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做真人,办真事,学真语文——安阳市北关区中学语文  [admin  2022-10-18]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读写吧 >> 花季青春 >> 家长频道 >> 正文
  如何做好孩子的父母         ★★★ 【字体:
如何做好孩子的父母
作者:孟迁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778    更新时间:2012-02-19    

第一部分 您不会这样做吧

“外行”父母小档案(1)

作者 : 孟迁

  如果说碰上一个高明的导演是演员的幸运,那么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则是孩子的福气。在此,我从自己长期的家庭教育指导实践中提取出一些“外行”父母的典型表现,并无贬低之意,只希望能给家长朋友们提个醒。

一、“我们是不行了,就看你了,孩子!”

  “外行”类型:丧失自我型。

  “外行”分析:这样的父母在价值观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小志做事,大志做人”,一个人的机遇有好有坏,起点有高有低。但是,人的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及人的气节和志趣却不是由具体的人生境遇而决定的。哪怕身处清贫,社会地位不高,你也照样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一个有志气、有人格、有良知、有情趣的人。时运不济却心志过人的父母,往往可以培养出非凡的子女。

   孩子是父母人生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把孩子的发展看作自己的唯一指望,是一种丧失自我的表现。这样的家长往往对自己得过且过,对孩子却患得患失、不断催逼,最后却只会落得吃力不讨好。

  自我丧失感虽然是为人父母的自然心理,但它并不是健康的心理,应该加以克制。

  类似言行:“孩子,我们全靠你了,你可要争气呀!”“你是我们全家人的希望”等。

   二、“你看人家谁谁谁!”

  “外行”类型:盲目攀比型。

  “外行”分析:或许这是家长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了,而这恰恰是孩子们最讨厌的。这种比较对孩子价值观的确立是一种极大的干扰,对于孩子的自我评价系统也是一种破坏。这句话对孩子的危害主要在于:它打破了孩子的心理平衡,不利于孩子内心的自我悦纳,容易让孩子失去自信心。而对于家长来说,经常说这种话就证明他们的眼睛总盯在别人的孩子身上,人家进步了就着急,人家落后了就松一口气。人家学钢琴,也让自己的孩子学钢琴;人家练书法,也让自己的孩子练书法,丝毫不顾自家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潜力,不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这种盲目的攀比不仅造成了精力、时间的浪费,也造成了亲子之间的抵触情绪,简直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类似言行:“你怎么就不如他呢?出息点好不好?”等。

 三、“小祖宗,算妈妈求你还不行吗?”

  “外行”类型:“卑躬屈膝”型。

  “外行”分析:这会给一些孩子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不能给孩子以合理的是非标准,也不能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以及自制的能力。以乞求来管孩子,父母这种降低自己人格的言行还会让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也不利于他良好的世界观的形成。

  类似言行:“姑奶奶,算你照顾我不行吗?”“我求你了,争气点行不行?”等。

   四、“我们又不是老师,又不是大学生。”

第一部分 您不会这样做吧

“外行”父母小档案(2)

作者 : 孟迁

“外行”类型:妄自菲薄型。

  “外行”分析:其实,文化水平并不是教育效果的决定因素,许多高知家庭也出现过问题子女,甚至教育悲剧。家长如果认为自己不行、自己没有办法,自然就不会去想办法、动脑筋、长本事,结果在教育上就真的不行了。然后,还会为自己找台阶下,说:“我早就说过我们不行的嘛。”

  类似言行:“人家的爹妈多厉害,哪像咱们”等。

  五、“可我没时间管孩子呀,我不挣钱怎么过日子呀?”

  “外行”类型:因小失大型。

  “外行”分析:事业、财富固然重要,然而,孩子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幸福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更重要。这也是一种“事业”和“财富”,而且是更大的“事业”和“财富”。孩子的悲剧比经济上的拮据更加可怕,孩子的成功比物质的富有更让人心醉。为了所谓的事业和财富而荒废对孩子的教育,显然是因小失大。

  正如蒙台索利所说的,“没时间教育孩子就意味着没时间做人。”教育孩子不是上课,打个电话可以教育,传递一个眼神也可以教育,和孩子相处更是教育。教育的效果不由时间的长短决定,关键要看家长用不用心教育、会不会教育。说自己没时间教育孩子的家长,就算是有了时间也教育不好孩子。

  类似言行:“我不挣钱谁给孩子交学费呀?学费都交不了,还谈什么教育呀”,“我也想管孩子,可实在抽不出时间啊”等。

  六、“宝宝,爸爸不听话,打他!”

  “外行”类型:无聊游戏型。

  “外行”分析:经常见到一些父母拿孩子当“玩具”,为了好玩,开着这样那样的玩笑。要知道孩子小的时候是不辨是非的,什么行为得到鼓励和刺激,什么行为就会得到强化,父母不应该随意利用孩子进行玩笑。在这些无聊的游戏中,孩子会养成不良习惯,滋生不良的价值取向。对孩子的玩笑可不能随便开。

  类似言行:“宝宝都会骂人了!好厉害!”“宝宝,你说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等。

  七、“进了前五名,妈妈给你买……”

  “外行”类型:贿赂收买型。

  “外行”分析:物质奖励看似能增强孩子进取的动力,其实弊大于利。孩子学习不是为家长学的,如果他考糟了你惩罚他,考好了你奖励他,他就会误以为自己是在为父母而学,这样一来,父母的行为就破坏了孩子内在的动机和责任心。假如这些物质奖励在孩子眼里不算什么,那么孩子将一下子失去动力。此外,这种教育形式,也滋生了孩子的功利心,破坏了亲子间应有的相互支持的和谐关系。

  类似言行:“考了100分,爸爸带你去……”等。

  八、“没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

  “外行”类型:暴君型。

第一部分 您不会这样做吧

“外行”父母小档案(3)

作者 : 孟迁

  “外行”分析:教育既不能靠乞求,也不能靠专制。暴君型的教育方式,源于头脑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民主意识、协商能力的发展,更有甚者,还可能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倾向,真可谓“害莫大焉”。

  类似言行:“还敢顶嘴,反了你了!”“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屁股痒了是不是?”等。

   九、“你爱怎样就怎样吧,谁管得了你呀!”

  “外行”类型:赌气挖苦型。

  “外行”分析:一般父母这样说的时候,并非孩子完全不服管,可能只是旧错重犯而已,这样说一般会让孩子很委屈。这种方法前两次用还会因为孩子的愧疚而奏效,但是,用多了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类似言行:“甭问我,谁管你呀!”“你怎么样跟我有什么关系”等。

  十、“生下你真是造了八辈子孽,一点出息也不长!”

  “外行”类型:无能抱怨型。

  “外行”分析:这种抱怨会让任何一个还没麻木的孩子产生极大的怨恨情绪,孩子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谁愿意让你生呀,我没出息,那你们的出息又在哪里呢?!要是生在别人家,我绝不会像现在这样!”不客气地说,父母说这种话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这样做往往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鄙视。更糟糕的是,这样做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内心给自己贴上“外行”的消极标签。

  类似言行:“废物!”“猪头!”“让你笨死!”等。

十一、“孩子天生就这样,我有什么办法?”

  “外行”类型:听天由命型。

   “外行”分析:这种类型的父母认为,父母的教育是没有作用的,孩子不会因为你对他进行教育而成才,也不会因为你没有对他进行教育而一事无成。父母和子女的交流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浪费时间。这样的父母不懂得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更看不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听天由命,坐失教育的良机,然后怨天尤人。

  类似言行:“有的孩子天生就了不起,有的孩子生来就没出息,爱咋地咋地吧,咱着急也没用。”

  十二、“学费是我的事,教育那是老师的事。”

  “外行”类型:无知推卸型。

  “外行”分析: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抚养孩子,为孩子提供物质基础,却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这样的父母缺乏最基本的教育概念,在他们眼里,教育等同于教学。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固然也有成功的可能,但几率却太小了。

  类似言行:“老师拿了工资,就要教好学生,要不国家一个月给他们那么多钱干嘛呀!”

  十三、“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

  “外行”类型:封建私有型。

第一部分 您不会这样做吧

“外行”父母小档案(4)

作者 : 孟迁

  “外行”分析:因为孩子是自己生养的,所以就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把自己的愿望、喜好强加于孩子,任由自己的情绪随意发泄在孩子身上,无视他们的自尊和自由。这样的父母封建意识中毒太深,生在这样的家庭简直是一种不幸。

  类似言行:“孩子是我的,你管不着!”“早知道你这么不听话,当初生下来就该掐死你”等。

  十四、“看你爸爸回来不扒你的皮!”

  “外行”类型:“红白脸”型。

   “外行”分析:这样的父母,一般一方严厉、一方怀柔,看起来似乎“严慈相济”,实际上却会导致孩子钻父母教育态度、教育立场不一致的“空子”。结果,父亲通过严厉建立起来的规则在母亲那里瓦解,母亲通过慈祥传递的母爱在父亲那里抵消,严慈两方面的教育效应都落空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在父母面前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极易形成“双重人格”,这极不利于孩子内部原则的建立。

  类似言行:“你爸爸就快回来了,看你还能折腾几天”等。

十五、“孩子,你怎么总是跟别人不一样?”

  “外行”类型:“循规蹈矩”型。

  “外行”分析:在这样的父母心目中,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有一个模式的,比如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到了时候恋爱、结婚,然后生孩子。对于普通的孩子来讲,父母的这种期望也还可以,倘若孩子有特殊天分(比如退学去学电脑)或者个性较强,那么,父母这种狭隘的观念,就会产生亲子之间的冲突,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

  类似言行:“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另类!”

  十六、“你怎么这么笨?”

  “外行”类型:“急躁指责”型。

  “外行”分析:千万不能急躁,急躁只能让事情更糟,孩子自己也不愿意表现得糟糕,肯定是有什么地方孩子不能理解或者没想到,我们应该耐心地引导孩子;千万不能让孩子感到自己笨,父母气急败坏地骂孩子笨,孩子会紧张得不知所措,会无地自容、妄自菲薄,会对不确定的事务形成逃避心理,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会让孩子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应该绝对避免。

  十七:“你滚!我不要你了!你去死好了!”

   “外行”类型:情绪发泄型。

  “外行”分析:父母期望值过高,在某些事情上,一旦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或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就有教育失败感,变得情绪低落,看不到一点希望,认为孩子没救了。于是更容易因一点小事而引发暴怒,把失望、不满,甚至是绝望情绪统统发泄在孩子身上。尤其是工作压力大,生活担子重的父母,容易失去理智,打骂孩子,事后又后悔不迭,这类父母人格不够健全,遭殃的还是孩子。他们会因父母的歇斯底里的叫喊而恐惧万分,这将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第一部分 您不会这样做吧

外行父母对孩子的妨碍和伤害(1)

作者 : 孟迁

外行父母对孩子的妨碍和伤害

  你用刀割他,他能不痛吗?你用火烧他,他能不焦吗?你把他放在冰天雪地里,他能不冻僵吗?你用恶劣的语言去说孩子,就是用刀去割他,他的心就会留下伤口;你不去疏导而去激怒孩子,孩子的理性就会在暴躁中烧焦;你让孩子感不到任何爱,他的心就会冻僵。

  家庭是个环境,孩子就像生长在其间的植物。环境里的土壤营养是否充足,水分和阳光是否适当,都会影响到孩子这株“植物”的“精神生命和物质生命”。给“外行”的父母当孩子,就像是植物生长在土壤或者光照有问题的环境里,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发育不良。

  观察孩子,要着重关注孩子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因为性格和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如果把孩子比成一部汽车,那么,价值观就是这辆车的方向盘,孩子的性格和智力就是车的性能。我们应该既要锻造孩子的良好“性能”,又要避免让孩子走错方向。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应该仅仅注意现在孩子身上的问题,更要注意观察一些成年人身上的缺陷,要注意从成年人身上总结教育孩子的经验,因为那才是童年环境、家庭教育所产生影响的最后结果。从孩子身上看问题,很容易一叶障目,因为孩子身上的每个具体问题都让父母挂心,这些问题分散了父母对孩子的真正问题的注意。教育孩子目光要长远一些。

  一个孩子就是一份“试题”,时时处处都在考验着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一个成年人就是一份“答案”,处处时时都体现着父母对教育试题的回答。孩子是教育的“开始”,成年人是教育的“结果”。分析“开始”,我们作出的往往都是些主观的预测和假想;分析“结果”,可以让我们更客观地借鉴这个人所受的家庭教育的利弊。所以,对于成年人的分析和观察,对于我们教育孩子有更多的借鉴意义。在此,我们简单地列几种成年人身上常见的问题,供家长朋友们在教育子女时借鉴。

   一、丧失生活的快乐

   人生虽然不是一场欢宴,但是,也会有很多美妙的感觉供我们品味,对于孩子来讲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很容易满足。

  但是,在功利心强的父母眼里,快乐并不值得追求。每当看到孩子兴高采烈地沉浸在游戏中时,他们就会想,要是孩子能把这时间用在学习上该有多好……

   其实,学习、玩耍、沟通、与家人相处等活动都有其各自的快乐,然而,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只会让孩子感觉学习是负担、玩耍没自由、沟通很压抑、相处很无聊,只有摆脱父母跟小伙伴们在一起时,才能得到些许的快乐。

第一部分 您不会这样做吧

外行父母对孩子的妨碍和伤害(2)

作者 : 孟迁

  许多父母情绪化严重,高兴起来什么都好,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烦躁起来,孩子一身都是错。喜怒无常使孩子无所适从……

  快乐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只有当生活在孩子眼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时,孩子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兴趣,才能形成开朗、乐观、主动的性格。

   二、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紧张,情绪起伏大,要么盲目轻信,要么无端地多疑。事到临头,他们很容易既拿不起又放不下;追求某个目标的时候,也常常缺乏自信,患得患失。虽然这样的人当中也不乏很有才华的人,但是,他们很少能够感到真正的踏实和满足,缺乏安全感的状态是他们一生的负担。

  安全感是否健全充足,由孩子0~6岁的经历决定。家庭的重大变故、父母的感情破裂、教养方式的暴戾都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而安全感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

  三、没有能力

  有些人上学的时候学业失败,成年后,也会出现做事情没有思路、分不清轻重缓急、效率低下等问题。并非所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长大后都没有能力,这里指的是很想学习,却总是不得法、没效果的那一部分人。

  缺乏能力的人除了极少数是因为智力不足之外,大多是因为父母过分的保护和指导,打破了他们内在的节奏与和谐,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眼界狭窄、思维刻板、缺乏自信。

  四、情商过低

  情商低的人在适应环境、人际交往、把握机遇等多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很多时候,情商比智商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不懂得宽容、忍耐和克制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要比情商高的人低得多。

  过分的溺爱和娇惯,以及父母本身的情绪化过分严重,往往都会造成孩子的情商发展滞后。

   五、缺乏主见

 有些人毫无主见、遇事不自信,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习惯于听从别人的帮助和安排。这样的人遇事犹豫、言行保守,个人成长和发展都十分缓慢。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格缺陷。没有主见很多时候就意味着没有自我,这样的人是很可怜的。

  支配型和专制型的父母教导出来的孩子容易缺乏主见;相反,在民主的、宽松的、支持型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有主见。

  六、刻板书生化

第一部分 您不会这样做吧

外行父母对孩子的妨碍和伤害(3)

作者 : 孟迁

  有些学生把学业的成功作为唯一的价值来追求,一味地死读书,对那些在其他方面才艺突出、但是学业落后的同学非常轻视,言行刻板、不苟言笑。他们的阅历单一,仅限于学校和家庭;交往圈子狭窄,仅限于几个要好的同学。

  这样的学生虽然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缺乏必要的适应和变通能力,看问题很容易绝对化、理想化。

   父母刻板的“学业至上”的价值观,是这种书生化人格最主要的成因。

  七、聪明自恃

  许多成年人特爱耍小聪明,从来不踏踏实实做事。这种人做事很难成功,交友也很难长久。很多人感觉这不算什么,还称赞这些人聪明。其实,这种有机灵就抖的人很可怜,舍近求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他们最常见的结局。

  这种爱耍小聪明的行为,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相关。其实,在孩子刚开始露出这种苗头的时候,父母如果能够及时地制止他们的行为,并生动地举出这样做的害处的话,这种错误是很好纠正的。怕就怕做父母不仅认识不到这种行为的危害,反而以此为荣、以此为乐。果真如此,孩子的这种倾向就将与日俱增。

  八、怨天尤人

  这种人,上恨父母没根基,下恨儿女不争气,除了自己没有他不抱怨的。弄砸了事情绝对不是他的错,犯了错误他也是无辜的。凡事总是找借口,丝毫不能忍受别人说他不对,嘴上永远不服输,不停地抱怨、矫情。这种脆弱无知的表现,通常是由家庭的娇惯、缺乏要求造成的。

  九、紧张型人格

  这种人太在意别人和外界的看法,生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别人的要求,被人指责、鄙视。举轻若重,事情很小,心里还是搁不下,明天来个客人,今晚就睡不着觉,稍微有个场合,手脚就不知道往哪里放。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不满,要么就压抑,要么就过激。做事唯唯诺诺,墨守成规,害怕冲突与冒险,回避尝试。

  这样的人大多是从小就被父母过分管制,泯灭了自己的个性,除了服从,没有胆量和习惯坚持自己的想法。

  十、无所事事

  这种人胸无大志,没有任何追求,为了“生存”而生活,生命对他们而言,除了被动地度过外,没有任何主动的方向。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分,可是,在早期的生活中,没有优秀的榜样供孩子借鉴,家庭生活中,精神世界过于贫乏,没有精神追求和个人见解。因此孩子内心的火把得不到点燃,最终熄灭。

  十一、道德败坏、趣味低级

第一部分 您不会这样做吧

“懂”和“不懂”的区别(1)

作者 : 孟迁

  “懂”和“不懂”的区别

  有的父母给我讲,自己把心都快掏出来了,可孩子就是不领情;有的父母给我讲,自己的心都操碎了,可是孩子还是不见起色……天底下的父母,没有不想让孩子好的,可是想让孩子好不等于能让孩子好,这里面有一个“懂”和“不懂”的区别,“会”和“不会”的差异。

  我们不妨举几个事例来说明。

  事例1 一位奶奶告诉我,说:这个孙子可愁死我了,快上中学了,还整天玩,管管他,成绩就好点,不管马上就下来。

  事例2 母亲用芭比娃娃来“诱使”孩子做某件事,孩子不从。母亲说,那就不给买芭比娃娃了,孩子说,那就不要了呗。后来,这位母亲对我说:孩子软硬不吃,真让人没办法。

  事例3 中央电视台到一个舞蹈班去选伴舞演员,全班只有一个小女孩落选了,因为需要的是长头发的孩子,这个孩子既伤心又低落,想要退班,妈妈很焦急,就去安慰孩子,可是没想到越安慰越糟。

  事例4 有一个男孩子,刚上初中不久,被遇到两个男孩子在楼道里面挑衅,斥责他在考场上没有帮助他们。孩子不服,和他们发生争执,被年级主任看到,年级主任喝斥他们,并要求他们每人写检查。孩子很敏感,心里想不开,回家跟妈妈说,妈妈说:老师做的没错,应该听老师的话。孩子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压抑。没想到第二天到学校上早操时,校园广播里居然正在播放自己的检查。孩子内心由此受到很大的挫伤,一年以后,孩子渐渐地患上抑郁症,又过了一年,孩子因为行为异常,休学在家。

  学习成绩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家长都头疼的问题,事例1中的奶奶也不例外,但是大部分人的努力的方向是,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才有出息,向某某名牌大学生看齐;然后监督孩子做作业,为孩子买辅导书,选择好学校,请家教老师,给孩子报各种培优班。这种做法劳民伤财,却见效甚微,父母也不想这样,但是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他们“不懂”。后面有一章专门讲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父母朋友可以仔细阅读。

第一部分 您不会这样做吧

“懂”和“不懂”的区别(2)

作者 : 孟迁

  事例2中的妈妈通过强制或者诱惑来促使孩子做父母想让她做的事。可孩子个性很强,“不为五斗米折腰”,结果妈妈就说人家“软硬不吃”,也许孩子个性弱一点,就会中了妈妈的招,妈妈可能会满意,但是孩子就惨了,为了奖励而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为了避免惩罚而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变得毫无个性,毫无生气。

  身为父母应该懂得,孩子不一定按照父母的想法做就是好的,假如孩子做得真的不好,也不应该用“威逼利诱”的手段去促使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应该引导孩子内在态度地转变。通过外力促使孩子做某件事,终是不能长久的。

  事例3中的妈妈虽然能够关注孩子的感受,用心宽慰孩子,但是对于这件事情来说,安慰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做法。首先,挫败、落选是每个人人生中都不能避免的,与其等到孩子将来在重大挫折面前一蹶不振,不如从现在就锻炼孩子的抗挫能力。这个时候,与其对孩子说:没事儿,孩子,我们以后还有机会,别太放在心上。不如直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但是妈妈并不想安慰你。聪明的人不会为自己无法把握的机会难过,而应该为自己能够把握的机会而努力。

  事例4的妈妈是一个粗心而蒙昧的妈妈。首先她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没能理解孩子的逻辑。因为孩子最大的痛楚在于他不能接受学校的不公。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他努力不做错事,可事实上,他没有犯错却依然受到惩罚,而且被公布于众。或许对于粗枝大叶的孩子,这不算什么,可是对于一个十分敏感的孩子,它就成为了一个让孩子无法走出的“死胡同”。学校不公地对待了他,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而妈妈却让自己尊重学校的做法,这样学校和家庭两扇门都对孩子关闭了,孩子就生出了对他人乃至对世界的巨大失望。如果妈妈懂教育的话,她首先认同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在考场上不作弊以及和那两个孩子据理力争的做法,为孩子所受的不公鸣不平;然后,引导孩子理解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公,要理解并宽容别人的做法,不去计较和放大这种事情给自己的烦恼。做人不可以太脆弱、太敏感,应该能经得住一些挫折和误解。

第二部分 做好父母这件事

做好父母的八个智慧

作者 : 孟迁

  没有教育智慧,一切方法都是枉费。

  方法具体了才好用,可是越具体的方法适应的范围越窄。只企求具体的方法而不追求对教育更深的理解往往徒劳无功,因为家庭教育毕竟比刷盘子更需要灵活运用。缺乏对教育基本的理解,告诉他们如何做也是无用的。

  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源自父母头脑中的问题,父母头脑中的问题不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也无从谈起。不会思考和功利心态是大部分父母的致命伤。所以,我们注重教育方法的探讨,更要注意教育智慧的启蒙。

  智慧一 懂得孩子需要什么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孩子怎样才会“好”。如果说“好”意味着成功和幸福,那么,孩子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才能争取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呢?

  许多父母把教育目标锁定在“考大学”上。事实上,并非只有上大学才有机会,也并非上了大学就一定有机会。只注重学历的追求,实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健康的人格、积极达观的态度、适应环境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才是人生幸福的最基本的保障。

  智慧二 懂得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不必刻意观察,孩子就感受到我们太多的东西,不必刻意模仿,孩子就模仿了我们太多的态度。我们想要怎样并不重要,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才重要!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地生活和做事,我们必须小心,必须考虑自己这样做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智慧三 懂得该怎样去做

  知道做什么,叫做有方向;知道怎么做,叫做有能力;没有方向,努力和速度没有意义;只有方向,没有方法,方向本身没有意义。父母并不好当,但是必须当好。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我们不可知难而退,必须探究如何解决。请参看“没办法的时候怎么办”部分。

  智慧四 懂得做人就是做父母

  既然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生活,那么,生活就是教育的方向。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的,就是孩子将来需要的;现在考验我们的,将来也会考验孩子,我们面临的烦恼、挑战和机遇,将来孩子统统会面临,虽然时代气候不断改变,但是与人相处、消化压力、抵抗惰性和软弱、克制欲望、自我推销、打开局面、把握机遇等基本问题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更传递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们做人的时候,也是在做父母,我们生活的过程,无时无刻不是对孩子的教育。

  父母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家庭教育成功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父母通过对孩子提出要求以及朝夕相处,无时无刻不向孩子渗透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价值观和人生观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方向和感受世界的方式。

  生活中,父母通过自己的做法给孩子示范,根据孩子面临的具体情境向孩子提出建议和要求,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家庭氛围和生活环境,以此来实现对孩子的教育。所以,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智慧五 怀有“成长意识”

  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生活就开始因孩子而改变,有些人变得出乎意料地好,有些人变得意想不到地糟。孩子带领整个家庭一起成长,孩子成长的方向是长大,大人成长的方向是父母。我们期望孩子健康成长,我们自己也要有“成长”意识,父母是“学”着做的,不可能一开始就会,不可能很快就会,做父母的本领要慢慢练就。有了这样的成长意识,才不会患得患失、自怨自艾。

  智慧六 懂得自我怀疑的必要

  我们眼中的孩子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对孩子的理解缘于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方式,这并不总能靠得住。懂得自我怀疑,防止固执己见,抱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态度,时时谨慎,用更为多元的方式感知孩子,会开辟全新的亲子关系和教育境界。

  智慧七 教育是帮助,不是塑造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本来可以成为的人。智慧父母懂得和孩子一起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天性。假如孩子比较有心计、企图心强,那么这个孩子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但是也容易因为心事太重而承受压力,遭受挫折;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注意劝诫孩子不要被自己的抱负所累,人生不可能完美,要学会取舍和放下。假如孩子是个乐天派,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那么这样的孩子获得快乐会很容易,也不用担心他会钻牛角尖,但是很容易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将来生活在一个较低的社会层次上;这时我们就要帮助孩子树立一定的进取心。

  很多父母常说:小孩子都一样,哪有这么复杂?这是一种“外行”的表现。人是生而不同的,各有所长和所短。有智慧的父母会帮助孩子扬长避短,但前提是先要发现孩子的所长和所短。孩子不是一块任我们随意雕刻的石头,而是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天性的个体,做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发挥他天性中的长处,克服他的短处。遵照孩子的天性进行帮助,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而忤逆孩子的天性,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就会像螳臂当车一样自不量力。

  智慧八 懂得教育的界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所以,每个人对孩子的教育必然也有自己的局限。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保留他们吸收新的思想的空间。

  家庭教育的意义十分关键和深远,但是家庭教育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同龄人和学校的影响,孩子真正的成熟还需要离开家庭后在独立生活中探索。

  对于孩子,永远有很多事我们无法知晓,永远有很多事我们无法左右。我们只需要懂得自己应该做什么,并努力做到最好。放下多余负担会让我们一身轻松、满怀信心。

第二部分 做好父母这件事

期望错了最要命

作者 : 孟迁

  期望错了最要命

  身为父母,假如你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遇到困难了,你可以想办法解决,假如你想不出办法,可以向别人求助。但是,假如你对自己的期望错了,不仅没有人帮得了你,而且你越有办法,能力越强,教育结果就越糟。因为你是南辕北辙。

  对家庭教育而言,教育期望包含四个方面,即:

  1.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2.对孩子的期望,

  3.对亲子关系的期望,

  4.孩子的自我期望的引导。

  先说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有的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就是:把孩子拉扯大,给孩子找份工作,给孩子买栋房子(农村则是给孩子盖房子),帮助孩子完婚,然后,长长地舒一口气,认为当爹当妈的责任总算尽到了;有的父母认为要给孩子一个高的起点,于是用自己打拼半生所得积蓄,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物质生活,选择好的幼儿园和学校就读,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给孩子请家教老师,更有甚者辞掉公职,陪读陪学;极少数的父母认为,做父母不在于能给孩子多少条件,而在于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从小尊重孩子的选择,用心良苦地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康的价值观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三种期望孰优孰劣?明眼人一看便知。那些企图为孩子准备一切、照顾一切的家长,不过是培养一个可怜的寄生虫,总有一天,当自己不能再照顾孩子的时候,孩子将面临极大的困境。那些总是催逼孩子,总是监管孩子的父母,往往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还要在那里抱怨:现在的孩子真难管,真没办法。而真正的希望在于第三种,可惜现在这种人还占极少数。

  至于对孩子的期望,不同的父母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父母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希望,自己所有的人生遗憾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比如“大学梦”,比如自己羡慕的某种职业和身份,总之感觉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一定要让孩子不重蹈自己的覆辙;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就希望孩子去做,或者期望孩子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于是从商的人,就希望孩子富有商业头脑,从政的人,就希望孩子善于迎合,从文的人,就希望孩子有很高的审美情趣。极少数的父母,把孩子看作另一个独立的人,尊重孩子的天性,并帮助孩子发挥自己的天性,这样的父母很少去苛求孩子,所以不会像前两种父母那样累,而孩子却更快乐,发展也往往更好。

  对亲子关系的期望反映了父母们的伦理观。有的父母过分看重自己作为“家长”的尊严,以孩子听话、顺从为荣,假如孩子忤逆自己意愿,便不能忍受,只要出现在孩子面前,就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有的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穿梭于自己的成人世界,不屑于与孩子待在一起,或者不愿意把与孩子相处作为自己生活计划的一部分;少数的父母能够从小和孩子亲密无间,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上天的赐予的、一个生命中重要的伙伴相处,互为师友,和孩子一起来面对生活,这样的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双赢的亲子关系。

  最后,如何引导孩子的自我期望呢?请允许我用我的一个咨询案例来向大家说明。

   2004年11月21日 咨询人:母亲

  母亲是药剂科的医师,丈夫是某公司的执行总监。他们的儿子今年7岁,读一年级,非要当第一名,因为他在幼儿园始终就是第一名,而现在他在班里是第二名。他接受不了,妒忌心很强的他,甚至对考第一的孩子产生了敌对心理。这位母亲很着急,说孩子在平时生活中也出现了不能容忍失败和差距的现象。她很担忧地问我怎么办……

   (摘自 孟迁咨询记录)

  我觉得,一个人有要强之心是一件难得的好事。这样的人对自己期望高、勤奋,最有可能取得骄人的发展。但是过犹不及,这个孩子现在的心理已经存在了阻碍它自身发展的因素。这个案例存在两个问题:合理的自我期望,如何对待强者。

  先说第一个问题,合理的自我期望。

  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以及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决不应该以别人为坐标。不是一定要比别人强,当然也不是比别人差,而是根本就不该随便和别人比。我们的责任是,孩子能够做什么,我们就帮助孩子做到什么,孩子的自我期望应该是,自己能够做什么,就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到什么。

  健康的自我期望不是比所有人都强,而是做最好的自己。我跟这位母亲讲了一个极端的比喻,如果班里的孩子都是白痴,那全班第一有什么荣耀?假如全班都是天才,那全班最末又有什么丢脸?

  所以,正如海明威所言,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同样,比别人差并不低贱,低贱的是自己没有长进。

  当一个人有意和别人比较的时候,他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自己的进程,因为如果他有缺点,而对手这方面的不足更甚,他就会认为自己的缺点也可以容忍;假如他有优点,可是对方在这方面的优点比他强许多,他就会认为自己的优点不值一提,自轻自贱。这个逻辑是这样,如果你打篮球没有乔丹好,那你还打什么篮球,如果你做软件比不上比尔·盖茨,那你做软件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危险的逻辑,这是一种对自己很大的干扰。有这样心理的人,他的目光只盯住自己身边,而没有看得更高、更远、更广;他的脚步是不协调的,因为它不是与自己的天性步调一致,而是不时地对照别人。

  所以,最佳的状态是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是致力于运用自我并谋求自我超越。

  再说第二个问题,如何对待强者。

  我们必须接受差距,除了极为稀少的天才,大多数人总会遇到比自己强甚至是比自己强许多的人。

  如何对待那些优于自己的人,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从善如流还是妒火中烧?把那个人假想为良师益友,还是自己获胜的障碍?其实,即便是竞争对手,他也能给自己带来教益,而且对手从反面给自己的帮助往往是朋友和其他人所不能给的。君子有成人之美,假如自己真的没有办法赶上人家,别人的长处自己很难学得来,那就由衷地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敬佩,这至少也表示了自己也是一心向善的,这也是一个进步者应有的姿态。

  不以强者为妒,而以强者为友。对待别人的优秀和卓越,我们在给予由衷地赞叹的同时,也要加紧自我发展的脚步。这是我给那位母亲的最后一个建议。

第二部分 做好父母这件事

借鉴的智慧

作者 : 孟迁

  借鉴的智慧

  满腔羡慕和一声叹息

  故事一:古时候,有一个叫牛缺的学问家到邯郸去拜见赵君,在路上遇到了强盗,他们把他的衣服、车、马全抢走了。但是牛缺离开时,还是高高兴兴的,看不出一点痛苦和忧愁。强盗们感到奇怪,忍不住回来问他为什么还这么高兴,他说:“君子不因为身外之物而损伤自己。”强盗说:“太贤明了!”

  一会儿,强盗们互相议论说:“以他的贤明去见赵君,如果说到我们的行为,一定会对我们不利,不如杀了他。”于是追上去杀了牛缺。

  别人听到这个故事,互相告诫:碰到强盗,不要像牛缺那样。不久,一个燕国人到秦国去,路上又遇到了强盗。想起别人的劝告,便和强盗尽力争夺,一会儿就寡不敌众被强盗抢走了东西,他又追上去低声下气地请求要回财物,强盗恼怒地说:“我们让你活下来已经够宽宏大量了,你却还不停地追我们,我们的行踪将要因你而暴露了!既然已经当了强盗,就没什么仁慈了!”于是,便又杀了他。

  故事二:春秋时候,鲁国一个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喜好学问,一个喜好兵法。喜好学问的儿子用学问去游说齐侯,齐侯任用他,让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儿子用兵法去游说楚王,楚王很高兴,让他做军官。两个儿子都得到了丰厚的俸禄,使他们原本贫困的家富足而且荣耀。施氏的邻居孟氏非常羡慕,便请教施氏谋取功名的方法,施氏便把两个儿子的情况告诉了孟氏。于是孟氏的一个儿子用学问去游说秦王,秦王很生气地说:“当今各国都是弱肉强食,如果用仁义治国,必然灭亡。”于是对他施以宫刑。另一个儿子用兵法去游说卫侯,卫侯说:“我国是弱国,被夹在大国之间,大国我就服从,小国我就安抚,这才是求平安之道,如果逞强动武,我国很快就会灭亡。如果让你全身而归,你到别国,会给我国带来很大的祸患。”于是对他处以刖型。

  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十分恼火,便斥责施氏。施氏说:“合于时势的昌盛,违背时势的灭亡。你的儿子所学的与我们相同,结果却与我们相反,这是违背时势的缘故,而不是行为本身的荒谬。天下的道理没有永远对的,也没有永远错的。过去用的,现在或许要抛弃;现在抛弃的,将来可能要用到。用或不用,都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啊。”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家庭教育浪潮的兴起及广大家长教育意识的觉醒,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以及经验的借鉴。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需要什么,市场上很快就会出现什么,当父母们渴望孩子考学成功时,便出现了《轻轻松松上×××》、《我家出了个××博士》、《×××女孩》、《×××男孩》;当父母们渴望孩子摆脱平庸时,市场上又出现了《天才与俗物》……面对这些教育“神话”,大家怦然心动;为了孩子,家长们纷纷慷慨解囊,买下了许多家庭教育指导书籍,可是读后却并没有获得太多的教益。一般来说,他们都对书中成功事例极度羡慕,并因此对作者提出的观点完全认同;但是,在随后的实践中,他们却发现书中的内容与现实有着巨大差距,很多经验根本无法运用,所以最后只能以一声叹息结束。许多家长不禁焦虑地问:为什么那么好的经验我就用不上?究竟什么样的经验才适合我的孩子呢?

  家长的焦虑疑惑充分说明,机械地照搬、模仿不仅不能给我们真正的帮助,还会让我们陷入新的困境,情况因此变得更糟。我们要向别人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但是我们首先要科学地对待学习和借鉴本身。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第二部分 做好父母这件事

对“教育神话”的追问(1)

作者 : 孟迁

  对“教育神话”的追问

   借鉴中之所以存在问题,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成功者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借鉴者方面的原因。我们先来讨论成功者方面的原因,主要谈两点。

  一、成功者的经验等于成功的原因吗

  市面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本书———《我家走出四个博士》,书的作者是李振霞教授。我有幸听过一场李教授的报告。我发现她的四个孩子不仅学历高,而且都不是那种高分低能的人,而李教授所说的“父母和孩子实现双赢”,也确实不是一句空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就不用再对李教授的经验进行分析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客观地讲,李教授的教育经验确实有独到之处,但于此同时我发现,李教授的经验也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尽管她的事实是那么有力。比如说,她建议父母在家庭内部创造学习的氛围,这看起来很合理,但是,细想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问题。

  就社会发展的观点来看,提倡建立学习型家庭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就任何一个非学习型的家庭来讲,建立学习型氛围是谈何容易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那些处于半文盲状态的商贩、农民、工人家庭里,父母怎么能创造出像李教授家那样的学习氛围呢?

  不同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有不同的促进或破坏作用。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家庭里的孩子成功了,我们就建议大家创造学习氛围;那么,假如一个商贩家庭的孩子成功了,而且孩子的确从父母早出晚归的奔波中受到了激励,那我们是不是就要建议家长都起早卖菜呢?又比如说,李教授建议给孩子讲故事,她说从小就给孩子讲杨家将、董存瑞的故事,后来她的一个孩子就舍身从水中救人。但是,她给孩子讲董存瑞的时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而在30多年后的今天,还有几个孩子能听得进去董存瑞的故事呢?

  李教授教育的成功应该说不容置疑,可是李教授介绍的成功经验却问题百出,这很矛盾吗?NO!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解释一下: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未必是一个优秀的教练员,一个人身体好决不能就由此推论他是健康专家。李教授自身成功了,并不意味着她能指导别人获得成功,“当别人的教练”;李教授的自认为的“经验”并不一定等于她真正成功的原因,更为准确地说,成功者所认为的经验并不等于成功的经验,前者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而后者是规律本身,两者往往相去甚远,还有可能毫不相关。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由一种原因促成的,而是一种结果多种原因,即一果多因。人们在梳理成功的原因时,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而且还要分辨出各种因素在促成结果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总结经验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进一步说,一个成功者能否把握他自己的成功过程,是一个问号。

  由此看来,我们在借鉴别人的经验的时候,不应轻易地接受,还要开动脑筋、睁开眼睛,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判断。

第二部分 做好父母这件事

对“教育神话”的追问(2)

作者 : 孟迁

  二、所有的成功都是值得借鉴的吗

  所有的成功都值得借鉴吗?非也。有些成功属于特例,并没有什么推广的价值;有些成功的途径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两种情况在钢琴王子郎朗身上就有一个集中的体现。

  《爸爸的心就这么高》曾是书市上的一本惹人注目的畅销书,书中讲述了钢琴天才郎朗的奋斗经历和他的父亲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郎朗的确是钢琴演奏领域的一个奇才,他继承了父亲争强好胜的天性、极高的天分和开朗的性格。在他们的成功经验里,父亲的苛刻要求、细心关照、全力支持,对于孩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忽略,足以证明这本书对读者并不是特别地负责任。

  首先,郎朗的天分绝对是万里挑一,爸爸的心就这么高的前提是孩子的天分就这么高,我们应该注意到,父亲近乎苛刻的要求是以孩子超人的天资为基础的。郎朗的事迹,实际上是一个特例,已经超出通常情况的范围了,并没有太多的借鉴价值。如果不明确地声明这些,就很容易对家长形成误导。

  其次,书中提到的父亲对孩子实施的体罚方式并不值得提倡。郎朗的父亲对孩子的体罚强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像,而且曾经一度逼孩子走向悲剧的边缘,这是十分不足取的。

  再次,贯穿全书的强烈的功利意识也是应该批判的。书中,朗朗的全家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在进行一种赌博般的孤注一掷,孩子出人头地成为了他们人生最大的追求,艺术是他们的手段,孩子获奖成为全家人的最高期望。我们不难想到,孩子成功了,全家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人性的弱点
    真正的朋友
    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备忘录
    让孩子对你报喜也报忧
    爱孩子就要敢于说“不”
    值得父母学习的国外教育典范
    别错过孩子阅读的播种期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河南安阳  刘海强 版权归 读写吧 豫ICP备190046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