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与母猴
1960年,山里饿死了人,公社组织了十几个生产队,围了两个山头,要把这个范围的猴子赶尽杀绝,不为别的,就为了肚子,零星的野猪、麂子已经解决不了问题,饥肠辘辘的山民把目光转向了群体的猴子……两座山的树木几乎全被伐光,最终一千多人将三群猴子围困在一个不大的山包上。猴子的四周没有了树木,被黑压压的人群层层包围,插翅难逃。双方在对峙,那是一场心理的较量。猴群不动声色地在有限的林子里躲藏着,人在四周安营扎寨,时时地敲击响器,大声呐喊,不给猴群以歇息机会。三日以后,猴群已精疲力竭,准备冒死突围,人也做好了准备,开始收网进攻。于是,小小的林子里展开了激战,猴的老弱妇孺向中间靠拢,以求存活;人的老弱妇孺在外围呐喊,造出声势。青壮的进行厮杀,彼此都拼出全部力气浴血奋战,说到底都是为了活命。战斗整整进行了一个白天,黄昏的时候,林子里渐渐平息下来,无数的死猴被收敛在一起,各生产队按人头进行分配。 那天,有两个老猎人没有参加分配,他们俩为追击一只母猴来到被砍伐后的秃山坡上。母猴怀里紧紧抱着自己的崽,背上背着抢出来的别的猴的崽,匆忙地沿着荒脊的山岭逃窜。两个老猎人拿着猎枪穷追不舍,他们是有经验的猎人,他们知道,抱着两个崽的母猴跑不了多远。于是他们分头包抄,和母猴兜圈子,消耗它的体力。母猴慌不择路,最终爬上了空地上一棵孤零零的小树。这棵树太小了,几乎禁不住猴子的重量,绝对是砍伐者的疏忽,他根本没把它看成一棵“树”。上了“树”的母猴再无路可逃,它绝望地望着追赶到跟前的猎人,更紧地搂住了它的崽。 绝佳的角度,绝佳的时机,两个猎人同时举起了枪。正要抠动扳机,他们看到母猴突然做了一个手势,两人一愣,分散了注意力,就在这犹疑间,只见母猴将背上的、怀中的小崽儿,一同搂在胸前,喂它们吃奶。两个小东西大约是不饿,吃了几口便不吃了。这时,母猴将它们搁在更高的树杈上,自己上上下下摘了许多树叶,将奶水一滴滴挤在叶子上,搁在小猴能够够到的地方。做完了这些事,母猴缓缓地转过身,面对着猎人,用前爪捂住了双眼。 母猴的意思很明确: 现在可以开枪了…… 母猴的背后映衬着落日的余晖,一片凄艳的晚霞和群山的剪影,两只小猴天真无邪地在树梢上嬉闹,全不知危险近在眼前。 猎人的枪放下了,永远地放下了。 他们不能对母亲开枪。
(节选自中篇小说《猴子村长》,原载于《北京文学》) 凝重的对峙
叶广芩是一位长期生活在陕西山区的女作家,她因为挂职副县长的原因,所以她对她所生活和工作地区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有一个比别人更熟悉、清醒的了解和认识。当她把这种认识当作一种人类意识诉诸笔端,塑造成为艺术形象的时候,她就再也不仅仅是一位作家了,她就具有了思想者和行为者的多重意义、身份。 上文是从她的中篇小说《猴子村长》里面节选出来的,在整篇小说中,这一节选的部分只是作为全篇故事的一个背景,但是单就短文来看,它又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欣赏。 故事的主人公只是一只母猴和两个老猎人。小说描写了两个老猎人因为追赶一只为了保护两个小崽儿的母猴而被母猴感动,最终自动放下手中猎枪的动人故事。 这个故事与初中语文第三册所选的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面对生死攸关的处境,人可以不惜以牺牲异类或同类为代价,求得自己的活命;但动物却能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保护种群的生存与繁衍。两相比较,贵为灵长类的人类却更残忍、更自私;而常常被人看不起的兽类却更高尚、更无私。可是人类毕竟比兽类聪明,即使是右手挥舞着残忍、自私的屠刀时,左手也会毫不费力地找来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遮掩。 本文正是在描写人与兽的尖锐对峙中展开,又在这种尖锐对峙中进行比较,最终老猎人的良心发现,放下了手中的猎枪。小说就是通过这种人与兽的尖锐、紧张的对峙,使读者产生一种人文和历史的凝重感,从而成功地塑造了母猴这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高大形象。从表现方法看,小说的写作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去体会。 一、运用对比,突出母猴的勇敢 第一段对人们为了得到食物,大肆追杀野兽,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的血腥场面铺写之后,文章运用对比写道:“猴的老弱妇孺向中间靠拢,以求存活;人的老弱妇孺在外围呐喊,造出声势。”结果是“林子里渐渐平息下来”,死猴遍地,而作为“老弱妇孺”之一的母猴,却为了使两个幼崽存活下来冒死冲出重围,其情其景,使人肃然起敬。一个勇敢“母亲”的形象已悄立纸面。 二、运用长镜头,表现母猴的坚强 在老猎人的追杀途中,小说运用长镜头拍摄的方法,描写了母猴一路“紧紧抱着”“匆忙地”“慌不择路”地跑,当“无路可逃”“绝望”的时候,仍“更紧地搂住了它的崽”的情形,表现了母猴的坚忍不拔与顽强不屈。 三、运用特写,展示母猴的慈爱 本文有三处十分感人的特写镜头。 一是母猴喂奶。当猎人同时举起枪的时候,母猴想到的不是躲避和恐慌,而是被它冒死救出来的孩子没有了母亲,以后怎样生活。于是母猴就从容不迫地为小崽儿喂奶,并把奶涂在叶片上。二是以爪捂眼。当母猴准备就死时,“用前爪捂住了双眼”,这一看起来于事无补的动作描写,确实是拙中见巧:它不愿眼看着自己丢下一双幼崽而去;也不愿让幼崽看到自己的惨状而受到惊吓。试想:除了母性、除了母亲,世上哪还有如此催人泪下的爱呢?正是这母性的慈爱,才使俩猎人感动得放下枪,向“母亲”致敬了———这也是文章的第三处特写,此处是从侧面借老猎人的庄重举动来烘托母猴伟大的爱。本文因为有了这三处特写镜头,才使母猴的形象如此光彩照人,也才使文章如此动人,如此闪光! 四、运用衬托,渲染母猴的伟大 用“落日的余晖”“凄艳的晚霞”“群山的剪影”这样凝重的场景与小猴“天真无邪”的“嬉闹”作衬托,充分地渲染了母猴的镇定以及母爱的伟大。 读完全文,读者会长久地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那种人与兽对峙的艺术氛围中,因为那里伫立着一只“母猴”和两位“老猎人”,他们将供人比照、参考,以此来衡量自己的文明和悲天悯人的程度。
原作者:伍人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