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 佳作欣赏 | 写作园地 | 古文译注 | 花季青春 | 演讲口才 | 知识百科 | 刘言非语 | 班级教学 | 备课资源 | 公开课 | | ||
|
||
|
|||||
杂文阅读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2335 更新时间:2009-02-12 | |||||
杂文是散文的主要样式之一,是一种具有战斗性的文艺性论文。它精悍、明快、犀利、活泼,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尖锐的战斗性,鲜明的政治性,高度的艺术性,可以直接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它的样式灵活多样,像杂感、杂谈、随感录、随笔、札记、日记、短评、演讲、絮语、小品等,只要是用文学手法来说理的,都可属于杂文的范畴。 二、如何阅读杂文: 一要了解杂文内容的针对性。读一篇杂文,要了解它是什么时候写的,是针对什么人、什么事写的。是鲁迅式的战斗性很强的杂文,还是谈工作、谈学习或批评人民内部种种消极的现象一类的杂文。这些,都会决定一篇杂文的写法、议论基调和语言风格。 二要注意杂文写法和取材的一般特征,特别是说理的形象性。杂文的一般写法是“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即常从一个人、一桩事,甚至一句话、一首诗、一条谚语、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段传说入手,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方法来揭示隐藏在里面的意义。杂文取材的一般特征是“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即从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中选取一个侧面或一点来做文章,“从一滴水里看世界”。 三要注意杂文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杂文的语言因作者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谈论的问题不同,写作的社会背景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有的隐晦曲折,言近旨远;有的明白晓畅,酣畅淋漓;有的亦庄亦谐,尖锐泼辣;有的感情奔放,笔姿纵横;有的凝炼含蓄,耐人寻味;有的恬淡明丽,清新隽永;有的娓娓而谈,亲切动听。尽管风格不同,但具有艺术的魅力,则是一致的。我们在阅读时要细加体味。 【美文赏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①,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②,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③。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④,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注释: ①[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一九二○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②[求神拜佛]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 ③[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当时舆论界曾有过这类论调,如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④[“正史”]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即二十四史。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出自《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本文批驳了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谰言,表达了对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围绕这一主旨,作者综合运用了反证、例证、引证、喻证等方法,归纳、演绎,充分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用语含蓄、深刻、爱憎分明。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例文分析】 工作的大小 邹韬奋 工作有没有大小的分别?就一般的观念说,工作似乎是有大小的分别。我们很容易想到大人物做大事,寻常人做小事。这种观念里面,也许含有个人的虚荣心的成分,不过没有人肯这样坦白地承认。但是有的人要想做大事,不满意于做小事,不一定出于个人的虚荣心,也许是出于很好的动机,希望由此对于社会有较大的贡献;依他看起来,大事的贡献大,小事的贡献小,要对社会有大的贡献,所以不愿做小事,只想做大事。这个动机是可嘉的。我们当然希望社会上人人 首句提出问题。 分析有关情况,引出片面观点:贡献大小由工作大小决定。 都有较大的贡献,于是对于能够有较大贡献于社会的人们,特别欢迎。 不过什么样的事可算做大,什么样的事只能算做小?什么样的贡献可算做大,什么样的贡献只能算做小?这却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易有一致的见解。 譬如在军界做事,就一般人看来,也许要觉得做大将是比做小卒的事大。但是我觉得做不抵抗的大将,眼巴巴地望着民族敌人今天把我们的民族生命割一刀,明天把我们的民族生命刺一枪,而不能尽一点军人为国的天职,做这样的不要脸的大将,实在远不如做凇沪抗战时十九路军的一个小卒。在这样的场合,一个小卒的工作对于国家民族的贡献大。 也许你要驳我,说对民族敌人不抵抗的大将,当然是太不要脸,对国家民族不能有什么贡献,这诚然是不错,但是如做了真能抗敌为国的大将,那便有了较大的贡献了。这样看来,大将的工作仍然是比小卒的工作大,大将的贡献仍然是比小卒的贡献大。 这话确有一部分的理由,不过一个军队必然是有兵也有将,才能作战。倘若全军队都是大将,人人都做指挥官,这战事是无法进行的;反过来说,倘若全军队都是小卒,如同一盘散沙,没有人指挥或领导,这战事也是无法进行的。所以在抗敌为国的大目标下,大将和小卒在与敌作战的军队里虽各有其机能,但是同有贡献于国家民族是一样的,在本质上,工作的大与小,贡献的大与小,原来就没有什么分别的。硬看做工作有大小,贡献有大小,这只是流俗的看法罢了。 才干宜于做大将,我们赞成他做大将;才干宜于做小卒,我们也赞成他做小卒。从本质上看来都没有什么大小高低之分,我们所要问的只是他们为着什么做。
举例说理,对比分析。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