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做真人,办真事,学真语文——安阳市北关区中学语文  [admin  2022-10-18]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读写吧 >> 佳作欣赏 >> 故事乐园 >> 名人故事 >> 正文
  苏东坡轶闻趣事集萃         ★★★ 【字体:
苏东坡轶闻趣事集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4883    更新时间:2017-10-20    

 

苏东坡和王安石的恩怨

说到东坡的敌人,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

    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嘉祐六年(1061),二十六岁的东坡参加制举,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出任考官。东坡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许多观点正好与王安石两年前向仁宗所上的万言书截然相反。众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而置之于高第,王安石却斥责东坡之文“全类战国文章”。王安石随后还在任东坡为福昌县主簿的制文中说:“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虽是代朝廷立言,但也显示了他本人对东坡的不满之意。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苏洵还写了《辨奸论》暗刺王安石矫饰反常、不近人情的举止,并预言他必将祸害天下。七年以后,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说他“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并断言:“误天下苍生者必是人也!”吕诲的话与《辨奸论》如出一辙,可见苏洵事实上是代表旧党发出了攻击王安石的第一声。
    东坡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东坡对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但是东坡对王安石好为大言诡论的行为非常不满,曾在祭刘敞的祭文中予以讥刺。王安石则把东坡视为隐然的强敌,必欲把他驱逐出朝廷而后快。熙宁二年(1069),东坡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重视,当天就予接见,然后又想让东坡修中书条例,王安石却竭力阻拦,并力荐吕惠卿。

    同年,东坡为国子监举人考官,策题以历史上君主独断或兴或亡之事为问,王安石大为不悦。神宗又想让东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却说东坡不是“可奖之人”。神宗说东坡文学出众,为人亦平静,司马光、韩维等大臣都称道之。王安石回答说东坡是“邪险之人”,还说三年前东坡遭父丧时,韩琦等赠送赙金不受,却利用运丧的官船贩卖苏木入蜀,还说此事是人所共知,所以东坡虽有才智和名望,但只能当个通判,不可大用。

    次年,王安石的姻亲、侍御史知杂事谢景温诬告东坡护丧回蜀时利用官船贩卖私盐等物,王安石闻之大喜,当即奏知神宗,第二天就下公文到东坡返蜀的沿途州县调查此事,连当年服役的士兵和船夫都被抓来严刑逼供,结果一无所得。司马光、范镇等大臣纷纷为东坡辩诬,范镇且指出苏洵去世后韩琦、欧阳修两人赠送的赙金即达五百两,东坡均予谢绝,岂有反而贩卖私盐以谋薄利的道理,东坡才算逃脱了谢景温与王安石合谋罗织的罪名。

    王安石还多次劝神宗贬黜东坡,神宗不听,王安石就说对待东坡必须像调教“恶马”那样,“减刍秣,加笞扑,使其服贴乃可用”。王安石身为年长十五岁的前辈和位极人臣的宰相,这样对待持不同政见的东坡,确实有失公正,更谈不上厚道。无怪在十多年后,当东坡在江宁与王安石相见时,东坡说了一句“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能言善辩的王安石也只好无言以对。

    当然,王安石对东坡的才学其实是深为赏识的,尤其是当他不在朝中的时候,曾称赞东坡所撰的《表忠观碑》,又曾兴致勃勃地次韵东坡在密州所写的“尖叉韵”雪诗。当东坡遭遇乌台诗案后,王安石从江宁上书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对东坡得以免死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元丰七年(1084)七月,刚离开黄州贬所的东坡来到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会晤了已经退居江宁八年的王安石。

    一个是经历了四年磨难的旧党中坚,另一个是业已退出政坛的新党首领,虽然都还坚持着各自的政治立场,但毕竟远离了政治漩涡,彼此间的敌意已大为减退。见面之后,东坡说他有话想说。王安石顿时变了脸色,以为东坡要重提旧怨。东坡又说,他要说的是有关天下的大事,王安石才定下神来倾听。于是东坡对当前朝廷接连用兵和屡兴大狱的措施表示不满,认为“大兵大狱”是汉、唐灭亡的前兆,并劝王安石出面阻止。

    王安石说那都是吕惠卿主政的结果,自己已不在位,不便干预。东坡又说:“‘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这只是事君的常礼,而皇上待你以非常之礼,你岂能以常礼来报答皇上?”王安石顿时激动起来,厉声说:“我一定要说!”但他马上叮嘱东坡不可泄漏此话,原来他对吕惠卿的倾轧心有余悸。

    此时东坡与王安石身上的政治家色彩已经消退,文人学士的身份意识得以凸显,所以他们的对话很快离开了政治的主题。两人互相出示自己的诗文,东坡手书近作相赠,王安石意犹未足,就自诵其诗,请东坡书写后留给自己作纪念。东坡称赞王安石的“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二句有《楚辞》句法,王安石欣然认可。

    王安石问东坡,他的雪诗中“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二句是否用了道藏中的典故,东坡笑以颔之。两人又谈论起学术,王安石说他对陈寿的《三国志》很不满意,要想重修又已年迈,劝东坡着手重修,东坡推辞说不敢当此重任。东坡在江宁停留数日,两人多次作诗唱和,东坡游蒋山的诗中有“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二句,王安石大为叹赏,当即和之,并叹息说:“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王安石甚至劝东坡卜宅钟山,与他结邻而居,所以东坡在赠诗中说:“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一个月以后,东坡渡江北上,王安石送走东坡后,对人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劫波度尽,恩怨尽泯,两位文化巨人终于消除了彼此间的敌意。王安石最终改正了对东坡的看法,而东坡更是以不计前嫌的态度对待王安石,东坡的胸怀有如光风霁月,令人敬佩。苏东坡和王安石的恩怨

苏东坡的幽默

 苏轼一生虽然历经坎坷,多灾多难,但他生性幽默,爱开玩笑,总能以“笑”和“乐”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文人的幽默史。

    苏轼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的幽默和乐天精神无处不表观出来。对常人来讲,贬官无疑是件痛苦的事,而多次被贬官的苏轼每次都能苦中生乐,活得飘逸潇洒。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从湖州被押往京城受审理时,亲友们哭泣送别,相对无语。在这种前途未卜的生死关头,苏轼却给大家讲了一个很可笑的故事:

    宋真宗东封泰山后,到处寻访天下的隐士,有一个叫杨朴的,颇有诗名,可召见之后,他却说自己不会做诗。宋真宗问他:“临行的时候,可有人写诗送你?”杨朴回答:“只有我的小妾送了一首:‘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东坡志林》卷二)真宗听了大笑,当即放他归隐山林。

    说到这里,苏轼用眼看着小妾说:你难道不能学学杨朴的小妾,也写首诗送我吗?苏轼把这个故事一说,送行的人就破涕为笑了。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官至太常博士,摄开封府推官。当时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由于政见不同,得罪了王安石,此后数年苏轼不得不出任地方官职,开始为杭州通判,后来先后出任密州、徐州和湖州知州。

    就在苏轼即将离开杭州去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职之前,有一位别号“九尾野孤”的营妓向官府提出申请,以自己年老色衰为由,请求脱离营妓名籍,成为良家妇女。

    营妓是古代娼妓之一种。唐宋时,娼妓是官府经营的,在唐代或隶属教坊,或隶属军营。宋代则分属“州郡”和“军营”,其身份列入另册,如想脱离娼妓名籍,可由本人提出申请。

    唐宋时的娼妓可大致分为这样几种:

    宫妓,其主要职责是在皇家举行的各种节日庆典及盛会之类的活动上演出,并为帝王提供各种娱乐;营妓,又称之为军妓,在军队为将士们提供娱乐;官妓,指的是那些列入地方官家乐籍也就是教坊(梨园)并在官府举办的各式各样活动及宴会上表演歌舞音乐的艺人;家妓是指养在家中能歌善舞、擅长音乐杂艺的美貌女子。

    由此可见,娼妓并非全是卖身的妓女,如宋朝法律明确规定,官妓只准“歌舞佐酒”,不准“私侍枕席”,出卖肉体是违法的。

    苏轼当时只是杭州的临时负责人,新领导马上就会到任,他本来完全可以把此事推给新领导处理,但他是个乐天派,喜欢开玩笑,看到这份有趣的请示后,提起笔来就批示:“五日京兆,判状不难;九尾野狐,从良任便。”同意其从良的请求。

    这里的“五日京兆”是用了西汉京兆尹张敞的故事:因受一个案子的牵连,张敞被人弹劾,即将去职。就在这个时候,张敞命令其部下絮舜去查办一个案件,絮舜却说:你只能做五天的京兆尹了,我为什么还要听你的话?就私自回家睡觉去了。张敞非常生气,马上派人将絮舜拘押起来,说:五日京兆又怎么样?说完就把絮舜杀了(《汉书·张敞传》)。

    苏轼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是说,我虽然是个临时负责人并即将去职,但还是有权批准你的从良请求的。这个批示确实非常有趣。

    更有趣的是,别号“九尾野狐”的请示刚刚批下去,差不多同样内容的另一份请示马上又递到了苏轼这位代理官员的手上。这回提出从良嫁人请求的营妓名叫周生,是当时杭州城长得最漂亮技艺也最佳的营妓。 

    如果说,人老色衰的“九尾野狐”要走,苏轼可以不留,那么,要放走色艺俱佳的周生,苏轼就不得不认真考虑考虑了,因为周生是业务骨干,是台柱子,杭州城每次搞大型演出活动,都得靠她撑台面,这样的人才,怎么能够随便放走呢?所以苏轼在她的请示上批道:“慕周南之化,此意虽可嘉;空冀北之群,所请宜不允。”(欧阳修:《渑水燕谈录》卷十)    

    一判从良,脱离营籍;一判不允,仍操旧业。这本来就要让人笑破肚皮,更好笑的还是苏轼在批示中引用的这两个典故—— 

    “慕周南之化”典出《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空冀北之群”典出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比喻有才能的人遇到知己而得到提拔,成语“群空冀北”就由此而来。

    苏轼巧妙地借用这两个典故,是说周生追求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精神固然可嘉;但像你这种色艺俱佳的歌舞女郎,是难得的人才,似乎不应该这么早就脱离营妓名籍、从良嫁人。再说,放你走了,杭州的艺术团体以后就缺少能够撑台面的艺人,所以我不能批准你的请求,请你原谅和理解。    

    苏轼的批示,既幽默风趣,又合情合理;既充满人情味,又不失原则分寸。

 

苏东坡奇联巧对会挚友

苏轼20岁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他的弟弟、17岁的苏辙从家乡赴京一同参加礼部科举考试。他们经成都、汉中,从褒斜道翻越秦岭,进入关中盆地。然后径直向东,经洛阳、郑州,于五月抵达京城汴梁(今开封)。因为考试在秋季,手头所带的盘缠有限,为省钱,只能租住在西郊兴国寺浴室。
    同住兴国寺浴室的,还有不少全国各地赶来参加科考的学子。闲时苏轼也有意无意参加他们的聚会。其中福州人林希最为活跃,他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有时难免爱卖弄,特喜欢出对子让人家对,既活跃了有些沉闷的气氛,也是测试某位考生知识及应对水准的半游戏标杆。
    这天晚饭后,做了一天功课的学子们按惯例聚拢在林希周围,听他出上对。最初几个上对,时间不长便有人对出。或许见大家有些不屑,林希突然拉高嗓子:“这句是个绝对啊!”然后吟出五个字:“三光,日月星。”顿时底下鸦雀无声,因为这是个数字对,后面三个字得对应数字“三”。
    要对首先得变数字,而后面又有三个字的空间。怎么对,无法对啊!过了几分钟,苏轼缓缓站起身,从容应答:“四诗,风雅颂。”沉默片刻,举座欢呼。天文对人文,可谓天衣无缝。诗指《诗经》,它分为风、小雅、大雅、颂四部分,但一般人又将小雅和大雅合称为“雅”。
    就在大家将目光都聚焦在苏轼身上时,林希冷笑一声,“我还有绝对”。仍是“三”字当头,还是五个字:“三晋,韩赵魏”。这下多数人都傻了眼,毕竟这种数字出格能对上的极少。不料一位年近三十的高个男子陡地立起身慢悠悠地应答:“六朝,夏商周”。沉寂了半晌,众学子齐声鼓掌。地理对历史,无疑一绝。在中国历史上,有四个朝代国号为“周”。

即周武王姬发建立的周朝。前期首都在西安,史称“西周”;后期迁都洛阳,史称“东周”。第二个周朝是南北朝时的北朝,由宇文觉建立,史称“北周”。第三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称帝,将国号“唐”改为“周”,史称“武周”。第四个是五代时,郭威建立的周朝,史称“后周”。
    不知是谁,好奇地冒出一句:“请问新来的,尊姓大名,何方人氏?”那人抱拳连连作揖,挺爽快地道:“不才胡宗愈,小字完夫,常州晋陵县(今常州市区东部)人氏。”
    见大家团团围住了胡宗愈,将自己冷落一边,林希有点挂不住了,连连咳嗽,要亮出杀手锏,但仍旧同数同类型,大有一条黑道非走到底之势:“三国,吴蜀魏。”吴国由孙权建立,史称“东吴”;刘备继承了汉朝,史称“蜀汉”;魏国由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
    林希还故意哼了两声:“我最后一个字可还是魏啊!”随后得意洋洋地翘起二郎腿。岂料胡宗愈居然脱口而出:“八代,晋汉周。最后一个字仍然是周。”这下人人叫绝,连林希也连连点头。“晋汉周”是五代最后三个朝代,史称“后晋”、“后汉”、“后周”。

历史上除有四个周朝外,汉朝也有四个,即刘邦建立的汉朝,史称“西汉”;刘秀建立的汉朝,史称“东汉”;刘备建立的汉朝,史称“蜀汉”。
    但刘秀、刘备都是刘邦的子孙,他们也都以继承汉室自居,这三个汉朝一脉相承。而被称为“后汉”的汉朝则由刘知远建立。晋朝共有两个,即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前期首都建在今西安,被称为“西晋”;后期因五胡之乱,首都南迁今南京,史称“东晋”。
    而被称为“后晋”的晋朝是由石敬瑭所建立。此联妙在与上一对联还遥相呼应,互补共篇。不仅仅是最后一字相同,更因为和中国历代王朝序列表巧合。“夏商周”是我国最早的三个朝代,而“晋汉周”则为当时的最后三个历史朝代。以至值得反复细品,回味不绝,令人难忘。
    此次巧答奇联后,苏轼和大他7岁的胡宗愈互相都十分赏识,两人经常在一起饮酒吟诗,畅谈理想,展望未来。秋季他们一同参加了礼部考试,苏轼名列第二,初试过关,只等来年春季殿试复试,即可高中进士,胡宗愈却意外名落孙山。
    临别时,苏轼的安慰话还未出口,却见胡宗愈显得分外平静,坚定地表示回去后会更刻苦地学习,三年后定能一鸣惊人。果然三年后,胡宗愈再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他竟高中第二名进士,即榜眼,顿时声名鹊起。而当时苏轼正在四川眉山服母丧。
    三十年后,胡宗愈和苏轼几乎同时调回中央工作。虽然都身居皇宫,均为朝廷大臣,但他俩都厌倦官场的争斗,向往获得自由身,早日享受淡泊的田园诗意生活。两人情投意合,欲共圆一个归居常州之梦。苏轼在一首和韵胡宗愈的七律诗就简明点出:“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
    意思是我已决心最终定居毗陵(常州汉代时名),可惜不久胡宗愈死在任上。虽然胡宗愈已去世,庐里之约已成空谷之音,但苏轼仍如季子冢树挂剑,生死相守,在生命的最后时候,践诺了“毗陵之约”,最终归老胡宗愈的家乡常州。

 

苏东坡居士轶闻趣事录 

 

苏东坡居士之谜

 

  出生:文曲星下凡,夺尽了彭老山的灵气
    苏东坡出生时太没有戏剧性了,跟普通小孩一样。好在苏东坡的妈及时补上了这个遗憾,她老人家说生产时梦到了一个只有一只眼,长得又干又瘦的和尚到自己床前来。苏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中有业内人士,一听这话,惊呼道:这个孩子可了不得啊,你们有所不知,这个独眼龙就是送子罗汉,他老人家的职业虽然是“送子”,不过一般情况下也就是动动嘴指导指导,具体工作交给手下的办事人员,非得有大人物降生,罗汉才会亲自出马,直接护送到目的地。
    听了半仙的话,苏洵乐得嘴都合不上了,他觉得这个孩子何止是罗汉亲自送来的?简直就是罗汉自己下凡!鉴于苏东坡在文学上的巨大贡献,还有种说法认为苏东坡不是罗汉下凡,而是奎星下凡。这个奎星是二十八宿之一,又称“魁星”,也就是俗称的“文曲星”,他主管天宫神仙们的文化考试,也兼管人间的文运兴衰。
    家里虽然没啥异象,外面动静可不小,附近彭老山的花草树木,一夜间全部枯死。流传最广的版本说,苏东坡夺尽了彭老山的灵气。苏辙出生后,当地人把他和苏洵也算了进来,眉山流行起了一句话,“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六十六年后,苏东坡去世的这一年,把“灵气”又还了回来,光秃秃的彭老山上重新长出了草。倘此说属实的话,苏东坡可谓是有史以来年龄最小、毁坏力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破坏绿化嫌疑人。
    据苏东坡临终前一年回忆,除了生辰八字,自己这一生马不停蹄地奔波,和面相也有关系。当年初至京城时他曾找人相面,看相人说他“一双学士眼,半个配军头”,日后成为文化界的名人绝对没问题,东跑西颠也免不了。

    长相: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唇边?
    民间故事中苏东坡有个聪明博学的才女妹妹苏小妹,苏小妹长得不错,就是额头有点往外凸,眼睛有点向里凹。这天,大苏闲得无聊,拿他妹妹的长相开玩笑,一看苏小妹来了,他开始大声吟诗: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女孩子都爱漂亮,最讨厌别人取笑自己。苏小妹也作首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唇边。
   
 老脸直下三千尺,双眉高耸冲霄汉,苏东坡好大的“面子”啊。苏小妹说哥哥去年年初流了滴相思泪,都今年年底了一看——好家伙,才刚刚流到嘴边!
    有的版本说苏小妹作了两首诗,第一首是“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说的是苏东坡的大胡子,苏小妹觉得还不够狠,咬着牙又补了个“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唇边”。这样一来,基本上就把人们想象中苏东坡的长相概括得差不多了,脸型特长,络腮胡子又密又长。苏东坡实无妹妹。至于说长相,他真的长这样吗?
    苏东坡的脸长基本上是个定论,但他很可能不是“长须飘飘”,相反,这个被后人戏称为“苏大胡子”的名人,胡须可能很少。
    《邵氏闻见后录》说,有一天苏东坡和秦观互相拿对方的胡子开玩笑,秦观说了句“君子多乎哉”。这是《论语》中孔夫子的话,孔子小时候为了生存学了不少技能,成了大师后不需要再动手,动动嘴就能丰衣足食了,孔夫子自问“君子需要这么多技能吗”?回答是不需要,因为君子不是技工,最高境界是仁爱。
    秦观用的是谐音,“君子多胡哉”?而且答案是肯定的,君子多胡哉!君子的胡子一定多,胡子多的一定是君子。苏东坡的回答是“小人樊须也”,这也是孔夫子的话,是他批评一个叫樊须的学生时说的。苏东坡用的也是谐音,“小人繁须也”,小人的胡子一定多,凡是胡子多的一定是小人。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苏东坡胡子稀疏,而大家以为的“白面书生”秦观倒是个大胡子。

    另外,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苏东坡是个高颧骨,这一点他自己在《书陈怀立传神》中说过。有一天晚上,苏东坡心血来潮做了个素描实验,让人把自己投影在墙壁上的轮廓描下来,眼睛眉毛都不画。身边熟悉的人看到线条都乐了,这么高的颧骨,不用“点睛”,一看就是你苏东坡!
    另一位见过苏东坡的诗人孔武仲说大苏“紫瞳烨烨双秀眉”,也就是说他的眉毛细长秀气,眼睛不大,但炯炯有神,用个词儿描述就是“眉疏目朗”。
    说完长相再说说身材,苏辙有句诗说“颀然仲与叔”,也就是说他和哥哥两个人都是高个子。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了,苏东坡基本上长这样:他的身材颀长;他的胡子稀疏;他的眉毛淡而细长;他的眼睛不大,也是细细长长,但炯炯有神;他的颧骨很高,轮廓鲜明;他的面庞清瘦,气质儒雅。
   
 名字 “轼”:车前用来作扶手的横木
   
 苏东坡出生时,他爷爷苏序六十三岁。苏东坡的性格洒脱旷达幽默风趣,跟他爷爷活脱脱就像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苏东坡十二岁时,爷爷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
    苏序对苏东坡的文学创作没有太多影响,不过他的名字无意中却给舞文弄墨的孙子设了个难题。咱们中国古代有门“避讳学”,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作为知名作家,苏东坡经常会遇到要写“序”的时候,因为爷爷叫苏序,所以他都改称“叙”或是“引”。
    古人的名字复杂得多,有“名”有“字”还有“号”。“名”和“字”或有关联或互为补充,一般是父母起的,而“号”则多是自己命名的,比如东坡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这个“东坡”就是他贬谪黄州当农民时自个儿起的,当时他已经四十多了。
    古人对于起名字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按传统的说法,一个人的名字将影响他一生的命运。古人往往先有个小名,什么狗剩啊狗蛋啊的先叫着,起个丑名好养活,然后才慢慢地正式命名。苏东坡的小名叫“和仲”,苏辙的小名叫“同叔”。古人以“伯仲叔季”来代表男孩中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苏洵共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两个女儿和长子景先都夭折。
    人虽然死了,指标还是要占的,所以苏东坡只能是“仲”,苏辙是“叔”。苏东坡十三岁、苏辙九岁那年才有了正式的大名,都和车有关,苏洵写过一篇《名二子说》,解释了自己为什么给儿子起这样的名字。从这篇短文看,他对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苏洵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对于一辆车来说各有用途,缺一不可,而车轼似乎作用不大可有可无,但一辆车如果缺了“轼”,也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
    所谓的“轼”,就是车前那根用来作扶手的横木,这根横木有些过于张扬显露,所以苏洵说“吾惧汝之不外饰也”。给儿子取这么个名字,反映了苏洵有些矛盾的心理,既希望儿子的个性能充分发挥,又担心他过于张扬而遭人嫉妒,所以他又给苏轼起了个“子瞻”的字,希望他能高瞻远瞩,看清楚点儿。
    对于另一个儿子,苏洵很放心,取名为“辙”,字“子由”。“辙”是车轮辗过的痕迹,虽然“辙”不像“轼”那样引人注目,却也不会遭人嫉恨,有事时自然也找不到它的麻烦。
    苏洵这篇短文近乎测字占卜,既概括了儿子的性格,又预测了他们的命运。苏轼豪放不羁、光照千古,却屡招人妒,一生坎坷,半世流放;苏辙不像哥哥那样名满天下,那样光彩夺目,却也比他少了许多磨难。

 

大文豪苏东坡的幽默潇洒

 中国文人自屈灵均开始,多以哀怨愁苦的形象通行于世。苏东坡却是个异类。  
  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乐天派,将幽默进行到底。现代的幽默大师林语堂当年为古代的幽默大师苏东坡作传,真是相得益彰。苏东坡的幽默表现了文人的高尚情趣和过人才识,智慧含量是极高的,是阳春白雪,而不是下里巴人的。但是却有着无数的仰慕者。这和苏东坡亲切和善的个性有关,所以他的幽默得到了大众化的传播。时至今日,中国的许多古籍依旧记录着苏东坡的轶事,使后人消遣之余,报以会心的笑意的时候,也对这个中国文化史上最全能的天才投以由衷的钦佩。  
  一个有情有趣的苏东坡,大概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所以后人也就附会了苏东坡许多传奇,将段子编成笑话集,有些甚至是荒荡不经的。当然更多诙谐幽默而又机智思辩的掌故,都是有迹可寻的了。集中记录于宋人的笔记,多成书和苏东坡有着交游的文友门生,故可信度较高,从故纸堆中还原一个真实,有趣,充满立体感的苏东坡。  
  现在,何不让我们乘着初夏的清风,回到充满儒雅和风流的宋代,跟随着苏轼的轻快的脚步,细细品读他的趣味片段,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场既古典而又不失熟悉,最活泼,最欢愉的体验。  
  胡说有理   
  苏东坡少年就已经小有名气。当年去参加科举考试,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考试须用典。东坡随意地写上:“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主考的是梅圣俞,有些丈二摸不着脑袋,于是将糊了名的的试卷拿给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饱读诗书的欧阳修也觉得很奇怪:“这是出自哪本书的?”梅圣俞有些纳闷,也只好说:“需要出处么?”到了揭榜的时候,欧阳修看到苏东坡的姓名,这年轻人已经享誉中外了,感叹道:“这个青年才俊必然有他的出处的。”等到答谢座主的时候,欧阳修询问该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回答:“需要出处么?”无厘头的回答反而让欧阳修觉得这个年轻人豪迈,在欧阳文忠公的奖掖下,年轻的苏轼从此在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 -----《老学庵笔记》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但有时对大师们而言,他们的名声就是他们最珍贵的资本。年纪轻轻的苏轼,因为自己的名气即便是胡诌一段典故,就够那些文坛前辈们受了。  
  村上春树写完《挪威的森林》之后,去欧洲旅行回国之后,发现自己红得发紫了。于是,也就财源滚滚来。杂志社每个月给他寄来一大堆美国的杂志,然后据他自己自述,就是躺在家里翻阅杂志,挑出自己觉得有趣的资料,后翻译成日文,再加上自己的评论就成为了一篇文章。  
  出名要趁早,张爱玲这话是相当有道理的。不过苏轼有时却为盛名所累,甚至是惹上杀身之祸,虽然自己从不后悔。 

  高超的考场作弊   
  苏东坡和子由一起去考试,结果对题目的出处感到为难,,对着桌子长叹,偷偷剽了弟弟一眼,两兄弟眉来眼去,子由明白了,于是将笔管放在口中吹气,“子由这不是在吹管子吗,呵呵”东坡明白了,原来题目的出处是《管子注》,于是两人都通过了考试。 -----《吹剑录外编》     
  当年苏轼兄弟八月中旬赴京赶考,可是轰动一时的大事。可是子由生病了,惟恐耽误了考试。于是韩琦上奏说:“今年应诏制科的考生,苏轼,苏辙是最有名望的,如果兄弟其中有一个不能参加考试,实在是有负众望,希望延期来等候。”皇帝居然同意了。宋代科举考试在九月举行从此成为了常例。  
  等到考试前夕,韩琦不无调侃地说:“二苏兄弟来考试,其他人也来考,这是为什么呢?”这话传到考生耳中,当年放弃考试资格的人多达八九成。  
  以苏氏兄弟的才气,还有当时位高权重的韩琦的赏识,一举高中自然不是难事。所以苏氏兄弟作弊的事情,也许也是时人的恶作剧罢了。即便是有,也显得机智,幽默。  
  中国历史上多有人靠作弊,当枪手为生。其中一个是花间鼻祖温庭筠也因此被人弹劾扰乱考场秩序,而被发配到边疆。因此温庭筠在仕途上一直都郁闷不得志。有一天温庭筠晚上喝醉了,在街上胡作非为,被维持治安的巡警把牙齿打掉了,在嘴上开了个大狗洞。正想上诉得直的时候,却被人揭发了污秽的行径,驳回诉讼。本身已经长得够后现代的了,现在还再加上在门牙上搞了点行为艺术,成了个无齿文人。  
  可见,考试作弊,永远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不可多为。 
   
 鸩是九只鸟  
  
话说王安石写成《字说》一说,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例如,以“竹”子鞭“马”是为“笃”,
  苏东坡这人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口。看完《字说》以后,认为其中牵强附会,因此取笑王荆公:“以竹鞭马,是为笃,一为”竹“打”犬“,有有什么可笑呢?”   
  王安石听了哑口无言。   
  东坡得理不饶人,于是继续发挥,照这样解释,“鸩”字由“九”只“鸟”组成组成。王安石慌了,说没有出处。   
  东坡马上就回答:“诗经里面不是说过,‘鸣鸩在桑,其子七兮。’加上七头鸟的父母,不就是九只么。”王安石只好点头,过了好一会儿才知道是东坡在取笑自己。 ------明 王世贞《调谑编》   
  
  北宋中后期的变法,最后导致了新旧党争的出现,许多大文豪,包括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王安石等人都被卷进斗争的旋涡,实在是一大悲剧。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学术方面的争夺,其目的上为了垄断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王安石变法败后,出现了所谓的洛蜀朔三派。苏轼则属于蜀党。  
  在学术上,苏轼和王安石针锋相对。集中反映在对科举制度的改革问题。王安石主张废除词赋,而将其统一到进士科中去。王安石对儒家经典的态度是不凭借注疏,而由自己的意愿来进行解释,同时由于性格迂腐木讷,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闹出上面的笑话了。  
  坡是土的皮   
  
苏东坡还是意犹未尽啊,还是不肯放过王荆公,这会有逮住了王安石。   
  东坡问:“我这个‘坡’字怎么解释啊?”
  王安石依旧食古不化,坚持真理,回答道:“坡就是土的皮的意思”
  他有些洋洋得意,心想这回可以挫挫年轻人的锐气。   
  东坡反唇相讥:“滑就是水的骨么?”   
  王安石再次哑口无言。
     
  王安石和苏东坡应该算是一对欢喜冤家了,从政治角度,还是学术角度,还是对文学创造的态度,都是一个向西,一个就向东的差异。可是,两者的芥蒂,可以说是从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时代就开始的。苏老先生喜欢谈纵横家之事,当时王安石在政坛上崭露头角的时候,据说苏老先生作了《辨奸论》有些影射王安石的嫌疑。因此两家之隙,一直很难化解。也因此,和影响到了许多本来和这无关的人和事。

    点金成铁的王安石   
  
梁朝著名诗人王籍的名篇《入若耶溪诗》,其中一句诗脍炙人口:“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一时手痒,将其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  
  苏轼的学生黄庭坚不无讽刺地讥笑道:“这可真是点金成铁手啊!”  
  
  苏门四学士,以黄庭坚和东坡年龄最为相近,也最为密切.可惜的是, 黄庭坚因为老师兼兄长的缘故,在政治斗争中站错队,一直不太得志。但是自始自终保持着真挚的师生情谊。不知道王安石看到黄庭坚刻薄的嘲笑后,脸色是紫青色还是猪肝色。

   像石头压着蛤蟆一样的书法   
  
苏东坡闲来无事,和黄庭坚讨论起书法来。苏东坡点评弟子的书法:“鲁直的字更加清峻有力了,但是笔势有时候太瘦。就像树梢上挂着一条蛇。”   
  黄庭坚反唇相讥:“苏学士的字,我自然不敢多加评论。只是觉得有些扁平,好像石头下面压着一只癞蛤蟆。”说罢,师徒二人哈哈大笑。 ———《独醒杂志》

  诙谐是诙谐,但是却能够一针见血地点出二人书法的特点。以苏东坡的《次辨才韵诗帖》为例,作品的特点就是肥腴,扁平。另外展现了书法家苏东坡偃卧的笔法,凡是转折处都按得非重重,从而产生一种奇特的侧笔效果,显得卧而不倒,重而不软。活脱脱一只扁平大蛤蟆。  
  字如其人,黄庭坚为人倔强孤傲,因此其书法线条古拙直拗,长线短笔,形成自己独特的“辐射体”。有时乍眼看起来,就像树上的瘦蛇,高远微妙。  
  苏东坡也是个幽默小品的作家,曾经在礼部侍院中和黄庭坚合著滑稽故事集。其名曰《苏黄滑稽帖》。 

    苏东坡今天断屠   
  
黄庭坚调侃苏东坡说:“从前,东晋的王羲之写了字去换鹅,被人戏称为‘换鹅书’。当今的韩宗儒性格贪婪,每得到你的一幅字,就要到殿帅姚麟家换几斤羊肉,因此可以称苏东坡的字为‘换养书’了。”   
  东坡听后,哈哈大笑。 
  有一天苏东坡在翰林院,韩宗儒手简给东坡,希望东坡能够回信,得到他的字。派来的人急着催促,苏东坡笑着说: “回去告诉你家老爷,今天本官断屠。” ————《侯鲭录》
   
  这使我想起《梦溪笔谈》的一则小故事。江浙人把梅子称为“曹公”,“鹅”称为右军。就是化用曹操望梅止渴,王羲之用字换鹅的故事。  
  一读书人刻意用典,附庸风雅。送给朋友酸梅和拔掉毛的鹅,并修书一封,使人忍俊不禁。   
  浸醋曹公一坛,拔毛右军两只。供君一餐。友人是个外地人,以为送的是人肉盛宴,差点就被吓死了。  
  却留我苏东坡吃草   
  
苏东坡途径润州的时候,当地的太守举办宴会招待大文豪,诸位歌妓吟唱黄庭坚的《茶词》:“一杯春草解留连佳客。”   
  东坡故做生气样:“却留我在这里吃草么?”诸妓站在东坡后面,靠近胡床的大笑绝倒。于是胡床折了,坐在胡床上的小胖子苏东坡自作自受,摔倒在地上。众人一笑而散。 ————《诚斋诗话》
   
  黄鲁直,秦少游的词都有不少篇章是直接歌咏茶的。也许就是受他们的老师苏东坡所影响的。罗愿《尔雅翼》卷十二《释木》四《茶》记载:“今人饮茶,未知所始。”   
  中国人喝茶,大概什么时候开始,确切不可考。   
  苏东坡在《仇池笔记.论茶》有云:“除烦去腻,不可缺茶,但是暗中对人的损害亦不小。我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每次吃完饭,用浓茶漱口,将肥腻的东西都清除了,但是肠胃不知道。牙缝塞进了肉丝,也可以消减,不需要挑牙。所以我们的牙齿也就更加坚固缜密了。一般都是用中等或一下的茶水,上好的茶水就不经常这么做了,每天这么一次对身体不会有损害。这个真的很有道理。”   
  也许许多中国人饭后喝茶清肠胃的习惯,就是从苏东坡先生来的。 
   
 胡子多的人是小人
  
秦少游在东坡旁边坐,老顽童苏轼耐不住性子,又调侃自己的学生胡子多。   
  秦少游也是熟读诗书的人。引用论语戏谑地回答道:“君子多乎(胡)哉。” 有些自鸣得意。   
  谁知道苏东坡脑袋转得更快。再次嘲讽:“小人樊(繁)须也!” ———《邵氏闻见后录》   
  秦少游胡须浓密,也许带有些外族血统吧。秦少游的儿子,秦湛鼻梁很高,就像蕃人一样,柔媚短舌。世人目见这个年轻人,都称他为“娇波斯”。---《鸡肋编》

    苏轼教坏了我的丫鬟   
  司马光有一丫鬟,每次都称呼司马光作秀才。苏轼觉得不够亲切,于是就暗中教授该丫鬟以后称主人要以相公。这天,丫鬟还真的叫司马光相公了。老夫子非常奇怪,询问她。丫鬟无奈,只好出卖了苏轼。司马光更无奈,叹息道:“好个苏轼啊,居然把我的丫鬟教坏了,使她如此嘴甜舌滑。” -----《东山谈苑》   
  德高望重的司马光,其私人生活奉行清教徒式的作风。  
  司马光的夫人张氏非常贤惠,无奈一直未曾为丈夫生下子女。司马光的同襟庞公和他夫人想出一计,就是以派遣一个美貌的丫鬟,勾引司马光,以期望能够帮司马家续添香火,张夫人非常大度,欣然同意了。  
  当然有主母在的话,女色不方便行事。识趣的庞公和夫人刘氏于是邀请张氏出外观花。司马温公只好在房中看书。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丫鬟试图使出混身解数,为老夫子所宠幸。才刚刚供上茶水,还未挑逗主人的时候,就被正气凛然的司马温公叱退:“你这个下人,今天主母不在家中,你出来这里做什么?” -------《画墁录》
  也难怪司马光一生都没有子嗣。 
  能够在私人生活将道貌岸然贯彻到底,殊为难事。司马光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司马光偶尔为了应酬还是做过一首艳词《西江月》,写得春光荡漾,放在花间集中,也不减前贤之娉婷绮丽。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 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 深院月斜人静。 
    司马牛,司马牛!   
  苏东坡性格有些天真,有些大大咧咧,也有些不拘小节,因此有时开玩笑过头了,一些公卿感觉受到了侮辱,惟独是对司马光不敢开玩笑和不敬。元佑年间,苏轼在禁中的翰林院供职。苏轼和司马光讨论免除差役法的利害,位高权重的司马光气势不输半分,不肯退让。苏轼忿忿不平,回到住宿,才宽衣解带,大喊:“真牛,司马牛!司马牛!” -----《铁围山丛谈》
  之前,苏轼和司马光在政治上的共同对头都是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形成了一个旧党。可是新法被废除之后,围绕是否应该废除新法的一些具体规定,苏轼和司马光发生了重大的分歧。因此苏轼不仅仅和新党有隙,也和旧党的一些派系针锋相对。所以一辈子都在政治斗争的浪涛中沉浮。但是自己在政治上处于下风和弱势,有时也只好逞文章和口舌之强了。  
  又有一次苏轼和司马光论事再次不合,于是苏轼挖苦道:“你这个观点,真是鳖厮踢!”
  司马温公不解,问:“鳖这嗣怎么能踢啊?”苏轼对曰:“正因为这样所以就是鳖厮踢!”
  正因为不能踢而踢,是为乱也。苏轼意在讽刺司马光的观点是乱来的。  
  多吃墨灰可以治疗昏聩   
  
有一天,欧阳修对苏东坡说:“从前有个人,乘船遇到风浪,病倒了。于是医生从船舵上刮下浸泡过水手汗水的木末,制成丹药。这个人吃了之后,就药到病除了。这种治疗的方法,看起来像儿戏,有时候相当灵验”。  苏东坡听罢,说道:“照先生这么推断,以笔墨灰泡水,就可以治疗昏聩懒惰;推而广之,那么喝了伯夷的洗手水,就可以治疗贪婪;吃了比干的剩菜,就可以治疗奸佞;舔了樊哙的盾牌,就可以治疗胆怯;闻了西施的诱饵,就可以治疗恶疾了。”   
  说罢,师徒二人的爽朗的笑声回荡在颖州的竹林清风中,久久不散。  ————《东坡志林》
   
  欧阳修和苏轼保持着毕生融洽的师徒关系。   
  欧阳修雅量非凡,涵养极高,自古文人相轻,可是对于那些真正才高八斗的人,对于同样的高手也是惺惺相惜的。欧阳修奖掖后进,唯恐太迟,而不怕对自己的文坛地位有什么不利的影响。  
  也正因为如此,唐宋八大家,宋代占据了六个席位。而其他著名的文豪,许多不是欧阳修的门生,就是欧阳修的朋友。从广义上来说,曾巩,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这些人都是出自他门下的同窗。  
  苏轼后来担任颖州刺史,过去的景物,仿佛和昨日一般,恩师的音容笑貌都历历在目,于是写下追悼恩师的名篇《木兰花令》,追念四十三年前和欧阳修交往的故事。后人认为情真意切,写出了一片性灵。兹录如下: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醉欧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妙趣横生的苏东坡温泉沐浴诗

潮山乞得寄闲身,内翰声华绝等伦。竹阁柏堂寻往迹,石泉槐火记前尘。

    风流一代文章富,政绩千年俎豆新。留取清名应不朽,水仙祠畔祀诗人。

    苏东坡是位声望才华超卓的杰出文学家,在中国文学艺术史的各个领域里,苏东坡的名字似乎都是一座里程碑。在诗史中,他是变唐诗为宋诗的奠基者,在词史中他是变俗词为雅词,变婉约为豪放的先驱,在书法史上他是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甚至在绘画上,他也有不同凡响的一席之地。其多才多艺,在中国文学史首屈一指,不愧是“风流一代文章富”的文学大家,受历代人民景仰。“竹阁柏堂寻往迹,石泉槐火记前尘”,在黄州、汝州、庐山、广东凡是苏东坡足迹到过的地方,当地人民都世代传颂苏东坡沐浴温泉,戏和温泉诗,妙趣横生的洗沐文化故事。

    苏东坡喜欢沐浴,尤爱泡浸温泉,他晚年坚持早起梳头一百下,晚上用温热水沐浴一次,苏东坡这良好生活习惯,可追溯到他的青少年时代。宋仁宗景佑三年,苏东坡生于四川眉山县,家有父母姐弟。母亲程氏是当时“大理寺卿”(相当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品德学识都很好,苏东坡自小受到母亲良好的家教,父亲苏洵志在科举,但他开始做学问时间太晚,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所以苏洵对苏东坡两兄弟期望很大,苏东坡二十一岁那年,苏洵带两个儿子到汴京应试,寄住于兴国寺浴室长老德香的院中,得到寺中长老的礼遇,兴国寺“每日辰时寺鸣健椎,令僧徒洗浴”苏东坡这时就开始对佛家“沐浴澡身更洁心”的信仰有了一定的认识,从此两兄弟都爱上沐浴。

    有一年,苏东坡在泗州雍熙塔下的澡堂洗浴,浴后写了两首《如梦令》: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呵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此诗不但写出洗澡擦背的乐趣,而且以生动形象的手法反映北宋年间公共浴池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已经有了营业性的汤池店,有了擦背、修脚、“搬架(按摩)”三个辅助行当,此诗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大钟横撞千指迎,高堂延客夜不扃。杉槽漆斛江河倾,本来无垢洗更轻。

    苏东坡胸怀坦荡,肝胆照人,狂放不羁,嘉佑5年,苏东坡兄弟跟随父亲,到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苏东坡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了大诗人梅尧臣、欧阳修的赏识,并顺利通过殿试,两兄弟均中进士及第。第二年苏东坡任职凤翔,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外放杭州通判,苏东坡促成杭州太守陈襄修复六井,又筹划疏浚西湖,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这一年江浙一带发生旱灾,各地都缺乏饮水,只有杭州城内外,不但百姓有水喝,就连“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河盐宫海上,皆以饮牛马,给沐浴。”老百姓有水喝,有水沐浴,都颂扬苏东坡的德政。临安净土寺僧知道苏东坡喜欢沐浴,大开中门欢迎他;海会寺的寺僧为了欢迎苏东坡来洗澡,夜不闩门,撞钟欢迎。苏东坡的这首沐浴诗,充分反映了苏东坡和杭州百姓、海会寺僧亲密无间的思想感情,反映出苏东坡为人民做了好事,“本来无垢洗更轻”的愉快心情。这首沐浴诗折射了苏东坡高尚的道德情操。

    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衰发不到耳,尚烦月一沐。

    山城足薪炭,烟雾漾汤谷。尘垢能几何,倚然脱羁梏。

    元丰二年,苏东坡调任湖州,尽管苏东坡在徐州发生洪灾,苏东坡在“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身先士卒,一身水、一身泥领导百姓抗灾,在密州带领人民灭蝗。但是朝廷中的李定等权奸仍不放过苏东坡,说苏东坡的诗文“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将苏东坡的四本诗集连同奏状,呈给皇帝看,造成乌台诗案,苏东坡入狱一百三十天,后得太后相助,神宗皇帝宽恕,苏东坡被贬黄州。到黄州后,苏东坡立刻到安国寺洗浴并写了洗浴诗一首,用“老来西事懒,身垢犹念浴”表现了他对朝廷制造乌台诗案的极端反感和不愿与李定一伙人同流合污的决心。“犹念浴”就是要洗得清清白白,在“烟雾濛汤浴”的浴池中,洗掉一身霉气,也洗掉小人们强加给他的污辱。苏东坡要洗掉的不但是一身污秽而是“兼以洗荣辱”表现了苏东坡守身如玉的高贵品德。

    此后,尽管苏东坡一年三贬,最后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但苏东坡旷达乐观,洁身自好的本性不改,经常“理发千梳净,风唏胜汤沐。”他甚至夜卧时,也以两手楷摩身体,试验古人所发明的“干浴”,以“干洗快惬聊自沃”,自娱自乐。

    苏东坡酷爱温泉,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在庐山圆通寺的题壁诗。元丰七年四月,苏东坡来到庐山,访寻苏洵早年游学东南登临之地,苏轼在黄龙山北麓,温泉院的壁上看到一个叫可遵的和尚题的温泉诗:

    禅庭谁作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直待众生总无垢,我方清冷混常流。

    苏东坡想,这首诗题问颇多,于是亦戏题一绝于壁上:

    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

    这可遵听说大诗人苏东坡在其题诗壁上续题一诗,不免得意忘形起来,立刻赶往前去与苏东坡攀交,在途中听说大诗人还作有一首《三峡桥》,可遵竟大言不惭地对苏东坡说:“和尚也有一首绝句要题在尊作《三峡桥》诗后‘君能识我沥泉句,我却爱君三峡诗。道得可咽不可漱,几多诗将竖降旗’。”念罢意气飞扬,神态狂妄,苏东坡见其俗不可耐的德性,深悔不该在不明情况时就随意续题诗句,那可遵竟说“子瞻护短,见我诗好甚,嫉妒而去,”众僧都不齿于可遵所作所为,可遵亦觉没趣,悄悄离寺而去。

    绍圣年间,苏东坡被贬惠州,他在惠州白水山看到有一道温泉瀑布。瀑布气势雄伟,从天而降。当地许多老百姓都在温泉瀑布下,兴高采烈沐浴。苏东坡和他的儿子苏过被这热闹的的场景所感染,也宽衣解带,沐浴在温泉瀑布下,还写名诗一首:

    新浴觉身轻,新沐感发稀。风乎悬瀑下,却行咏而归。

    仰视江摇山,俯见月在衣。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

    这首温泉诗写出温泉的动感,洗浴时无比痛快,产生“仰视江摇山,俯见月在衣”的特殊感受,和他与惠州人民亲密无间的感情,清代乾隆大学士纪晓岚评语云“极平浅而有深味,神似陶公”,苏东坡在白水山写的温泉诗是中国温泉文化的名篇佳作。

 

苏东坡在黄州赤壁的生活

苏东坡现在过得是神仙般生活。黄州也许是瞅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在庄稼已然种上,无金钱财务的烦心,他开始享受每一个日子给他的快乐。他有一群朋友,像他一样,可以把时间自由运用,而且还在一方面像他,身上金钱不多,身边空闲不少。在那些人之中,有一个奇特无比的李尚,若不是苏东坡笔下记载他的睡量之大,后代便对他茫然无知了。午饭之后,朋友正下围棋之时,李尚便到躺椅上一躺,立刻睡着。下了几盘之后,李尚翻个身说:“我刚睡了一回合,你们战了几回合了?”苏东坡在他的札记里说:李尚在四脚棋盘上用一个黑子独自作战。“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此等生活真是睡梦丰足,苏东坡用下面欧阳修的一首七绝描写得很美: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耐客思家。 
    苏东坡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那不过是一里三分之一的一段脏泥路,却大概变成了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在过了城镇中那一段小坡之后,就到了叫黄泥板,一直通到起伏的丘陵。那个地方向四周一望,似乎全是黄色,只有树木苍翠,竹林碧绿而已。苏东坡曾在徐州建有黄楼。现今住在黄州,日日横过黄泥板,而后达到黄岗的东坡。他已经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好使人不能辨识他士大夫的身份。他每天来往走这段路。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有一天,他喝醉之后,写出了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名之为《黄泥板词》。其结尾部分如下: 
    朝爆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喜鱼鸟之莫余惊兮,幸樵臾之我娱。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堰。草为首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晏。纷坠露以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 于是极然而起,起而歌日:月明兮星稀,迎余往兮饯余。归岁既晏兮草木胖。归来归来,黄泥不可以久病。 
    但是他和酒友的夜游却引起了有趣的谣言,不但在当地,连宫廷都知道了。也幸喜饮酒夜游,这种生活才使他写出了不朽的杰作,也有诗,也有散文。他那篇牛肉与酒一篇小文,记的就是一件异乎寻常的荒唐夜游行径。

今日与数客饮酒而纯臣适至。秋热未已而酒白色,此何等酒也?入腹无脏,任见大王。既与纯臣饮,无以依,西邻耕牛适病足,乃以为肉。饮既醉,遂从东坡之东,直出春草亭而归。时已三更矣。 
    当代有一个人说春草亭位于城外,由此篇文字足以证明苏东坡喝私酒,杀耕牛,在城门已关闭之后,乃醉醺醺爬过城墙而回。“难道纯臣也是个荒唐鬼?” 
    又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吓坏了。他在江上一个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词一首道: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这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这谣言传到太守耳朵里,他大惊,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东坡不得越出他的县境。他立刻出去,结果发现苏东坡尚卧床未起,鼾声如雷,仍在酣睡。这谣也传到了京都,甚至传到皇帝的耳朵里。 
    次年,发生了一个更严重的谣言。苏东坡过去就在胳膊上患有风湿,后来右眼也受了影响,有几个月他闭门不出,谁也没见到他。那时,散文大家曾巩在另一省死亡,这时,又一个谣言传开,说苏东坡也在同一天去世,二人一同玉楼赴召,同返天延了。皇帝听说,向一位大臣询问,那大臣是苏东坡的亲戚。他回奏说也曾听到此一消息,但不知是否可靠。那时皇帝正要吃午饭,却无口味吃,叹了口气说:“难得再有此等人才。”于是离桌而去。这消息也传到范镇耳朵里,他哭得很伤心,吩咐家人去送丧礼。随后一想,应当派人到黄州打听清楚才好。一打听才发现传闻失实,都起因于苏东坡数月闭门不出的缘故。苏东坡给范镇的回信里说:“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
    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在动物之中,据我所知,只有人猿能笑,不过即使我们承认此一说法,但我信而不疑的是,只有人能嘲笑自己。我不知道我们能否称此种笑为神性的笑。倘若希腊奥林匹亚圣山的神也犯人所犯的错误,也有人具有的弱点,他们一定常常自我嘲笑吧。但是基督教的神与天使,则绝不会如此,因为他们太完美了。我想,若把自我嘲笑这种能力称之为沦落的人类唯一自救的美德,该不是溢美之词吧 
    在苏东坡完全松弛下来而精神安然自在之时,他所写的随笔杂记,就具有此种醇甜的诙谐美。他开始在他的随笔里写很多漫谈偶记,既无道德目的,又乏使命作用,但却成了最为人喜爱的作品。他写了一篇文字,说自己的贫穷,又说到他门人的贫穷。他说:“马梦得与余同岁月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即吾二人而观之,当推梦得为首。”另有一篇随笔,是两个乞丐的故事: 
   
 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尔。他日得志,当吃饱饭后便睡,睡了又吃饭。”另一则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 
    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但是凭苏东坡的作品而研究其内在的本性,藉此以窥探他那幸福的秘密,便不是难事了。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自这个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在这方面,他丰裕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或是官方的监禁。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调寄《浪淘沙》,也以《大江东去》著称;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赤壁夜游是用赋体写的,也可以说是描写性的散文诗,有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苏东坡完全是运用语调和气氛。这两篇赋之出名不无缘故,绝非别人的文章可比,因为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与表明。在这两篇赋里,即便不押韵,即便只凭文字巧妙的运用,诗人已经确立了一种情调,不管以前已然读过十遍百遍,对读者还会产生催眠的作用。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苏东坡正和同乡道人杨世昌享受夜景,那是七月十六仲夏之夜。清风在江面上缓缓吹来,水面平静无波。东坡与朋友慢慢喝酒吟诗。不久,明月一轮出现于东山之上,徘徊于北斗星与天牛星之间。白雾笼罩江面,水光与雾气相接。二人坐在小舟中,漂浮于白茫茫的江面之上,只觉得人如天上坐,船在雾中行,任其漂流,随意所之。二人开始歌唱,手拍船舷为节拍。唱出了: 
    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东坡的朋友善吹萧,开始吹起来,东坡哼着歌唱,萧声奇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细若游丝,最后消失于空气之中。另一个船上的寡妇竟闻之而泣,水中的鱼也为之感动。 
    苏东坡也为萧声所动,问朋友何以萧声如此之悲。朋友告诉他:“你还记得在赤壁发生的往事吧?”一千年以前,一场水战在此爆发,决定了三国蜀魏吴的命运。难道苏东坡不能想象曹操的战船,真是帆墙如林,自江陵顺流而下吗?曹操也是个诗人。难道东坡不记得曹操夜间作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吗?朋友又向东坡说:“这些英雄,而今安在?今天晚上,你我无拘束,驾一叶之扁舟,一杯在手,享此一时之乐。我们不啻宇宙中的一蚊蝇,沧海中的一砂砾。人生在瞬息之间,即化为虚幻,还不如江流之无尽,时光之无穷。我真愿挟飞仙而邀游于太虚之中,飞到月宫而长生不返。我知道这些只是梦想,从无实现之望,所以不觉萧声吹来,便如此之悲了。” 
    苏东坡安慰朋友说:“你看水和月!水不断流去,可是水还依然在此;月亮或圆或缺,但是月亮依然如故。你若看宇宙之中发生的变化,没有经久不变的,何曾有刹那间的停留?可是你若从宇宙中不变化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都是长久不朽的。你又何必羡慕这江水呢?再者,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己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人享受的。凭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造物无私,一切供人享受,分文不费,分文不取。” 
    听了这一番话,朋友也欣然欢笑。二人洗净杯盘,继续吃喝。后来,不待收拾桌子,便躺下睡去,不知东方已经露出了曙光。 
    三个月以后,苏东坡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还是月明之夜,苏东坡和两个朋友自雪堂漫步走向临皋亭。路上经过黄泥板。地有白霜,树无青叶。人影在地,明月在天。几个朋友十分快乐,开始吟唱,一人一节。不久,一个人说:“月白风清,如何度此良夜,方为不虚?我们好友相聚,竟没有酒菜,岂非美中不足?”其中一人说:“今天傍晚,我捕到几条鱼,巨口细鳞,好像松江的鲈鱼,可是哪儿去弄酒呢?”苏东坡决定回去央求妻子给他们点儿酒,做酒总是妻子见长的事。他们真是喜出望外,因为妻子说家里有几坛子酒,收藏已久,就是为了随时喝好方便。几个朋友于是携着酒和鱼,又到赤壁之下泛舟夜游去了。江水落了很多,好多巨大的岩石都在水面露出,而赤壁尤其显得在水面之上,岸然高耸。不过几个月的工夫,风光已大为不同,几乎不能辨认了。在夜色美妙的魁力下,苏东坡要朋友和他一同攀登到赤壁之上,但是朋友不肯,苏东坡一个人爬上去。他把衣裳塞起来,在灌丛荆棘之中,寻路上去,他一直爬到最高处,他知道那里住着两个苍鹰。他立在巨大的岩石上,向深夜大声吼啸,四周小谷有声相应答,他一时都忘记了自己置身何处,忽然不知何故,竟感悲从中来,觉得不能在那儿停留过久。他下去,又回到舟中,解开缆绳,任凭小舟顺流漂动。 
    时将半夜,四周一片寂静。两个仙鹤,孤零零的,自东方飞来,伸展着雪白的翅膀,仿佛仙人的白袍飘动。两只鹤长鸣几声,在船上掠过,一直往西飞去,苏东坡心里纳闷,不知主有何事发生。不久大家回家去。苏东坡上床就寝,得了一梦。梦里看见两个道士,身披羽衣,状若仙人。那个人认得苏东坡,问他赤壁之游是否很快乐。东坡请问姓名,二人不答。东坡说:“我明白了。今天晚上我看见你们俩从我头上飞过去了!”两个道士微微一笑。东坡便从梦中醒来。他开窗外望,一无所见,外面街道上只有一片寂寥而已。 
    苏东坡怎样确立一种气氛,由上面可以看出,他是暗示另外一个境界,一个道家的神仙境界,两只仙鹤自然是沿用已久的道家象征。他表示自己不知置身何处,便引起读者迷离倘眈之感。根据中国人的信念,现在的人生,只是在人间瞬息的存在,自己纵然不知道,但是很可能前生是神仙,下一辈子也会再度是神仙。 
    大约和写这两篇小赋同时,苏东坡又写了一篇短短的月下游记《记承天寺夜游》。一天夜里他不能入睡,起来在承天寺月下漫步,承天寺离临皋亭很近。所记只是刹那间一点儿飘忽之感而已。这篇游记现在已然成了散文名作,因其即兴偶感之美,颇为人所喜爱。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送至承天寺寻张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符交横,盖竹拍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篇小品极短,但确是瞬息间快乐动人的描述,我们若认识苏东坡主张在写作上,内容决定外在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精神的自然流露,我们可以看出,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有此宁静欣悦的心境。
 

豪放诗人苏东坡的婉约柔情

谈到苏轼,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这是苏东坡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作品。其实,就是像苏东坡这样逸兴横飞,豪气干云的大词人,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一样整天仰面长啸,动不动就“千古万古”地抒发豪情壮志。要了解一个感性的词人,尤其是感情丰富的苏东坡,有时候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豪放词里所显示的苏轼,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一面,姑且可以说是社会的一面。而在其几首为女人作的婉约词中,则更能够清晰地体味做为生活一面的大文豪的个性情感。

苏轼一生经历过三个女人,都姓王。前后两位均系夭折,中间那位寿命长些,却比较功利。看来苏轼在女人方面是不太如意的。仕途不畅是他自己造成的,婚姻的缺憾却像是命运的作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正真为女人所写的文字并不多。苏轼一生经历的三个女人,第一个是王弗。与王弗的结合即是一段佳话,也是一段悲剧,王弗的形象是在《江城子》这首著名的词中凸现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不相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可以说是苏轼悼亡词中最著名的一首。王弗跟随苏轼十一年,好日子屈指可数,她的贤惠、美丽和过早夭亡,使她始终盘桓在苏轼的心中。王弗后来归葬眉山安镇之可龙里,山坡上有苏轼栽下的三万棵松苗,月光下一大片,惹得苏轼年年断肠。大词人的豪放气质被肝肠寸断的阴柔软弱所取代。当然时间并不长,不是说苏轼忘掉了悲痛,非也,王弗之痛一辈子伴随着他,但他的人格特性中豪放的一面,积极入世的一面始终如一。王弗之后,苏轼娶王弗堂妹,这是一个比较功利的女人,在苏轼因诗被贬后,她一怒之下烧了苏轼所有的书稿,一把火反而浇灭了诗人的心,苏轼终生没有为他留下一个文字。苏轼经历的第三个女人,为大家所熟悉,就是“柳上枝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王朝云。朝云十一岁就跟着苏轼,也是苏轼被贬岭南后唯一追随他的女人。苏轼在《西江月·咏梅》中具体勾勒了她的形象;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字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浣,洗状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玉骨不愁瘴雾,却被岭南的瘴气吞没了。苏轼在《朝云墓志铭》中写道: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如一。苏轼在人生低潮的惠州失去朝云,痛苦可想而知道,短短几句墓志铭,当是大悲无声的意思。朝云与苏轼的故事比较多见,就不赘述。

其实,反映苏轼阴柔一面的,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苏轼小时候就经常跟老人们在一起,“每逢署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蜀叟能谈终日,至少表明苏轼是爱听的。老人有许多故事,有着神秘感的,古代的老人尤其如此。苏轼老家眉山有个姓朱的老尼姑,九十多岁了还能够记事。她见过蜀主孟昶,见过花蕊夫人。能够记得孟旭与花蕊夫人的情事。某日大热,孟昶与夫人纳凉于摩诃上,有点亲昵动作应该是平常风景,一边的小尼姑却看得心惊肉跳,孟昶还口占一首《洞仙歌》记录自己的风流情事。七八十年了,“朱具能记之”。她讲给苏轼听的时候,居然有表情,皱纹与皱纹之间红潮起伏。不知是词句还是表情吸引了他,苏轼当时七岁,也一字不漏地记下来了。和了一首《洞仙歌》,开头就是:“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九个字,佳人便呼之欲出了。中间一句耐人寻味:“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几乎是直接的性描写了。接下来笔锋一转,该抒情了:“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整首词弥漫的氛围,同苏轼听故事时的感觉有关。

我引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苏轼除了读书、游冶、琴棋书画,也能谙情事。我无意表明苏轼七岁就有性幻想,但有人有这方面的证据,我不会以之为怪,苏轼毕竟是苏轼,心中的风流当在常人之上。

十七八岁的苏轼,夜里也曾经有过一回艳遇。他足不出户,而佳人自动送上门来。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苏轼有挑灯夜战的习惯,当时读书是要读出声的,如果是韵文,听着就像在唱歌。苏轼嗓音不错,人也象样,吸引邻家女郎,真是不足为怪。苏轼夜夜读,女郎夜夜听,隔墙不过瘾,她索性爬到墙上。顺便提一句,她是富家女,至少不难看。她骑到墙上,听书也观人,苏轼摇头晃脑,她也摇头晃脑。终于被苏轼发觉。在月光下,两人视线相碰,苏轼也认出是邻家女儿。对于这位富家女,苏轼有无好感,不得而知。他邀请她进屋大概是真的,女郎一片痴情,总不能老让人家呆在墙上,两人谈些什么,同样不得而知。后来女郎来过几次,可终于不来了,她以身相许,而苏轼却不纳。苏轼安慰她说,功成名就之后就回来娶她,富家女不再爬墙,躺在床上编制梦想。苏轼十九岁娶王弗,对她是个沉重打击,她不死心,父母安排的男人一律不见,十一年后,王弗以二十七岁芳龄去世,苏轼再娶王弗的堂妹,富家女彻底绝望,一病不起,郁郁而终。苏轼在远方听见她的噩耗,当时苏轼因党争被贬,处于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回忆起年少时的壮志和柔情,既悲且叹,不能自已,写下著名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为富家女的痴情和自己的薄情感叹不已,这首词集中表露了做为豪放派大词人的内心婉约的一面,是全面理解苏轼内心世界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苏东坡与三位妻子的深情岁月

  我们一般称北宋大文豪苏轼为苏东坡,因为他的号叫东坡居士。可是苏轼这么大的才学,为什么会给自己起个“东坡”这样通俗的名号呢?若有人叫张西坡、刘北坡,你会觉得这名字俗不可耐。

  原来,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的时候,喜欢上了干农活。他在他家东面山坡上开垦了一片荒地,又因为白居易的一句“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的诗,苏轼就号东坡了。

  那么苏轼干过最多的农活是什么呢?是种树!他曾经持续不断地在一座山上种了三万棵雪松!

  苏东坡为什么要种那么多树呢?是为了响应国家植树造林的号召吗?还是意识到绿化与环保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事实上都不是。原因你恐怕很难想到,他竟然是为了一个女人种了这么一大片的雪松!

  提到这个女子,就不得不提到大家都很熟悉的那首千古悼亡之作《江城子》。这是很多人都很喜欢的一首词,连半文盲杨过都很喜欢它。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里说,杨过一生潜心武学,对文学全然不通,之所以认得两个字还是小时候在桃花岛上黄蓉教他读《诗经》、《论语》时认得的。而杨过在后来浪迹天涯的过程中,在一家路边小酒店的墙壁上偶然读到这首词,“一读之下便也牢牢记住”。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这首词一是特别容易懂,二是特别感人,所以它才成了杨过这个半文盲也能牢记的文学作品,才被后人评为“千古悼亡之首”。

  我们来看一下,这篇号称“千古悼亡之首”的《江城子》到底好在哪里?词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料来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也就是公元1075年,当时苏轼被贬在山东密州任知州。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用的标题只有两个字,叫《记梦》,也就是说,他这首词写的是一个梦。那么他做了一个什么样梦呢?

  词里说梦到一个女子,在窗边梳妆,而苏轼自己与她默然相对,泪流满面,这其中既有相逢的浪漫,又有无奈于命运的悲伤,所以梦醒后,苏轼才说这样的情景足以让他“年年断肠”。

  那么这个让苏轼断肠的女子到底是谁呢?答案很多人都知道,她就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正是在词中所说的“千里孤坟”旁,也就是在王弗坟墓所在的山坡旁,苏轼亲手种下了三万棵雪松,以此来纪念自己的亡妻,可见苏轼与王弗的感情之深。

  但是我发现这首《江城子》还有一个小小的谜团,那就是苏轼既然渴望与亡妻相会,怎么又会说“纵使相逢应不识”呢?

  “纵使相逢应不识”应该是一句很白的话,就是说恐怕我们见了面你也认不得我了。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后来又说“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呢?难道是因为王弗认不出站在对面的苏轼,才让东坡先生伤心到“泪千行”的地步吗?这样的话,未免太过荒唐可笑。

  所以真正的解答应该在于,词的标题虽然是《记梦》,但词中真正记梦的应该只是下阙,而上阙说的并不是梦,而是苏轼这十年以来的心态。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

  在“纵使相逢应不识”的前面,苏轼说“不思量,自难忘”。也就是说不去想却已刻刻难忘,这说明这种意识已经成了一种刻骨铭心的存在,用心理学词汇准确地说也就是成了一种自觉的潜意识。随后的“纵使相逢应不识”的感觉其实也应该是这样的。那么苏东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被王弗认识的直觉呢?

  其实,苏轼自己在词中也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尘满面,鬓如霜”。

  一般的解读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认为是尘土满面、星鬓如霜让苏轼自觉难以面对自己的妻子。也就是苏轼觉得,即使这时妻子王弗真的再看到自己,也会认不出年华老去的苏轼了。但苏轼为什么会这么想呢?这是不是只是一般人的年华老去之感呢?

  我们知道王弗16岁嫁给苏轼,死的时候刚好26岁。他与苏轼结婚的这十年,正是苏东坡一生中最锐意进取,也最春风得意的十年。这十年里,苏轼与苏辙兄弟高中进士,名满天下,被授官职,层层提拔,那叫一个“春风得意马蹄疾”啊。可自从王弗死去到苏轼写下《江城子》后的这十年呢?苏轼卷入由王安石变法引发的新旧党争。前面新党得势的时候,他由于反对新政,被王安石这一派排挤;后面旧党得势的时候,他又强调王安石变法中也有可取的地方,结果又被司马光这一派排挤。结果是不论新党得势还是旧党得势,执着于自己理想与坚持个人主张不趋炎附势的苏轼都倒霉得很。这段时间,在政治上他经受的最多的事儿就是贬官,一贬再贬,那真的是叫“宦海沉浮”了。

  此后的数十年,苏轼也一直没能摆脱这种仕途上的险恶命运,就在他写完这首《江城子》后的第四年,爆发了宋代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东坡他老先生锒铛入狱,差点儿就性命不保。所以这时候的苏东坡,十年间历尽宦海沉浮,对年青时的政治理想即使不是心灰意冷,也在个人情绪上产生了重大的改变。我认为就是这种改变导致一个文化史上的巨人而不是政治史上的巨人开始脱颖而出。

  所以这个地方的“尘满面,鬓如霜”要和前面的两个字合起来读,那就是那个“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茫茫”。其实不只是生死间的茫茫隔世,也是人生的旅程的“路漫漫,夜茫茫”。正是这种对人生政治理想的“茫茫”之感,让苏东坡将心血与精力放到人文生活的层面上来,放到烧菜与饮酒上来,放到养生与练瑜伽上来,放到诗词歌赋上来,放到男女情感上来。以苏东坡的才学与天赋,当他把全副精力都放到文学艺术上来的时候,那么宋代就幸运地诞生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化巨匠。

  理解了这种情绪,我们就会理解苏轼为什么会在这段时期特别思念前妻王弗。

  要知道,苏东坡写《江城子》的时候,现任的妻子是王闰之,就是王弗的表妹,而且是一个极贤淑的女子,是当时有名的贤妻良母。她病逝的时候,苏东坡自称是“泪尽目干”,也就是眼睛差点儿要哭瞎,由此可见两个人的感情是相当深的,也就是说不可能是因为现在的夫妻不合,苏东坡才份外思念前妻的。

  还要知道,苏东坡写《江城子》的时候,他后来的第三个妻子,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钟爱的女子王朝云已经来到他的身边。朝云12岁被苏东坡发现、赏识并收为侍女,后来苏夫人也就是那位王闰之劝东坡把她立为妾,成了最终与苏东坡一生能共患难、深知情的女子,也就是说此时的苏东坡也并不是缺乏情感的慰藉。那么,他为什么在这个贬职黄州期间就特别地思念王弗呢?

  这就要说到他和王弗这段婚姻的特色所在了。

  王弗的父亲是四川的一个乡贡士,在古代也算是个知识分子家庭了。王弗自幼就知书达礼,我们不知道王弗的才学到底怎么样,当然,要赶上苏轼肯定有点困难,但苏轼自己就在文章里记载过,说有一次自己夜里读书的时候,被旁边“红袖添香伴读书”的王弗指出了一个错误,这让一肚子学问的苏东坡大为佩服。我想,要指出苏东坡读书中的错误,那一般的知识积累肯定是不够的,所以王弗的才学那肯定是不一般的。

  王弗不仅天天陪着丈夫读书学习,而且她对丈夫的仕途也很操心。史书记载王弗有一个爱好,就是苏轼做官之后,家中凡有苏轼的同僚、下属来拜访,苏轼在前厅接待、攀谈,王弗就在帘子后面悄悄地听。客人走了之后,王弗就凭自己女性特有的直觉为丈夫分析谈话的内容与谈话的人,据说苏轼往往是大受裨益。

    比如说章惇未发迹的时候来拜访苏轼,走了之后,在帘后偷听的王弗就对丈夫说,这个章惇一定是个大奸大恶之人,不可不防。苏轼不以为然。后来这个章惇仕途得意之后果然是个极阴险的小人,苏轼、王安石都栽在他的手里,以至于苏轼这么豁达的性格都咬牙切齿地说就是做鬼也不愿再碰到章惇这个小人,并感慨说还是王弗看人看得准。

  这就可以看出王弗“贤内助”的贤妻特色了。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就明确地称王弗是个贤内助。苏轼他爹也很喜欢这个儿媳,王弗死的时候,苏洵也就是王弗的公公提出来,要苏轼把王弗送回四川故乡与苏轼的母亲也就是王弗的婆婆程氏安葬在一起的。可见这个儿媳在苏洵的眼中是多么的称职了。

  但是我想,苏东坡作为一个男人,会喜欢一个在帘子后面偷听自己跟同事谈话的老婆吗?

  我想,碰上这样的情况,中国的大多数男人是不情愿的,这要让同事和朋友们知道,一定会笑这男人是“妻管严”嘛!但放在苏轼身上则不然。

  首先,王弗只是帮着苏轼出主意,并不是什么事儿都管着他。苏轼是个天性豁达、不拘小节的人,也就是说是个心机不深的人,所以他在仕途上才屡屡受挫。而这样一个关心其仕途命运的老婆,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出谋划策,倒是那些希望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男人的好依靠。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男人们说起来是“妻子岂应关大计”?可事实上,在中国历史里,“妻子关大计”的情况又何尝少呢?秦桧风波亭害死岳飞,不就是和他老婆王氏在东窗下商量出来的吗?所以有个成语叫“东窗事发”,指的就是他们夫妻合谋。要不然,杭州岳王庙里跪在岳飞面前的就不会是秦桧夫妻俩了。所以,说起来秦桧这个家伙大奸大恶,但我觉得至少还有一点可取之处,就是他挺尊重他老婆的。只是可惜的是,他老婆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要不,说不定历史会因为一个善良的女人而变得温柔一些。

  另外,这样一个在仕途上全力支持苏轼的知识女性也更容易让苏轼所接受。这就要说到苏轼的成长背景了,苏轼最敬爱的母亲程氏恰好也是这样的一个知识女性。

 

苏轼诗书画意入魂魄

  是人怎么可能做到苏子瞻?  
    凡事美到极致就不需成文了,怎样解读都是贬低了他,一个历经千年的古人,死后一路还有这么多粉丝,洋洋汪海,可知是有人可称得“千古一人”,而绝不是浪得虚名!所谓“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有苏轼一人在,令天下多少学子心灰。  
    苏轼的魅力又不仅仅是靠才学的,更多的人推崇他,乃因其是性情中人,“诗词画意入魂魄”,不须章法,自是一家。
    苏轼诗词不按律、不论调,自谦不懂音律,但音律却从心中流淌,一曲“大江东去”成就千古绝唱,仔细解读韵脚、曲调,皆不合法度,于是自成法度。  
    苏轼的书法连最基本的书法传统审美要素都没有,中国书法讲究中锋行笔、骨气运势,所以小孩子一开始学书法就要求笔杆垂直、指实掌虚等,但是苏轼书法偏要取侧势,笔杆是歪斜的靠依在虎口中,写出来的字扁平肥大,墨色也不均匀,但却随情随性,观之令人不得不击节叹服,《治平贴》堪称妩媚,竟有许多人不爱王之《兰亭序》而独爱此贴,《黄州寒食诗贴》则气势开阔、跌宕起伏,后人叹之摹之而实难望其项背,黄庭坚有一句话说的好,说即使让苏轼自己在摹写一遍自己的字只怕也写不到当时的水平,可见艺术创作是无章可循、收发随心的。   

    苏轼的画更是伟巨,开创了一代文人画风,其后整个元明清代的文人画、士子画,上溯到老祖宗,就是他了。但是苏轼的画与国画中的任何画理画论都不洽契,几无章法,唯一遗世的《枯木怪石图》令人无法不瞠目结舌。  
    苏轼诗书画三绝天下,不是本无法度,而是出于法度,诗书画意已入魂魄,随意挥洒之间,法度已存在心间,所以万事要先有法而后无法。  
    天下无人不识苏子瞻,包括他的方方面面,学识驳杂,热爱生活,自创的菜谱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人们还是爱吃他创作的菜,若是以影响力来看,子瞻的厨艺不弱与诗书画艺,故而苏轼当有四绝:诗书画厨,只是后人一般觉厨非雅事,竟不列入苏轼成就之一,看来是境界不如苏轼,苏轼不觉“厨艺”俗,而亲自炮制美食,我辈雅得过苏轼么?竟觉得厨艺是俗?  
    我对苏轼钦敬有加的还在与他的率性自我、秉性刚直,早年对王安石有意见,于是秉笔直书,遭贬郁郁不得意,后对司马光有意见,依然如故,该指责时定指责,绝不审时度势、畏首畏尾,古人云“古来圣贤皆寂寞,何况我辈孤且直”,人可以做到无肉,但却不能无骨。  
    苏轼之标杆大旗猎猎,虽不想而终不能避,所谓“见贤思齐”,明知不能齐,亦意欲图之。
 

 

苏东坡的“内功”无人能及

  若论“内功”,我认为古人中谁也及不上苏东坡。他的豪迈与豁达一半来自于生性,一半来自于非凡的经历。一个没有超凡经历的人是难有超凡的人生感悟的,一个未经风雨洗礼的心灵,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升华。许多田园派诗人觉得宦海沉浮难料,世事变幻莫测,从而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可是他们真的体会得出“悠然”的心境吗?
    苏轼做到了,翻开他的放逐史,你会发现那与游记无异。虽然他有罪在身,生计窘迫,却还在用清新明快的文字记述游历,用潇洒的笔触题诗作文。《题西林壁》是苏轼获罪流放黄冈途中游庐山西林寺时所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时的苏轼已经远离了官场,心中是否已经洞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诡怪伎俩?是否已经看清了自己的仇人为何要处心积虑地致己于死地的真面目?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却可以窥探出苏轼的一点心路历程。他虽然丢了高官厚禄,“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也别有一番情致。他的“内功”少了虚浮和华彩,增添了更多的平和与安然。
    免不了要提起苏东坡千古流芳的《念奴骄·赤壁怀古》,那一句“大江东去”让多少人的心胸立时豪迈奔放。其中赞颂着英雄的千秋功业,又融入了词人的凄婉之情。评论家们都认为这首词是苏词造诣上的颠峰之作,是他人格上完全成熟的标志。我觉得,这首词更将苏轼厚积薄发的“内功”表现得淋漓尽致。
    若论经历和资质,李白、杜甫、曹操、陆游等都称得上是人杰了,但他们的“内功”和苏轼都不一样。李白赞颂的是及时行乐的人生,一生性情放浪不羁,飘飘欲仙;杜甫毕生穷困潦倒,“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永远过着忧国忧民的日子;曹操常想人生苦短,应在有生之年完成大业,虽“烈士暮年”,仍“壮心不已”;爱国诗人陆游的一曲《一剪梅》似乎过于凄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可是苏轼不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少年公瑾已不复存在,面对滔滔的江水,无奈地笑起了多情的自我。还是还一杯浊酒给江月,还自己一颗豁达淡定的心吧。他不特意追求什么,也不极度地放纵享受,更不会被一时的悲伤失意所羁绊。他用豁达开朗的心胸承受着不平的待遇,淡然地过着平实的日子,并活出了人生的真谛。随着岁月的积淀,苏轼的“内功”越来越深厚和纯真。
    《前赤壁赋》中苏子与客的一段对白最能体现出东坡的真性情了。面对清风江月,客心中满怀哀怨,言道连曹孟德这样盛极一时的世之枭雄都难长久,况你我一样“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山野樵夫?客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子却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就是说如果用变化的观点看事物,天地万物都是转瞬即逝的;如果用不变的观点看事物,那么物和我都是永存的,无止境的,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这智慧的辩白而心头一震吧?
    接下来的一段话更进一步,更加精彩:“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东坡不但坦然地接受了不能获取某些东西的事实,而且又欣然地接受了造物主特别的恩赐,心存感激,有如此心性的人,怎能不永怀一颗平常心、知足心呢?在顺境中,他能感恩戴德,扶摇直上;在逆境中,他亦能逆来顺受,豁达从容。这恐怕就是苏东坡何时何地都能起效的“内功”吧。

 

苏轼散文的诗意美

一代文豪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中最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一位,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甚至超过李白、杜甫,被称为“坡仙”。他位极人臣,又命运坎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甚至到了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岛;他诗、书、画皆为妙品,词、赋、文超逸横绝;他儒、释、道融汇贯通,嬉笑怒骂皆成诗文,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的一面旗帜,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苏轼在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作了新的探索与开拓,创作了大量杰出的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开辟了文学散文发展的广阔道路,成为继韩、柳之后“唐宋八大家”的杰出代表。
    我国的散文发展至宋代之后,唐代的古文运动才算完成,我国的散文文体,也由此定型。散文发展经历了古文与骈体的此消彼长的曲折发展过程,到欧阳修发起诗文革新运动,古文开创一代文风,才正式确立了散体文的正宗地位。欧阳修散文“诗味醇厚而情韵绵邈,含蓄蕴籍而平易自然”的“六一风神”开启了散文诗化的先河。而使散文真正如诗歌一般空灵绵邈,且各种文体都有诗一股气势、意境和韵味的还是东坡散文。苏轼的散文,善于从虚处入手,采用诗家手法翻空出奇,或将无化为有,或将有化为无,讲究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令人体会到处处有一种真气内冲的蓬勃诗意。所以我对苏轼散文的特点体会是“以诗为文、其文如诗”,具有诗意之美。
    所谓“以诗为文”是说苏轼作文多用或多借鉴诗歌的创作手法。所谓“其文如诗”,具有诗意之美,是指苏轼的散文具有诗歌般的艺术感染力。主要体现为具有诗歌意境、境界之美,文章的语言富有形象性、音乐性,能象诗歌一样集中精练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正如其《自评文》中所言:“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当所行,而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其一:他作文时多用空灵虚拟之笔,自由尽情挥洒,行文如行云流水,气势奔腾而壮丽奇雄。句式以散行单句为主,但又融合不少骈偶、排比成分,骈散结合,错落有致,使其文章具有~种诗的意境和气势,有诗的园活流转和自然率真之美。其二:善于运用比喻,多形象思维。苏轼的“博喻”历来为世人称道,谈到苏诗,人们总是想到他精辟而广博的比喻。但苏诗的博喻是从散文笔法中来的,所谓“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正是其将散文之法用于作诗,包括将战国纵横家的引譬设喻之法化入诗中。可溯其本源又是《诗经》、《离骚》的“比兴”传统。所以从本源上说苏轼的博喻是“以诗为文”。在苏轼的散文中。总能将难以言传的状态、情绪和感受用比喻将其具体化、形象化,有时用各种事物比喻人,有时有用人比喻各种事物,且不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用,还在议论中用比喻说明道理,议论横生而妙趣无穷。
    议论文颇具诗意之美
    苏轼的议论文在其早期文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包括进策、奏议、杂说等,他的政论、史论特别为人称道。他的政论文有《思治论》、《策略》、《簏论》、《策断》等篇。在他大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考中进士的应试政论文《刑忠厚之至论》中,作者围绕儒家“重赏轻罚”的“仁政”主旨,从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说起,列举周穆王的话、《传》、《尚书》、最后以《诗》日:“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作结,指出君子之已乱,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是“忠厚之至也”。文风上一方面一扫五代以来的浮靡艰涩,在“文”、“道’两方面都适合当时古文复兴运动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不失战国纵横家文笔纵横恣肆、旁征博引的风姿。行文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重,语言明快畅达,颇具诗意。因而深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赞赏要列为第一,只是疑为其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才列为第二。
    苏轼对古代名臣如张良、贾谊、范增、晁错等作了不少史论、人物论,总能据常见史料为人物翻案文章,见解不落俗套。颇具诗一般的语言、气势和境界,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记叙文最具诗意之美
   东坡先生最具有诗意美的文章当属其记叙文和小品文。特别是他文赋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堂阁记最具独创性。其流芳千古的前、后《赤壁赋》既继承了赋体描摹生动语言对仗工整的洋洋洒洒,又吸纳和继承了欧阳修诗文运动以来行文的简练和平易晓畅,诗情画意,触处皆是;覃思妙理一出于自然。如《前赤壁赋》行文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月出于东山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上夜景描写和主客问答的手法,紧扣赤壁的风月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阐发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其诗情画意令人陶醉。其他亭台记山水游记如《石钟山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喜雨亭记》、《醉白堂记》等,都是长于借题发挥,随机生发出一段妙理高论,融记事、抒情与思辨为一体,展示出苏轼随物赋形的作文本领,体现了他作为一代大文豪、诗人作家的才情横溢和奇思妙想。
    如《喜雨亭记》从亭的命名写起,记述修亭得雨的经过,继而用对话说明雨的重要作用,把“喜”字凸现出来,反映了作者同百姓忧乐与共的感情,及对农事的关心。全文紧扣“喜雨亭”三个字,或分写,或合写,或引用古代史实来烘托,或用主客问答来渲染,思路开阔、诗情荡漾,洋溢着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情。
    又如其《放鹤亭记》,文章的主旨在于记叙隐士养鹤隐居之乐,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隐士,而是以鹤为象征,写鹤的闲适优游,以此来象征隐士的闲适与快乐之情。同时作者又以“酒”来陪衬“鹤”,描述了“好酒”与“好鹤”的不同结果,从而说明隐士可以纵情随志,而君主不可以玩物丧志,最后得出隐居之乐甚于南面之乐的结论,明确透露出作者对官场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向往隐居生活的思想。随缘放旷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溢于言表。文章从虚处入手,翻空出奇,象征、渲染、烘托等诗家手法营造出一种飘逸、空灵的诗一般的境界,写景、叙事、对话、抒情、议论、歌词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构思奇妙,清旷飘逸,诗意盎然。特别是其中假借云龙山人之口所作“放鹤”、“招鹤”之歌,更使诗情得到升华,其歌云:“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读至此使人觉得是不知是山人在高歌还是先生在“羽扇纶巾”、“冯虚御风;是仙鹤在翱翔还是诗人在飘飘忽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散文的诗化倾向,诗意之美,可见一般。而其中所蕴含的“坡仙”,“外儒内佛”的虚静高洁、又坦荡坚贞的人生品格又是多么的“深于性命自得之际”,懂得生活的智慧。

    苏轼小品文别具诗趣
    宋朝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种“趣”是指诗歌所特有的抒情和形象的特点,它与文章、著述以阐明事理为主有明显的区别。虽然严羽对苏轼的诗文颇有微词,但我认为苏轼的小品文是苏轼散文中最有趣味的神机妙品。苏轼小品文的主要文体样式为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大都作于贬谪黄州、惠州和儋州时期。苏轼广于交游,胸襟坦荡,出入三教、才高识广。精通琴棋书画,因此不仅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还写作了大量的往来书牍、杂记、随笔和书画题跋。一有所悟、所感皆行诸笔端,有时是诗,有时是词,更多的则是随笔小品,或寓情,或寓理、或寓气,或寓识,嬉笑怒骂,都成文章;信手拈睐,皆为妙品。
    东坡先生对人生世事感悟诗文很多,有时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感触既写成诗,又写成词,有时还漫成一篇小品。如关于人生感悟的文字,我们不难看到的就有“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有词《定风波》,词中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又有写贬居岭南时生火取暖的诗《独觉》,诗中也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特别是作者迁居临皋亭后,写了不少的诗词和小品,以“临皋亭”入名的就各有一诗(《迁居临皋亭》)、一词(《临江仙.夜归临皋》),还有一篇小品《书临皋亭》。小品文《书临皋亭》云:“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己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所思而又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各,惭愧! 惭愧!”。以不同体裁,不同角度体现了作者如其诗词中所蕴涵着诗人历经磨难而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以诗为文,其文如诗的特点,自不必多言。
    苏轼散文“以诗为文,其文如诗”
    苏轼的散文为什么会有这一种“以诗为文,其文如诗”的特点呢?从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是其思想和人格使然,是其文学主张使然,更是其才气、豪气和“仙气”使然。知人论世是我国文学评论的重要传统,也是正确评介文学人物、作品和文学思潮的重要原则。苏轼多才多艺,书、画造诣极高,诗、文更有巨大成就,尤其开创豪放派词风,在宋代就产生广泛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决不亚于李白、杜甫。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但又兼纳了道家和佛家,且融会三家倡导“蜀学”,形成了他“外儒内佛”的思想人格。这一种人格把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佛老的静达旷放用儒家的道德人格来支撑,始终保持坦荡坚贞的品格和做人的气节。“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成就了他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成就了他随缘放旷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所以他的文章和他的诗书画一样,不过是他这一人格的外化。我们总可以或多或少地从他的文章中感受到他的诗人风格,“其文如其人”正是“其文如诗”,具有诗意美的真正原因。苏轼的是一方面反对“浮巧轻媚丛错彩绣”的骈体时文,同时也反对矫枉过正的“求深务奇”。因此在创作上,他的文章不似欧阳修的迂徐委备,也不似王安石的瘦硬简健。而是诗一般的如行云流水,“常行于当所行,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辞达”、“通脱”,反对“形似”,强调“神似”。要“天工与清新”。因此苏轼散文的“诗化”倾向是他的追求。
    苏轼散文的诗意美是其思想和人格使然,是其文学主张使然,更是他的才气、豪气和“仙气”使然。正因为苏轼文章和其诗书画一样,是他的思想、人格的载体,“坡仙”的精神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尊崇和效仿的理想人格。他的散文才能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在中国文化史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大文豪苏东坡的美食人生

苏轼,于北宋景佑三年(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这是北宋一朝最黄金的时代。他的家庭说不上富有,但也衣食无忧,即便如此,苏轼小时候和他的弟弟苏辙常吃的也是“三白”之饭,即一餐只有一碗米饭、一碟白萝卜、一碟盐,但在这样的食物却滋养了两位文学大师,看来人的聪明才智靠天生和后天的努力,与什么补脑没有关系。而苏轼的家乡四川,从秦代开发以来,即被称为天府之国,这里以丰富的物产成为历代国家的粮仓,物产的丰富也带动了美食的发展,辣椒还要有数百年才能传入中国,因此那时的川菜并不似今天的麻辣,但鲜嫩肥腻的风格已初露端倪,尤以淡水鱼与猪肉的做法天下闻名,而苏轼的母亲不仅是一位能读懂《汉书》的才女,更是一位厨艺好手,川人尚食的传统与母亲的熏陶,使苏轼也有了一项爱好—烹饪。

喜欢烹饪的人大多是勤快的,未到而立之年即凭着才华,平步青云的苏轼在他的任职上,表现出了他的勤政,在他的第一个地方官任上---陕西凤翔,遇到了多年未遇的大旱,他领导百姓抗旱、祈雨,在解除旱情后,他命人宰羊做羊汤与民同庆,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公元1071年,苏轼调任杭州通判,在这里他与茶结缘,一天,因病告假,孤山寺的惠勤禅师让他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间病已痊愈。苏轼便在禅寺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自此,苏轼爱好上了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更是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公元1077年,苏轼出任徐州知府,适逢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带领百姓抢险抗灾,七十个昼夜终于战胜水灾,徐州百姓纷纷杀猪宰羊来慰劳自己的父母官,苏轼推辞不掉,就让家人按四川老家的的做法,把猪肉炖好回赠给参与抗灾的百姓,大家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其为“回赠肉”。

公元1079年,苏轼再次迁官至湖州,一日在晾晒字画时,他突然看到了已故好友文与可赠给他的墨竹图,睹物思人不禁失声痛哭,当晚写下了纪念好友的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回忆了文与可画竹,特别是喜欢食竹笋的往事,文中说,自己曾经故意和文与辩论是否有万丈高的竹子,因此你来我往了数十封信,最后文与可仔细的请教了很多人,说绝对没有,而苏轼却“狡猾”的说自己所说的万丈高竹是讲的竹子挺拔的气势,随后又说,你文与可不是喜欢吃竹笋吗?现在你作官所在的陕西洋县筼筜谷,可是有江北不多见的竹林,恐怕你当几年官,满山的竹子全要被你吃光了,文与可收到这封信时,正好是休息日(中国古代以十天为一周,第十天是公务人员的休息日),文与可带着老婆孩子在筼筜谷游玩、野餐,吃的正是刚从地里刨出得春笋,读到此信笑得喷饭满案。写到此处苏轼感叹再也没有与自己有此同好的人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在此文中也应运而生。

就在这一年,苏轼受小人的诬陷,也就是所谓诬蔑皇帝的“乌台诗案”,下狱并被贬至湖北黄州,做了地方武装副部长(团练副使),靠着微廉的俸禄,无法养活家人,他便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他学自己的偶像唐代的白居易,而自号“东坡居士”,自此,人们称其为---苏东坡。即使生活艰难,苏东坡也抱着极为乐观的心态,继续着他的美食生活,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写道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哪里能看出被贬官的悲哀,分明是一副赏美景、尝美食的好心情。黄州是苏东坡一生的重大转折,由此他的诗词更为豪迈,心情更为洒脱,一切达到了顿悟的境界。

生活是清苦的,但美食使生活充满了乐趣,黄州的猪肉非常便宜,苏东坡买来猪肉,用慢火清炖,然后加入酱油等调料,做出的肉美味无比,这也许就是红烧肉的起源,为此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另外还有一种清汤的做法,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黄州临近长江,因此鱼也成为了苏东坡美食的原料,闲暇无事之时,苏东坡常学渔夫样身披蓑衣,在江边垂钓,上钩的鱼很快就上了他的餐桌,而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苏东坡在黄州西山寺游玩时,学会了寺中的一种用山泉水和面做酥饼的方法,回家如法炮制,也成为了他招待上宾和禅师高僧朋友的点心。

苏东坡不善饮酒,说自己“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虽然曾在盛产西凤美酒的陕西凤翔和酒风盛行的山东做过官,并留下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诗句,但他依然不胜酒力,在黄州似乎是因为有了更为洒脱的心境,他却酒量大增,他说“而今亦能饮三蕉叶矣。”但苏东坡有着都独特的饮酒观--饮酒不求酒量,但求酒趣。他反对泥醉,而主张“半酣”:“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黄州盛产柑桔,苏东坡竟然还尝试着用蜜桔酿酒,当然酒的质量是不过关的,朋友们饮过后纷纷腹泻,成为一时的笑谈。

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晚秋时节,苏东坡与几位好友乘一叶小舟在长江上品酒赋诗,当舟行至赤壁,面对月上东山、水光接天的美景,在美酒半酣之时,苏东坡挥毫写下了《赤壁赋》。苏东坡对此意犹未尽,不久当一位朋友送来了一条“巨口细鳞”的鲈鱼,苏东坡也拿出了珍藏已久的好酒,再次乘舟来到赤壁,又一次的尝美味品美酒赏美景,这一次苏东坡还借着酒兴徒手攀上了峭壁,饱览壮丽的山河之际,他不仅写了《后赤壁赋》,而且还填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之后不久,苏东坡得到了宋神宗的赦免,离开了生活四年之久的黄州,而他在黄州不仅留下了上百篇的流传千古的名作,也留下了许多独创的的美食,这一切都可以用脍炙人口来形容。

公元1085年,苏东坡被任命为登州知府,这是苏东坡第一次见到大海,而且登州所辖的蓬莱是至今也闻名遐迩的人间仙境,这里不仅有神奇的海市蜃楼景观,而且还是鲁菜的发祥地,一切都令苏东坡兴奋不已,然而仅过了五天,皇帝下诏让其还朝为官,依依不舍之际,苏东坡遗憾于自己没有见到海市蜃楼而祈祷海神,传说第二天在苏东坡即将离开时,海天之际果然出现了海市蜃楼景观,苏东坡留下了《海市诗》带着喜悦的心境离开了登州,这首诗翰墨流传海山增色,而深知民众疾苦的苏东坡并没有光沉溺于山水,回到朝中,马上上疏皇帝《乞罢登莱榷盐状》,陈述了“登州、莱州百姓食官盐,官无一毫之利而民受三害”的调查结论,自此可以不食官盐的登莱百姓,为他修建了苏公祠。蓬莱直今还流传着“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的佳话。写到这,海纳似乎有些遗憾,苏东坡如果在登州多为官些时日,以胶东地区丰富的物产、水果、蔬菜、特别是海鲜,肯定会使苏东坡创造出更多独特的美味佳肴。
    回到朝中的苏东坡,被任命为礼部尚书,这是一个非他莫属的官职,在司马光全面废除王安石新法的时候,曾被王安石等视作保守派的苏东坡,却仗义执言,作出了坚持新法中合理措施的提议,这次他又被真正的保守派们视为了变法派,但在对他赏识有嘉的高太后的袒护下,苏东坡得以保身,可苏东坡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热爱自由崇尚洒脱的苏东坡,这一次自己请求外放流官,公元1089年,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又一次来到杭州,出任的杭州的父母官—知府。上任伊始,为了解决西湖在雨季泛滥,苏东坡又一次的率领民众清淤疏浚并修缮湖堤,这被后人称为“苏堤”的湖堤之于西湖,宛如明眸上的一道秀眉,它不仅使西湖地区鱼米丰茂,同时也为西湖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了犒赏参加工程的民众,苏东坡按照自己的老习惯来宴请大家,他在徐州首创在黄州完善的红烧肉,终于在这次大宴中蜚声海内,自此脱离朝堂回到民众中的苏东坡,一夜之间就成为了一个品牌,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所有品位的、时尚的东西都会与苏东坡相关联起来,被冠以“东坡”的“品牌”,苏东坡在黄州创造或仿制的几道美食,被人们称作了“东坡肉”“东坡饼”,就连苏东坡常戴的帽子被冠以“子瞻帽”(子瞻,苏东坡的字)。

在杭州苏东坡把西湖盛产的大鲤鱼,又做出了新的方法,他先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乘热端到桌上吃。这种做法很快又一次风靡全国,被称为“东坡鱼”,西湖中还盛产河虾,苏东坡独辟蹊径用杭州的另一种著名特产龙井茶为配料,做出了清鲜可口的龙井虾仁。苏东坡饮茶更有品位,不仅讲究新茶、泉水,还讲究美器,他设计了用一种美观实用的提梁壶,苏东坡曾在江苏宜兴小住,当地有着制壶传统,苏东坡的设计很快被当地的能工巧匠所运用,再次流行全国,这种茶壶当然又被人们称作了“东坡壶”。在杭州的岁月是苏东坡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两年以后,苏东坡先后几次被内调回朝,又外放为官,不久他的贤内助夫人王闰和他在朝廷中的靠山高太后这两个女人相继辞世,苏东坡的又一次厄运到来了。小皇帝全然不顾师生之情,将苏东坡发配当时地处岭南荒蛮之地的广东惠州,苏东坡只带着小儿子和夫人王朝云上路了,即使在路上连番又接到皇帝的再次贬官和不允许他乘船只能靠脚力去发配地的命令,苏东坡也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哀号,一路上的诗作只是表现了艰辛却又透着乐观,在途经江西赣州时,苏东坡第一次吃到了炸大肠,这竟让他欢欣不已,成为他日后的下酒必备佐餐。

来到惠州,苏东坡欣喜地发现这里并非荒蛮,这里“四季如夏”,到处飘着果香、茶香,当地百姓对这位大文豪的到来也极为欢迎,苏东坡也很快适应了当地的客家饮食习俗。他说:“惠州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深厚。”这里地处亚热带,瓜果蔬菜生长得快,苏东坡得口味似乎也发生了变化,喜欢上了素食,他看着自己耕种的蔬菜即将收获,喜悦的赋诗道:“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肉也不是不吃,当地有盐场,苏东坡在煎炒烹炸之外,开创了一种新的厨艺—盐焗,他做的盐焗鸡皮脆、肉滑、骨香、味浓。

新鲜清爽的荔枝更令他喜悦,苏东坡甚至赋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更可贵的是,他与知己伴侣王朝云的感情,一次几位不怕受牵连的朋友,翻山越岭的来到岭南来看望苏东坡,王朝云亲自下厨,做了几道她与苏东坡共同“研制”的惠州美味,有外脆肉嫩、色泽金黄的炸鸡,被苏东坡冠以“宏志鸡”的美名,而至今成为客家人婚嫁庆功的必备传统菜,还有“烤羊脊”,苏东坡认为羊肉里最好吃的就是羊脊肉,吃起来有“蟹味”,其实这就是现如今流行的美食“羊羯子”,还有用东坡肉加上了当地盛产的梅干菜,又变成了一个新的美味“梅菜扣肉”,东坡鱼加入了当地的惠州陈醋,又演变成了“醋鱼”,还有以形命名的“琵琶虾”,朋友里有僧道,他们还专门准备了素菜,有用芦菔白米,做的“玉糁羹”,也有多种蔬菜配料的“东坡汤”,酒也是苏东坡自己酿的“桂酒”,美酒玉色、香味超然,苏东坡自豪的起名为“罗浮春”。

酒足饭饱之际,苏东坡摸着肚子,问各位朋友,说他的肚子里都有什么?有的朋友说,是学问,有的朋友说,是见识,苏东坡摇头,又有朋友说,是美食,他还摇头,夫人王朝云在一旁说,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哈哈大笑,的确,做官一心为民,做人清白坦荡的苏东坡在那个污浊的环境中,确实显得特立独行“不合时宜”。在惠州,苏东坡还整理了以往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苏东坡以“老饕”自嘲,并戏谑地“宣称”:“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也就是说,全天下的美味呀,你们的存在都是为了供养我老馋鬼的哦!苏东坡还写有一篇《酒颂》即便像海纳这样不解杯中趣的人,读了他描写陶然微醉的快乐,也为之神往。
    朝中的小人似乎觉得苏东坡在惠州太轻松潇洒,又把他贬到了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这是一个黎族同胞的聚集地,没有开发很荒凉,更悲惨的是伴侣王朝云的去世,苏东坡只能孤身而行。可苏东坡继续着他乐观豁达的心情,他将自己的几间茅屋用水果命名为:“桄榔庵”。会客的小竹屋,叫“载酒堂”,他一面自食其力,一面为当地的学子开蒙,使当地有了学习的风气,自此海南再也不是没有文化的天荒之地了,当地的黎汉百姓并没有藐视这位失了势的大文豪,生活上处处帮助他,遇上台风,没有米面时,苏东坡和当地人一样吃芋头喝白水充饥或以水果果腹。一日,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这么艰苦的环境,真难得有这么一份轻松雅致的心情。

公元1100年,朝中又一次的更换了皇帝,苏东坡遇赦恢复了自由身,分散多年的家人相约第二年在常州会面,可苏东坡已经是一位花甲老人了,在次年的旅途中受了凉一病不起,在常州与世长辞。

苏东坡,一位罕见的文学巨匠,一位胸怀坦荡的官员,一位倜傥潇洒的才子,一位乐观向上凡人,历史见证了他的睿智,他的作品和他的故事已经流行了千年,历久弥新、经久不衰,与此一切相伴的还有他的美食。 
    苏轼后来在北方做官时,冬天蔬菜少,很怀念家乡:“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
   即使在天堂杭州,苏轼还想念位于天府之国的家乡:“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可见,要说苏轼兄弟从小吃着白饭就萝卜蘸盐长大,显然是不正确的。况且布衣苏洵在婚前婚后还自费到全国各地旅游,家里还颇有点底子的。苏轼的伯父就有进士出身。 
 

 

大文豪苏东坡的对联故事

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诸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由于他才华洋溢,万古风流人物,因此在楹联上也流传他的一些故事。
  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
三光日月星;
  苏东坡一听,倒也下了一跳。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就在《诗经》里找到了答案。他立即对道:
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以“四”对“三”,十分妥贴。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四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妙就妙在他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

  苏东坡与其妹苏小妹均为当时的著名才子、才女。某年中秋夜,兄妹二人在花园饮酒赏月。下洒菜中有一碟切开的咸鸭蛋,苏小妹便指着咸蛋出一上联,要哥哥对下联:剖开舟两叶,内藏黄金白玉。
  此联用词形象典雅,有一定难度。因一时无恰当物品可对,苏东坡一时为难。此时正巧侍女端来一盘石榴,苏东坡剖开一个,下联应手而得:
打破罐一只,中藏玛瑙珍珠。
  兄妹正笑谈间,一侍女在一旁手持一只玉笛,吹奏乐曲助兴。于是苏东坡出一上联要小妹对下联:
  
水仙子”鬓挥“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东坡话声未落,一侍女怕打扰兄妹的雅兴,迈着细碎小步拿来一件夹衣,给小妹披上,小妹灵机一动,对出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兄妹二人用拟人手法,各嵌入三个词牌名,手法精妙,风格曲雅。

  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才华过人。有一次,他与苏东坡同乘一船,东坡忽见岸上有一个醉汉,骑着驴东倒西歪的样子,不禁出对戏道:醉汉骑驴,步步颠头算酒帐。
  少游一时无可为对,忽见船尾艄公,摇着船一仰一俯的样子,于是对出了下联:艄公摇橹,深深作揖讨船钱。老销公听了,亦大笑不已。  
  秦观,他听说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诗善词,久有爱慕之心。便去苏家求婚。苏洵让每个求婚者写一篇文章,交女儿批阅。小妹在少游的文章上批道:“不与三苏同时,当是横行一世。”苏洵便将苏小妹许给了秦少游。成婚那天,小妹有意相难。

    开始两题都没有难倒秦少游,小妹便出第三个题目:“对对子”:闭门推出窗前月;
  少游怕对得平淡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才,便坐在池塘边苦苦思索。直到三更,苏东坡出来打探妹夫消息,见少游在池塘边不住喃喃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知是小妹发难,便悄悄拾起石子朝水池中投去。秦少游忽听“砰”的一声,见池中月影散乱,遂受启发,连忙对出下联:
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时,洞房门也“呀”的一声开了。

    相传,苏小妹洞房之夜,三难新郎秦少游,已成千古佳话。然而秦少游进了洞房,口占一联反戏新娘之事,知者不多。这副对联是这样:微笑吹灯双得意;含羞解带两痴情。 
    这副对联中“微笑”、“含羞”将新郎与新娘的特殊心情表现出来,对仗工整,也切合当时的情景。

    王安石三难苏东坡学士

  相传王安石曾出题三难苏东坡学士,其第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第一句云: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因为那年恰好闰了个八月,而且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确是“两度春秋”。东坡虽是妙才,但这上联出得跷蹊,一时寻对不出。不过后人已代苏东坡对了出来: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东坡第二句对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原来苏州金阊门外至于虎丘这一段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中间有地名半塘。东坡不久前路过此地,所以王安石出此句难他,东坡果然被难住了。不过,后人假托乩语,也把此句对了出来,对云: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王安石出的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润州古名铁瓮域,临于大江,其地有金山、银山、玉山,山上有佛殿僧房,当的苏东坡恰好刚游览过,王安石便出了这一题。东坡寻思多时,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去。这第三句至今未见有人对出下联。

    苏东坡巧对戏考官

  苏东坡被眨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时,借助讲学以排遣心头郁闷,慕名而来考络绎不绝,黄州简直成了学子文士荟萃之地,于是他的名声日响。不知怎的却惊动了朝廷,便派来一名考官,名为巡视讲学,实为查看动静。经过一番密访,没发现苏东坡有什么越轨之处,但考官并不甘心,想方设法要把东坡的名声压下去。
  一天清早,他对东按说:“苏学士名杨四海,想必高足也是满腹文章,我要见识见识,请找几名前来面试。”东被即刻挑了十名学生来见考官。考官与东坡并肩坐在台上,学生一字横坐在台下,周围站满了看热闹的人,考官心想,要当众出苏氏的丑,只有钻冷门。他清了清嗓子说道:“今天不考别的,只要你们对一副对子。我出上联,你们对下联。”于是,指着外面的宝塔说:
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果然不出考官所料,这些学生以为要考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没想到要对对子,完全没做思想准备,十分紧张,越紧张越不会,越不会越感到对不起老师,一个个大汗淋漓,满面羞渐。考官见状大为得意,指着第一个学生问:“你会对吗?”那个学生不好意思开口,低着头,伸出手摇了两摇。考官又指着第二个学生:“你呢?”那个学生,也同样把手摇了两摇。考官一直问到最后一个,结果都—样。这时他再也不想掩饰幸灾乐祸的心情,直视着东坡,带着嘲笑的口吻说:“苏学士,这……”还没等他说完,东坡忙说:“这样简单的试题,如何能考住他们?”
  “那怎么他仍都对不出来呢?”
  “他们都对出来了。”
  “他们明明接手表示不会对,你何以知道他们都对出来了?”
  “考官大人,你把他们召在一起面试,给他们带来了不便,前面会对的又不能说,否则后面就会一一因袭,所以他仍只有打手势,其实这手势就是他们对的下联。”
  “苏学士,我倒要请教,这手势怎么就是下联呢?”
  “考官大人,你的上联是: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他仍对的下联是:
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这时台下的学生如释重负,无不露出了笑容,周围的人更是赞叹不已,而考官却目蹬口果,无言以对;只好自我解嘲地说:“苏学士真是名不虚传,佩服佩服!”

    苏东坡戏联友名对
    秦观和柳永(屯田)都是苏东坡的好朋友。秦观因为那首《满庭芳》的词写得很好,特别是第一句“山抹微云”是个佳句,因而时人便称秦观为“山抹微云”,使这句词成了秦观的绰号。秦观的女婿范温对岳父有这个名字引为自豪。他常自我介绍说“我是山抹微云的女婿。”人们确也投以羡慕的眼光。
    那时柳屯田的《破阵子》词中也有一句为人传颂的名句“露花倒影”。于是时人也称柳屯田为“露花倒影”。有一次,苏东坡同秦观、柳屯田同席而饮。酒至半酣,苏东坡诗兴大发,随口将二人的名字和绰号联成一副对联: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秦柳二人一听,同声大笑,深服东坡诙谐的捷才。 
   
 苏东坡戏嘲张三影
    北宋词人张先,字子野,喜作慢词,其词以描写男女之情见长。他曾因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这三个别致的句子,获得“张三影”的雅号。他晚年退居乡间后,年逾八十,家中尚蓄有歌妓。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他,赠了一副对联,对张先进行戏嘲。对联写道: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联中引用了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元代发展成为曲剧《西厢记》)故事,将张先比做拈花惹草的秀才张珙。张先得联,亦制一联写道: 
    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这副对联,对自己作了表白,且韵词俱佳,深为东坡所赞赏。 
   
 佛印与苏小妹相戏
    苏东坡和佛印谈论佛事,佛印大吹什么佛力无边、佛法无边。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在帘子后面偷听着,便想刺他刺,就写了一句拆字联,叫使女拿出去,交给苏东坡,东坡一看连说:“有意思,有意思!”便念给佛印听: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见是挖苦自己,怎能甘心认输,经过一番思索,终于对上了这个拆字联。写出来,交给了东坡,东坡看后又交了苏小妹,苏小妹一看是: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一天,苏小妹正和苏东坡吟诗作对,不料,佛印走了进来,她急忙躲藏帐中。佛印见此情形,即口占一联:碧纱帐里坐佳人,纱笼芍药。
    小妹想:这和尚真是恼人,人家兄妹正谈得起兴,被你冲散,你还吟诗戏我。好,待我回一联骂你一句。于是,念道:
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水浸葫芦!”苏东坡拍手称妙。佛印只得摸着光头苦笑。

    东坡讽主持
    一天,苏东坡到一寺庙游览,听说寺里的主持和尚行为不端,心中不免厌恶。可那主持对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却毕恭毕敬,招待甚周,还死皮赖脸向东坡求字。苏东坡提笔在手,疾书一联: 
    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拴。
    那主持将对联悬挂于高处,许多文人见了,皆捧腹大笑。原来,这副对联道出了两个字谜,谜底乃“秃驴”也。 
   
 苏东坡妙联对名医
    苏东坡不但在文学方面有伟大成就,而且在医学方面也有很高造诣,人称“儒医”。他在杭州任知府时,就致力于搞医学研究。当时该地瘟疫经常发生,百姓死亡很多。为了把黎民百姓从痛苦的病魔中解脱出来,苏东坡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几十两黄金,在城里建了一座名叫“安乐”的诊坊,专门为人看病,三年中就治愈了近千病人。
  传说在杭州城西有个庞家庄,庄主姓庞名安时,此人性格豪爽,扶困济贫,好善乐施,是远近闻名的一位老中医。他喜欢交际,也爱好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因而与苏东坡交往甚厚,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诗论对,切磋医学。
  有一天苏东坡正坐在书房里翻阅医学书籍,外面衙役来报:“启禀大人,府外庞中医求见”。苏东坡忙说“有请”。庞中医在衙役的引领下来到书房门前,猛抬头,一眼看见门旁新挂了两只灯笼,他不由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上联: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苏东坡正好迎出门来,他听了略一沉思,立刻心领神会,随即续出下联:

    架鼓鼓架,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二人相视大笑,手挽手走进后院。院子的中央设一小花园,庞中医看见园中生长的翠竹葱绿茁壮,他灵机一动,赞叹道:中暑最宜淡竹叶;
  苏东坡随口对道:伤寒尤妙小柴胡。
  两人在花园边坐下,衙役递上香茶,二人品茶谈天。他俩从名诗谈到名医,又从对联谈到医学,真是棋逢对手,喜结知音。忽然,一阵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庞中医抬头一看,只见园中玫瑰正盛开,妩媚娇娆。他触景生情,又出一联;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
  苏东坡听他又吟一联,未加思索也脱口而出: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庞安时坐了一会,告辞出来,随口又出一联: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苏东坡含笑答道:春风来时尽着花,但闻藿香木香。
  联中的“枳壳、防风、陈皮、半夏、竹叶、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药名。对联对得工整和谐,妙趣横生。

    苏东坡下围棋联句
    宋代的苏东坡和黄庭坚才是大文学家,两人见面,常互相对对子,来增加谈话的兴趣。有一次,两人在松树下边下围棋,,苏东坡刚投下一子,忽然落下一颗松子掉在棋盘上。过了一会儿,又落下一颗。苏东坡盯着松子,随口说道:
松下围子,松子每随棋子落。
    说完,看着黄庭坚。黄心里也有数,这是让我对对子呢!
    黄庭坚抬起头来,向四面张望,寻找对联的题材。他一眼看见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条小河,河边上有几颗柳树,清风吹来,长长的柳丝悠悠荡荡,划过水面。树下正坐着一个渔夫,握着长长的鱼竿在钓鱼。这不是送上门的对子吗?黄庭坚对出下句:柳边垂钓,柳丝长伴钓丝悬。
    文兴助棋兴,棋兴助文兴,两人边下棋边论文,直到很晚才回家。 
   
 苏东坡智对黄庭坚
    一日,苏东坡与黄庭坚郊游归家时,时值红日西坠,但见晚霞似火映红江面。黄庭坚胸中涌上一联,便停步对苏东坡说:“想那曹子建当年七步成诗,成为千古笑谈,你我三步一联如何?若不能对,当发后退七步。”苏东坡点头应允。
黄庭坚说: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联中嵌入《满江红》这一词牌名,贴切自然,颇有趣味。黄庭坚吟罢,奋力拖东坡快走,东坡却蹲下身来不动,任黄庭坚怎样拉扯也不走。用力拽住东坡的胳膊,东坡一甩臂,黄庭坚冷不防跌出老远,未能等站起身来,便听东坡吟下联:
朔雪飞空,农夫齐唱《普天乐》
    联中也用了一个词牌名,既和上联相对又含戏谑之意:黄庭坚摔了跟斗,引得“普天乐”。 
   
 苏东坡改联苦读书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能诵。早在少年时代,就博览群书,经纶满腹,因此也有些骄傲自负。一天,他竟在书房门口贴一副对联曰: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这对联被一老邻居发现了,他想:东坡年轻学博,实在可喜,但从此自满则难成大器。于是他拿来一本小书,上门找东坡说:“老朽近得一书,多有不识,特来请教。”东坡接书一看,不禁大惊失色,不但此书从未读过,而且许多字都不认识,顿时面红耳赤,羞愧万分。当即向老人长揖谢道:“小生一时狂兴,多谢尊翁指点,五内铭感不尽。”

    老翁走后,他立即撕下原联,加上两字,改成一副新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他广搜博览,刻苦攻读了几年,终于成为博学多才的大文学家。 
   
 苏东坡应对考官
    传说苏东坡与二三位学友一起乘船去九江赴考,途遇风浪,误了进场时间。考官出一上联,要他们对出下联,方可入场,上联是:
   
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来到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并不被此难倒,顷刻对出了下联: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返三往,终到二门,一定要进。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关于"酒色财气"的四首诗
    陶渊明故事趣闻
    世界十大作家的风流轶事
    孟非的成长故事
    乐嘉的成长故事
    周杰伦的成长故事
    不求回报的付出
    三个故事说穿了许多人
    雨和瓦
    猎人与母猴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河南安阳  刘海强 版权归 读写吧 豫ICP备190046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