流传,到声音被一步步地神圣化,似乎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条铁律。食指从当初的被打击、摧残,和后来被文学史的忽略和埋没,到今天被诗歌史又尊为神一样的地位,也是在重走这一条铁律。尽管食指厌恶自己的被神圣化,但食指已像当年被利用一样被二度利用,神圣者已经无法使自己逃脱神圣。只是当年的“神圣”利用了一代人的青春,今天利用了他那仍如神圣一样的文字。当食指在当年“相信未来”之时,他无法想到是中国的历史一直在重复着提出“娜拉出走以后怎么样”这样的问题,虽然这是他的同代人顾准的思考,但今天仍未能走出历史循环的怪圈。当初的革命者中许多人以“烈士”代价并未迎来他们憧憬的“未来”,而食指的“未来”是什么?仅仅是入选三十年后今天的教科书吗?教科书中的入选恰恰说明了它在当下意义的缺席、和历史光辉的褪色。


   这就涉及到“未来”和当下的问题。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未来的意义并不大于当下”(白鸦),这并不仅仅因为人的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我们期待什么样的“未来”。从历史的循环中看,“未来”往往并不可靠,“未来”往往是对“过去”的有意重复。如果忽略了当下的意义,一味热情欢呼而来的“未来”往往是比“过去”更加失望的残酷。食指当年所期待的“未来”在食指今天看来似乎已经来到,如果仅仅是入选了教科书的话。果真如此,那么他会让他所代言的一代人失望,我想他不是的,他的表达仅属于他的内心。他所期待的“未来”也绝不是仅仅对于“个我”的肯定和安慰,也不会是新的形式的梁山情结。如果为了寄希望于“未来”,就是在放弃或否定当下,否定当下也即意味着否定个人。因为每一个个体的人都很难百分之百地拥有广阔的、如期而至的“未来”,“未来”的价值被放大的过程,也往往是个体生命被蔑视的过程。我们已有过多少热情的战斗语言和鼓动号角,在“为了美好的明天”的承诺下我们可以暂时不再是人,人,多么次成了铺向少数人走向“明天”的砖石。然而,悲哀的是悲哀者很少能发现自己的悲哀,往往把拥有的悲哀当作了通向天堂的门票。显然,作为呼唤“未来”者是对于当下的否定,这本身没有错,我所强调的是对于“未来”的呼唤不能寄托在那些“未来人们”的恩惠上,世上没有救世主,更没有神仙皇帝。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食指表现了天真的善良,他的“相信未来”是“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是“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是“用孩子的笔体写下”。并且坚信“未来”“一定会给予客观、公正的评定”,并“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幸亏,食指是站着写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否则他便无法等到“他们”的“评定”,尽管这“评定”来得十分漫长。然而,食指所等来的“评定”是以放弃了“当下”作为巨大代价的。与他同时代的思想更加深刻的林昭、郭世英、吴维尊是没有“相信未来”的,他们只强调了“当下”的价值,所以坚守了那个震砾心灵的当下。为此,我们感到他们更加令历史颤抖,因为他们的精神是真理得以伸展的支撑,他们没有为新的国家主义提供其合法性期待。与食指相比,他同时代的林昭、郭世英、吴维尊更有着“当下”的意义,因为他们毁灭了躯体,实现了心灵、精神和信仰的自由,没有为这样的自由的实现表示丝毫妥协。那怕这种妥协是为了“未来”的理由,也被他们坚决拒绝。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听到他们拒绝虚幻“未来”的那种掷地有声的青春绝响,这声音如他们的灵魂已佑护在我们左右,他们带来了最早的民主与自由的空气。


  我所强调的关于当下的意义并不是否定《相信未来》的历史意义,而是在今天的语境下关于当下的一种提醒。如果一个人不关注当下,只期盼未来;不承担当下,只想象未来,那么也决不会出现像想象中、期待中的“未来”。从根本上讲,“未来”有着众多可能性,“未来”似乎向每一个人敞开着大门,但是“未来”是建立在当下的延伸。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当下,也便有什么样的“未来”。如果我们放弃了对于当下的干预,你只能被“未来”所使用,结果你的“未来”也并不具有未来的意义。前几日合肥等地暴发了新的“文化义和团”,那些愤青们无法知道当下与未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愤青的愚昧是文化的愚昧,文化的启蒙还任重而道远。所以尽管《相信未来》已入选中学教科书,但这并不能说明食指的“未来”已经到来,或许“未来”还十分遥远。因为今天的入选是对于“过去”的批判和控诉,并不是在叩问如今的“当下”,反而在夸大、反衬今天的光辉。如那些反对“家乐福”的愤青们的举动一样,他们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并未作出对于这个国家的文明进程有益的“爱国”行动,反而成为新的“爱国贼”。我们知道,最有意义的行动是当下的行动,最有意义的反思也是对于当下的反思。对于一个社会来讲,最有意义的推敲也是对于当下的推敲,因为过去已逝不再来,明天尚未来到,只有今天“长缨在手”。然而,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承诺给予明天,把批判给予过去,把正确给予当下,最后又会迎来如过去一样的“未来”。为什么总是难以摆脱这样的历史循环,不停地打倒过去,又迎来“未来”,新的“未来”只给少数人带来利益并重新把创造它的人推进地狱。这便是没有善待“当下”的恶果,没有把“当下”进行严肃、认真的对待,致使“当下”完全放纵并正确化、道德化、神圣化了自身,使之容不得置疑、容不得批评。而相对于一个社会的“当下”来讲,作为个体生命的“当下”又极其鲜活而短暂,如果寄世俗社会的希望于明天,远不如寄希望于彼岸世界。自从那个幽灵徘徊到我们的文化里以来,许多个食指已在这种幽灵里无法喘息,只是很少有人像食指那样找到了生命的希望并将其保持至今。这便是我们对于食指无法说出口的局限,好在食指认为自己有着“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境界。


  食指“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因为他“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今天看来,食指善良的期待是一种自我安慰、是一种理想的虚幻,是一个乐观的伪命题,这样的伪命题还容易传染、成为灾难。因为它极易点燃人性中依赖“明天”的弱点,然后放弃对于当下的权利。而食指在诗中寄托的“未来”显然是一种“恩人政治”,因为他相信的是“未来人们的眼睛”,而不是普世的价值和制度选择。相对于秦始皇时代来讲,“文革”时期是否也是秦国人的“未来”,“文革”中“人们的眼睛”是否解救了如秦国一样的人们呢?比较而言,与食指同时代的林昭、李慎之等人更具有着现代民主思想,然而他们在今天还没有入选教材,不能不说食指的入选是意味深长的。如果说这首诗在40年前鼓舞了一代人,使一代人为此没有消沉绝望的话,那么这首诗的价值也只是属于那个时代,今天的阅读只是触摸一下历史的凸起而已。只是在教科书中可能要扭曲它的本来面目,不但不能还原真实的历史语境,还不能代表当下的积极意义。“未来”可以创造,但“当下”更需承担,当下的关怀过程才是生命真实存在并满足幸福要求的过程。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偏才”“怪才”遗憾
    黑暗还是光明 人生的四条道路
    李白的老师痛骂“德智体美劳…
    唐僧师徒开饭馆
    周济为什么下台
    周济后时代的教改之路何去何…
    致新任教育部长的一封公开信
    欣闻周济部长被免职
    皇帝文臣和太监
    假如大学取消毕业论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河南安阳  刘海强 版权归 读写吧 豫ICP备190046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