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好。 为了使维尼夫雷特养成良好的品行,妈妈还给她绘制了品行表,一周一张,内容有13项:服从、礼节、宽大、亲切、勇敢、忍耐、真实、快活、清洁、勤奋、克己、好学、善行。 如果女儿做了与这些项目相符的行为,就在那天的一栏中贴上一颗金星,反之,则贴上一颗黑星。每星期六数一下,若金星多的话,下周内就可得到和金星数相等的书、发带、鲜果等,如果是黑星多,就不能得到这些物品了。 这个品行表,在星期六统计之后也不准她将其扔掉,这样做是为了使女儿下决心,在下周消灭黑星。这样做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因为如果长期保留黑星,会使孩子感到沮丧。
第六部分 M.S.斯特娜:自然教育法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 世界上再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教师了,它能教给你无穷无尽的知识。可是非常遗憾,社会上大多数孩子未能好好利用它。 斯特娜夫人也像威特的父亲教育威特那样教育维尼夫雷特。以大自然为主题,可以向孩子讲述的有趣故事是无穷无尽的。 斯特娜夫人尽可能带着女儿到郊外去,利用实物向她讲述各种有趣的故事,涉及到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且看看她在书中的记载: 我们经常到郊外去,摘下一朵花,拔下一棵草进行剖析,砸碎一块岩石进行观察,窥视小鸟的窝,观察小虫的生活状况等。维尼夫雷特喜欢用显微镜观察各种东西,同时,还写出了有关各种事物的极其有趣的散文。维尼夫雷特非常喜欢植物,采集的标本堆积如山。她还运用世界语,搜集世界各地的植物标本。还有压花册,这也是通过懂世界语的小朋友采集的生长在各地伟大人物和诗人墓地上的花以及古代战场上的花,经过压制而成的。其中最珍贵的是《奥雕邦花册》。众所周知,奥雕邦先生从事研究的地区是肯塔基州汉德森的附近树林。这个压花册就是维尼夫雷特亲自采集制成的,她在这个树林中获得了有关大自然的各种知识。 开始时她非常害怕青虫,自从告诉她青虫会变成美丽的蝴蝶之后,就不害怕了。我还向她讲述蚂蚁和蜜蜂的生活规律,她对它们的集体生活很感兴趣。她还研究黄蜂和雄蜂的生活,写出了许多散文。 维尼夫雷特现在正在研究甲虫,据她说甲虫有15万多种。而且她自己也要发现新的种类。她博览过有关甲虫的许多书。冬天在野外看不到甲虫时,就到卡内基研究所看着标本进行研究。 卡内基研究所的博物馆对于我们来说确实便利。我带着维尼夫雷特每周去几次。我们在那里可以研究各处的动植物,并且在那里可以见到所有的人种的风俗、服装及用具,也可以看到从古至今的名画、雕刻和速写。 许多母亲都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发愁。斯特娜夫人认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是由于孩子不知精力往何处用而造成的,这是一种精力的浪费。因此,她建议把他们带到大自然中去,他们就无暇干坏事了,而且接触大自然能使孩子的心地高尚。自古以来和大自然感情融洽的人都是心地善良宽厚的人。 同时,让孩子接触大自然,不仅可使他们的身体健壮,而且精神也会旺盛起来。城市的孩子因远离大自然,很少呼吸新鲜空气,因而心情不佳或性格乖张。为此,斯特娜夫人在当时就建议,应当从改造不良少年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钱把城市的孩子经常带到郊外去接触大自然,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不良少年的产生。这个建议对于当今大都市孩子的教育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伯班克博士曾主张在小学里开辟庭园,分派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在这里栽培花草。斯特娜夫人认为,让孩子搞园艺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她让女儿从小就开始搞园艺,栽培花草和马铃薯等。孩子非常喜欢做这些事,每天给它们浇水、除草,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感到非常高兴和有趣。 每年夏天她还带女儿到山中过几天野营生活,让她在那里研究自然。并且经常带她到原野去,在草丛中观察野花和小虫。草丛中有歌德所说的《草中小世界》,即各种小虫组成的世界。 小维尼还非常幸运地在森林附近住了几年。森林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教科书。每逢晴天,斯特娜夫人就带女儿和女佣人到树林中去玩,在这里教给她各种树木和小鸟的名称。并带去照相机,拍摄好看的景色和花草。照片洗好后,再上颜色,孩子对此感到其乐无穷。 在树林中,妈妈还教给她诗人们歌颂自然的诗。在晴朗的天气中,呼吸着新鲜空气,立足于肃静的大地朗诵古人的诗,是非常愉快的事情。维尼夫雷特还在树林里绘画,以树木和鸟类为体裁写出各种散文。 维尼夫雷特还养过小鸟。她有两个金丝雀,一个叫菊花,一个叫尼尼达。菊花是许多日本少女喜欢的美名,尼尼达是西班牙语,是婴儿的意思。小维尼教给金丝雀各种玩意儿,它们能随着小提琴歌唱,又能站在手掌上跳舞。维尼夫雷特弹钢琴,小鸟就站在她的肩上,叫它们闭上眼睛,就闭上双眼,读书时叫它们翻开下一页,它们就用小嘴翻到下一页。 此外,她还饲养着小狗和小猫。饲养这些动物时,为了调食、喂水,孩子得高度注意,以培养她专注的精神,它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慈爱之心。有人认为饲养动物是危险的,因为动物是传染病的媒介,而斯特娜夫人则认为,只要让孩子注意,是没有什么危险的。 由于饲养了金丝雀和狗,维尼对其他的鸟兽也发生了兴趣。她经常去动物园,研究各种鸟兽的生活状况。结果她首先写出了《我在动物园里的朋友》这本书,后来又写出了《和我在动物园里的朋友聊天》一书。 为了使女儿对鱼类感兴趣,妈妈还在她的房间里养有金鱼和鲫鱼。美国国内的大水族馆,差不多都让她去看过。对于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等,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去教。 为使她对天文学有兴趣,斯特娜夫人让她看神话书。同时带她去过许多天文台,并用望远镜观看天体。为此,她同许多天文学者交上了朋友。马温特?罗天文台的拉肯博士说,由于和维尼夫雷特交谈受到了鼓励,才写出了《在头脑混乱之中》一书。 她们住在弗吉尼亚海岸,经常到海边去玩。要使孩子形成地理概念,海边是极其有利的。她们在那里拾贝壳,采集海藻,捕捉螃蟹,捡拾水母和海星等,对她讲述这些海产品的故事,并在沙滩上做各种游戏。以后,她们还把地球仪带到海边,告诉她大西洋就在这里,越过大西洋就到达欧洲和非洲了,然后逐步教她世界地理。还经常带她到各处旅行,扩展她的地理知识。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音乐才能教育的奇迹 铃木镇一出生于1898年的日本名古屋,其父经营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工厂。22岁时铃木镇一赴德国学习音乐,回国后对如何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他抱着“每个孩子的能力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立志于对孩子进行“天才”教育,培养出了大批的“天才”儿童。著有《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 你可曾看到过3000人同时进行小提琴演奏的情形吗? 在日本,从全国汇集而来的学生,按照从500人到1000人、1500人、2000人的规模,逐渐递增,最后达到3000人的大演奏,把表演大会推向了最高潮。你又能相信这些演奏者多半是少儿,甚至很多是三四岁的幼儿,并且完全没有经过统一的训练吗? 恐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演奏会了。这些无法言喻的精彩演奏使与会的所有听众都深受感动,很多人都是边听边流泪——对如此众多年幼的孩子出色的演奏而惊讶,被那高超优美的音乐所感动。 同样的情形也曾感染了著名的音乐大师们。 1955年的某一个晚上,日本松本音乐学院等待着世界著名的维也纳艺术学院合唱团的到来。在一个合唱队员无法置信,甚至怀疑是否走错地方的家庭宿舍式的小楼里,30名幼儿和小学生用小提琴拉起了巴赫创作的《落第协奏曲》。 刹那间,合唱团的所有成员都显露出了非常惊讶的神色,他们万万没想到,竟会从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操作的小提琴中发出巴赫创作的难演奏的曲子,而且声音如此优雅。 惊奇突然变成了强烈的感动。接着,孩子们又合奏了两三个曲子。然后,合唱团的指挥者达皮特教授说:“奇迹!真是令人难以想像的事,这回我想听一听前排小孩子们的独奏。” 被点的孩子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拉了巴赫创作的协奏曲《协奏曲第一号E短调》,拉得非常出色。 接着又点了第二个人的名字,是其中最年幼的一个。她拉了维瓦特创作的《G?莫尔协奏曲》,同样精彩。 合唱团的成员们对孩子们的演奏都感到无限的喜悦和激动。他们与指挥者都并排站在钢琴的旁边说:“让我们一起唱吧。” 着装美丽的合唱队和优美的伴奏声使松本音乐学院的破旧大厅顿时变成了盛大的家庭音乐会。 另一个场景。1961年4月16日,在东京文京公会堂的舞台上,400名5至12岁的孩子手持小提琴,整齐地排好了队。他们在等待着20世纪诞生的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大提琴演奏家卡扎斯先生的到来。卡扎斯先生刚一进入会堂,当看见舞台上排列着的400个孩子,他就激动地一面高高地挥着手,一面就座。与此同时,舞台上一齐奏起了《闪闪星星变奏曲》。 “好!——好!” 这位年迈的巨匠一面惊叹地睁大眼睛观看,一面连连不断地流露出赞叹之声。当孩子们演奏起波巴鲁德和巴赫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时,他的激动之情达到了顶点。 老先生被感动得哭了,眼里充满了泪水,话都说不出来了。演奏结束后,他给孩子们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称这是自己“亲眼见到的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激动的场面……”人数众多的、年幼孩子们的合奏,简直如同一人独奏的那样和谐。这些孩子既不是精选出来的尖子,也没有经过其他什么特殊的训练。究竟是谁创造了这个令全世界关注的奇迹呢? 他就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和音乐家铃木镇一先生。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从艺术中认识到人生的价值 铃木镇一先生生于1898年的名古屋。其父铃木政吉,经营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小提琴的工厂,政吉为人诚实,不斤斤计较,对事物总是热心而不懈地钻研。在他86岁去世以前,一直从事新产品的研究,并获得21项专利。他这种对产品的追求和研究的热情以及努力的姿态对铃木镇一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铃木镇一是在小提琴工厂里成长起来的。小时候兄弟之间在打架时,常把小提琴作为打架的武器。小提琴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种玩具而已。 他上中学进入了名古屋市立商业学校后,铃木开始利用暑假在父亲工厂里劳动。在劳动期间,他记住了小提琴从机械、手工、涂漆到最后完工的全部工艺过程,并深深感受到努力劳动的喜悦和幸福。但是,他依然还没有体会到小提琴发出的美妙动听的声音。 他对音乐的感悟是在商业学校毕业前,恰好家里有一台装着把手、发条和喇叭的留声机。主要听的是艾尔曼演奏的休贝特作品《阿贝?玛丽亚》。铃木年轻的心完全为那种优美动听的声音所陶醉,为那种天鹅绒般的柔软曲调所震惊了。他没料到过去曾认为是玩具的小提琴竟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 《阿贝?玛丽亚》的旋律,打开了铃木对音乐的憧憬之心。虽然他还不知道为什么如此入迷,但那种美感能力却在不断提高。 于是铃木从工厂取回一个小提琴,用艾尔曼的录音带反复听自己好似已能听懂的海顿的作品《小步舞曲》,并在发音上下了一番苦功。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为拉好这首曲子,他每天操弓练习“摩擦”。不久,总算拉出声音来了。他为自己在拉小提琴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而感到欣慰,不仅对小提琴也更加爱好,而且对音乐也更加迷恋了。 一次外出旅游,一位名叫德川的先生劝说铃木:“你与其在工厂劳动,不如正式搞音乐这一行……”但是父亲的目的却是想让他协助管理工厂,铃木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 在德川先生的劝说下,铃木的父亲同意让铃木学习音乐。从此以后,命运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第二年春天,铃木刚21岁就上东京接受幸田先生的妹妹安藤幸田的小提琴入门教育。他住在德川官邸的一间屋子里,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德川先生和许多来访者。如教物理的寺田寅彦先生,讲声学的现田琴次先生等,此外还有其他的学者和朋友。 安藤幸田每周给铃木上一堂小提琴课。除此之外,还到弘田龙太郎先生家,请他教乐典或到田边尚雄先生的住宅,请他教音响学。 就这样,铃木在东京生活了1年的时间。随后跟随德川先生乘上了开往马赛的名叫箱根龙的豪华船到世界各地旅行。并决定赴德国好好学习,当时铃木才22岁。 在谈到这段人生经历时,铃木先生颇为动情:“这并非自己开拓的命运,我总觉得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向前进。这种力量就是德川先生的巨大爱心。不管告于什么原因,我每天都为出国旅游、学习而奋斗。另外,总是教我成为淳朴人的托尔斯泰先生也开拓了我的命运,给我指明了前进的航程。” 在柏林住旅馆的3个月期间,他每天晚上走着去参加音乐会。从著名的演奏家到初露头角的演奏家,他都会不加选择地一个一个地听他们演奏,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恩师——克林古拉先生。 克林古拉先生有3岁左右,仪表堂堂,给人以亲切的感觉。他经常教铃木的不是技术,而是音乐的本质。以亨德尔的奏鸣曲为例,他不仅热心地给铃木讲解亨德尔是如何以崇高的宗教感编写这首曲子的,而且还亲自演奏一番给他听,对关于人与艺术间的关系问题也不厌其烦地进行指教。能受到这种具有高尚人格的先生的亲切指导令铃木感到无限的高兴。 克林古拉先生的友人们也都是杰出人物,常常邀铃木去参加他们主办的家庭音乐会,这对铃木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铃木对自己的演奏才能不抱什么希望,他也并不想当一名演奏家,而是想懂得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克林古拉先生在这方面帮了他的大忙,铃木从那里学到了艺术精神。 在柏林生活期间,铃木有幸被朋友介绍给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先生,接触到世界第一流学者及其周围的杰出人物,并与他们建立了友好感情。后来,铃木毫不犹豫地把他的相对论作为推进才能教育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而且是人人皆知的小提琴演奏家。无论他到哪里都拎着小提琴,真是爱不释手。不论是巴赫创造的《恰空舞曲》,还是自己擅长的曲子,他都拉得很出色。他的手指动作像流水般的轻飘,小提琴发出的声音又是那样的优雅、温柔。他如实地、无言地向铃木表明,学习音乐将对人类起到很多的作用。 在柏林学习的8年间,铃木认为生活在这样的具有高度智慧和善良的人们中间是幸福的。以前,当艺术还未发展时,关于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只能从音乐中去找答案。这种艺术使铃木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并给予了他工作的力量。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铃木发起的小提琴教育法革命 铃木留学回国以后,在木曾福岛生活了近3个年头。这时在松本的文艺界中产生了想在松本创建音乐学院的想法。这种想法是以声乐学家森民树先生为主提出来并加以推广的。 森民树先生派人到木曾福岛去找铃木,希望他帮助创办松本音乐学院。对此,铃木回答说: “我对办音乐学院不太感兴趣,我在东京一直从事的是帮助那些艺术界的人们纠正其存在的某些缺点和错误。我想干的是幼儿教育,即按我的新思想和方法去教育孩子们,而不是去培养天才。通过多年的反复研究,我对如何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因此,我打算今后致力于这方面的教育,如果赞成我的意见,我可以在这方面协助做些工作。” 松本方面接受了铃木的条件,请铃木通力合作。开始阶段,铃木每周从木曾福岛去松本一次。不久便在朋友的热情帮助下搬到了松本。 就这样,铃木开始以松本音乐学院为中心开展起了才能教育运动。并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才能教育支部。无论是总部、还是支部,全都是免试招生,接纳任何一个想学习的孩子。之所以免试招生,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不是天生的,任何一个孩子,只要经过不断努力都可以发展成才。 铃木才能教育的方针是:“为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敏锐的感觉、优良的能力,而让孩子们学拉小提琴即通过小提琴来塑造人。”老师们都按这个方针,力图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成高尚的人。 在铃木看来,实施才能教育的目标就是努力培养孩子的纯洁心灵。只有促进纯洁心灵的发展,才是提高孩子能力的最佳途径。 铃木的才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在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轰动了美国,1964年,铃木先生率领自己的学生一行19赴美国进行了3周的巡回演出,被美国媒体评价为:“铃木发起的小提琴教育法革命。”全美也掀起了才能教育运动,并且比日本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 在此以前,美国普遍认为,小提琴的学习必须到八九岁才行,否则是学不好的。在亲眼看到了包括2~5岁在内的日本孩子们竟能演奏出难度大的巴赫二部协奏曲的情景时,十分震惊。 日本国内,在铃木等人的共同努力倡导下,才能教育也开始超越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向传统教育渗透了。 抱着“每个孩子能力的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从1948年开始,铃木先生在松本市郊区的小学尝试用“铃木教学法”,进行国语教育,对一年级一个班的40名学生进行了3年的实验教育。 无论是国语还是算术,大家都在教室里反反复复地练习学过的东西,而且每天逐渐增加训练内容。通过每天的训练,在国语方面,当一册学完时,每个孩子都能合上书背诵如流,并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当然不考试,也不留作业,只是每天让孩子们记日记。 做算术也是同样,每个孩子都能迅速准确无误地写出答案,通过充分的重复训练都能愉快地进行能力开发。 在实验教育过程中,的确没有出现过一个孩子掉队,甚至连3个数都数不清的孩子,竟会变为发挥出色才能的孩子。但这个现实未受到重视,却因它不是传统的教育方法而被葬送。 为了进一步发扬光大才能教育法,铃木先生写成了一本书——《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对才能教育进行了理论总结。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采用灵活的培养方法,任何孩子的能力都会提高; ——为所有孩子提供受最高水平教育的可能性; ——若在幼儿时期培养能力失败,那就无法挽救了; ——生命力是培养一切能力的原动力; ——教育越早实施,其效果就越好; ——在反复训练过程中能培养优越的能力; ——培养能力的好坏与大小是由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决定的; ——教育培养能力,光教不能培养能力; ——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条件。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能力并非遗传 有的父母常常这样一本正经地说:“我的孩子学习这样差,而人家的孩子却学习得那么好,那是因为人家的孩子家长都毕业于名牌学校,有好的遗传因素,而我只有认命啦!” 铃木对这样的说法抱怀疑态度,并不断开展实验性的教育,从而增强了信心,由此得出如下结论: 遗传有遗传法则,能力有能力法则。能力与遗传法则无关,能力是在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的。 所有孩子由于遗传造成生理上的千差万别,这是事实。但不管怎样,各种能力都是根据出生后的环境条件获得的。与遗传有关的只不过是像哭声有大有小那样对环境条件的感受程度和适应速度的不同而已。尽管这样,这些不同也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逐渐消失。 这就是能力法则,该法则对所有孩子都是适用的。例如,生于大阪府的孩子们,由于每天受父母大阪口音的熏陶,他们都掌握了大阪语的抑扬顿挫和速度,能流利地说出大阪语。他们的大阪语言之所以运用到如此地步,是因为他们在最好的环境条件下培养的。在大阪的孩子们都具有掌握大阪语言的能力,但在自由运用的能力上是有差异的。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与遗传毫无关系。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遗传这种观念会严重束缚孩子们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人们往往把能力归结为遗传的原因是由于能力法则尚未广泛应用的缘故。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教育法不是根据能力法则来实施的,对孩子们开展的是与能力开发无关的教育。孩子受教育既然离不开环境,那么才能教育要早期实施,铃木先生认为,可能的话,最好从零岁开始。 铃木自认为自己开发能力较晚。由于培养方法不当,在自己的能力提高上确实蒙受了重大损失。但他没有因此而失望,而是认为:不管年龄大小,以良好的方法进行训练,经过努力必然会提高能力。 有人常向铃木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家的孩子已经上了高中了,对他们进行才能教育还有可能吗?”对此,他的回答是:“我是从17岁开始接受才能教育的。从我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以接受才能教育的。重要的是要从幼苗开始精心培养,直到开花结果。” 针对有的人说“每个孩子都有倾向性的素质。”铃木曾苦口婆心地劝解:“在人的能力上根本不存在特定素质这东西。”他认为,有的人之所以把“倾向或不倾向于什么”也看成是本质性的东西,是因为他们把每个孩子的成长条件看成是一样的缘故。而实际上,即使人在几乎相同的条件下教育,也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异。 每个孩子除了身体条件有所不同外,他们所处的环境:家庭结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家族的阶层关系以及气候、风土、文化等也不同,因而对孩子的影响也绝不是一样的。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 由此,从幼儿开始就似乎出现了倾向或不倾向于什么这一特定素质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当环境条件一改变,也会使其倾向性突然发生变化。在这种表象的迷惑下,有的父母就贸然断定了孩子的“素质”,说出“我的孩子在这方面不会有出息”的话来。 对此,铃木很是担忧,在他看来,心灵、感觉和性格都是能力。这些能力是可以用一种教育方法去培养的。为了让人们明白这个道理,铃木几乎花了毕生的精力去探讨它,并且用音乐教育的实践向社会表明:“任何一个孩子都有通过音乐达到高水平演奏能力的可能。[悠悠书盟www.uu158.com]”因此,他希望人们不要脱离本质东西,而只忙于探索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所谓“特定素质”。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在《早期教育和能力培养》一书中有这样一节内容: 从遗传的角度来说,遗传学家肯定会说:“莫扎特是接受了优良遗传因子的人。”但是,正因为遗传因子的优良,我才断言说:“莫扎特可以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而保证他成为好苗子的人们将会怎么说呢? 下保证的人是在得知莫扎特在音乐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之后才下保证的,并不是在出生时就知道了遗传因子的优劣而下保证的。当看到结果后才判断“这是个好苗子”,如果这样做遗传保证的话,恐怕谁都会做吧。 如果你担保莫扎特是个好苗子的话,那么我相信,是可以把莫扎特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的。好苗子应是适合环境的灵敏度和速度都出色的人。正因如此,才能把莫扎特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我是这样认为的。 无论怎么想要把他变成音盲,如果苗子不好,便不能迅速而敏感地适应环境。因此,要想按照预想的那样,将其变成世界一流的音盲,也要花相当大的气力。但是,由于莫扎特是个好苗子,我坚信要使他变成世界第一流的音盲,通过教育是能够办到的。 也就是说,当莫扎特还是个婴儿时,每天当他哭泣时,就让他听跑调很厉害的唱片,如此教育的话,那么到五六岁时,就会将他培养成一个唱歌跑调很厉害的孩子了。由于遗传赐予不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先天条件,所以会产生出惊人的音盲状态。 人们早就谈论素质的高低,但却不是通过对出生不久的幼儿进行测试而得出有没有素质的结论,而是等孩子长到四五岁甚至更大一些时,待看到他们身上具备的能力后,才能定其素质的高低。 因而,当开始被称作神童的孩子长大后变成一个“平常人”时,人们就会说“他的素质本来就一般”。相反,当小时候不大起眼的孩子,日后发挥出很出色的能力时,人们则又会说“天才有各种类型,那个孩子是属于大器晚成型的天才”。 这也就是说,就人的才能而言,人们往往只看成长的结果,将其与遗传联系起来,并据此判定先天的优劣。 铃木认为,先天也好,遗传也好,说到底,这应该只指身体的生理条件而言。这方面的高低优劣,确实是人一出生就存在的,而文化方面能力的高低却是无法了解的。 因为婴儿时文化方面的能力,父母既无法用语言去教,孩子也不能有意识地去学,同时,从孩子出生开始到两三岁这段极短时间里,能力培养的核心是要为其创造适应环境的条件,以便早期感知所处环境的一切。 这就是铃木所说的能力培养法则,它对所有的孩子都适用。总之,莫扎特也好,贝多芬也好,巴赫也好,不论是谁都可以变成音盲。只要明白这一点,就可以断言,音乐素质不是天生的,也没有天生的天才。另外从反面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把几个无可救药的音盲家长所生的婴儿培养成了具有卓越音乐才能的人才。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能力是生命机能的别称 什么是才能教育法?要弄清楚这一概念,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能力。在《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中,铃木先生表达了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能力是生命机能的别称。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适应环境条件会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训练会产生能力。谁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则就不能在社会上生存。从这点来看,能力得不到培养的原因有两条:存在着抑制旺盛生命力的环境条件;没有促进旺盛生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的环境。 人的生命力即人的生命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单纯的本能的冲动,它只有通过锻炼,本来面貌才能得以体现,能力才会产生。 许多人都认为,婴儿比其他刚出生的小动物显得软弱。婴儿一个人不能站立,也不能自己去吃奶。育儿时,需要更多的照料,因而有人得出了人的生命力软弱的结论,铃木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处于软弱状态的婴儿,反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当妈妈一时忘记喂奶,婴儿就急得哭叫着要奶吃。仅就这一点可知,婴儿是想以旺盛的生命力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婴儿越是幼小,其生命力就越强。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直接的生命力相应地就发挥不出来了,而只能靠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求得生存。与此同时,应该被开发出来的能力也不断受到社会环境的种种限制。因此,铃木认为,幼年时期的旺盛生命力决不能抑制,要通过锻炼不断提高能力,这一点显得越来越重要。但不能简单地说因身体虚弱而严格锻炼,若是这样,生命力就会受到抑制,只能产生“健壮”的机体。 在铃木所教育的学生中,有一个双目失明的男孩子,父母希望通过音乐给这孩子带来一点光明。 当时,铃木想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但不知怎么指导才好,所以没有立即表示同意。到了晚上,铃木突然觉得有了头绪:“对呀!不妨先使自己处于盲人一样的状态。”想到这里,他不由得从久坐的椅子上站起来,关上了电灯。 顿时,屋里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在这黑暗中,孩子应以什么作为行动目标呢?怎样才能给他提供行动的线索呢?铃木边想边摸索着从箱子里取出小提琴和弓,轻轻地试拉起来。 在拉琴过程中,他并不感到有什么不自由,在黑暗中,弓和弦及间隔位置都清楚“可见”。 于是铃木确信,不用眼睛,只要把小提琴和身体融为一体,黑暗中的弓柄就会“看得见”,这就是孩子学会拉小提琴的重要条件。 训练拉小提琴的计划开始了。孩子用手拿起弓柄,用弓顶住手指,使弓上下左右移动……仅“掌握”弓的训练就进行了好几十次。他在这十分艰苦的磨炼中,增强了对弓的感觉,终于“看见”了弓和弓柄。 在此基础上,孩子开始学拉小提琴,一年之后,经过令人十分感动的努力,这个孩子与普通孩子一样,能拉各种各样的曲子了。 因此,铃木得出这样的结论:正确观察或判断事物的能力,不是眼力,而是作为开发整个身体能力的内心感觉。眼力只不过是培养人的内心感觉的一部分而已。 只要有生命,谁都有开发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即使身体及其他感觉器官有缺陷。但在孩子生命中还蕴藏着不断弥补其缺陷的各种能力的可能性,其可能性引发不出来,应该归咎于教育工作者的无能。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才能的作用 铃木的才能教育运动始于1945年,开始是想在音乐方面证明“能力不是天生的”这一观点。铃木认为要教育孩子在音乐方面达到某种高深而优秀的程度,就要使孩子的大脑充分活跃起来,由此而获得的优秀能力,必定在其他方面也会反映出来。 每年各种才能教育训练的毕业生共有1300名左右。其中,在小学生里演奏高等科所学曲目,即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和意大利协奏曲钢琴 的学生约500名。 经过对这些在音乐上取得成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的成绩同样相当不错,他们几乎都是班里的班长或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就是说,掌握了音乐技能的小学生们,在学业上也会发挥出出色的能力。 另外,一项对幼儿园的才能教育训练班毕业幼儿6岁 进行的智力测验来看,结果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平均的IQ智商数 都是在160左右,而适龄智商应该是100。因此,铃木认为,能力和智商二者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他说:“能力就是本身所具备的才能,不论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只要是实际的能力,不管做什么它都会作为生命的机能在起作用。” 当对孩子问:“知道吗?”便回答“知道。”当问:“会吗?”的时候,则便回答:“不会。”像这种情况都不是能力,知道什么叫亲切,但是不能做到亲切待人时,也不能说是具备了这种能力。 即使有很多知识,但是没有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这只是徒有虚名,而没有能力。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要单看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是不能判断“是否有能力”的。在这一点上,具有演奏小提琴和钢琴方面实际能力的孩子,学校的成绩确实可以说反映了“真正的能力”。 因此,铃木指出,那种既从事音乐工作,却又说“并不特别想当音乐家”,只要拉得差不多就可以的想法是错误的。既然要从事音乐工作,如果不通过有效的方法愉快地培养出色的能力,那么音乐教育对智能也起不了多大影响。不论是谁,只要肯努力,已培养的能力都能够在其他领域发挥出来。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我的孩子能成才吗? 在父母们中间,提倡培养孩子能力的人在逐渐增加。这确实是令人高兴的事。但是在培养能力方面也夹杂着一些十分错误的观点,其中有的观点竟令人大吃一惊。 有一天,一名学生的母亲访问铃木。那个学生热衷于练习,他的音乐技术和感觉都掌握得很好。 “老师,我家的孩子能成才吗?”铃木听他母亲这么一问,便笑着回答:“不,成不了才!” 他母亲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回答,竟呆然若失,但经过铃木先生详细解释才明白过来了。 “能成才吗?”这话里边包含着如果成不了才就算白费劲了的意思。这种观点在现在的许多父母头脑里已形成了一种思潮。如果抱着成才就让他试试看的打算是不可能正确培养孩子能力的。 比这更令人担心的是,父母与孩子不能心连心地相处在一起。父母期望孩子成名成家和出人头地的心理,从坏处讲隐藏着“我家的孩子能顶用吗?”“有指望吗?”的意思。这种自私贪婪的心理是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 铃木对有这种心理的母亲说: “你的孩子不是要变成了不起的人物,而是应该成为高尚的人、心灵美的人。作为父母应在这方面多关心孩子就行了,若这样精心培养,就会使孩子前途无量。不然,就会使孩子误入歧途。”所以说,一心一意培养孩子的能力,正是父母和老师实施才能教育的基本态度。期望急功近利的教育绝不是才能教育。我们丝毫不应该有通过培养使孩子成名成家的那种思想。 因此,当提到才能教育时,并不是打算把孩子送进英才教育机构。英才教育机构只不过是使跟不上学习的孩子纷纷掉队,只选出易教的孩子加以训练。英才教育的想法是“只培养特定的孩子”,而不是“让所有孩子都得到培养”。作为家长应尽量避免把孩子送到英才教育机构中去培养。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重要条件 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在生命的作用下,将会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任何孩子的培养都离不开父母,零岁婴儿的教育自然是从父母创造出的环境中开始的。 培养孩子的能力是地球上所有父母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父母所创造的环境——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最重要条件。除此之外,没有比家庭再好的条件了。 孩子的身体在生命的作用下迅速发育。同样,孩子的所有能力也是在生命的作用下,在家庭成员的相互接触中不断提高的。 婴儿在与家庭成员的日常接触中不断理解人的心情、增强感觉和掌握习性。他分不清善恶美丑,他只有通过家庭日常活动,才能使自己的分辨能力不断提高。 为了尽量把孩子培养成为心地善良、感觉敏锐和能力强的人,家庭日常生活应该是欢乐的、充满爱心的,这是首要的条件。创造夫妻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良好家庭环境乃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出发点。 铃木认为,孩子的能力是“天生的”或“固有素质”的说法都是毫无道理的。对此,大脑心理学这一新的学说也做了说明,认为刚出生的婴儿脑子里好像一张白纸一样,空空的,但在以后每天生活的刺激下,脑细胞逐渐联结起来,便形成了能力。 所有孩子的能力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适应环境条件培养出来的。无论是出生于西方国家的,还是出生于东方国家的孩子;无论是出生于非洲国家的,还是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孩子,他们的能力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培养的。进而,在这些国家的各个地区又有不同类型的父母和家庭环境,他们培育着与这些环境相适应的千差万别的孩子。 一切事物的发展有其因必有其果,孩子的培养也是如此。在良好的环境里会把孩子培养成为善良的、感觉敏锐的人;而在恶劣环境里会把孩子培养成为非善良的、感觉迟钝的人。 这样一来,有人会说:“我们很难创造出那样的良好环境。”其实不然,只有愉快的、温暖的家庭才是培养孩子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最佳环境条件。否则就谈不上什么优越环境了。只是外表上装饰得漂漂亮亮的家庭不能算作是一个能培养好孩子的家庭。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从孤儿到世界一流的音乐家 耕儿是铃木镇一先生的学生,他从一个孤儿成为世界一流的音乐家的故事,是铃木“才能教育法”最成功的实证之一。 1962年,在德国柏林留学的耕儿给铃木先生写了一封令人惊喜的信: 敬爱的老师: 我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地方。您从前住在柏林的什么地方?这地方好像什么时候梦见过似的……来后觉得有一种亲切感。柏林大街上的建筑物新颖别致。来后虽感到有点孤寂,但也感到这里与别的地方不一样,这里的人们高尚而有礼貌。 我昨天参加了考试,获得了柏林交响管弦乐团小提琴首席演奏家称号。乐团的指挥者是弗里克塞,在德国他是与卡拉杨、库贝利克并驾齐驱的人。 现在我担心的是,我能否胜任这项工作呢? 祝您健康 衷心爱您的耕儿 1962年9月 耕儿的来信使铃木先生又惊讶又高兴。自日本开始有西洋音乐以后,铃木做梦也没想到日本人能在欧洲获得如此殊荣。人们深知柏林交响管弦乐团的实力。要想获得此殊荣须具备如下条件:具有很高的音乐灵感;具备很高的演奏水平;具有很高尚的人格。三项条件缺一不可。人们公认刚过30岁的耕儿已具备了上述条件。正因为如此,他才战胜了欧洲众多的候选者而被中选。 耕儿专心走的这条艺术之路,正是一条为所有优秀艺术家们所崇敬的道路。 耕儿的父亲原来住在滨松,铃木在名古屋时曾指导他学拉小提琴。昭和初期,因铃木迁居到了东京,他们全家也搬到了东京,其目的是他们想让耕儿跟他学琴。 耕儿3岁时,在铃木的学生们于东京日本青年馆举办的演奏会上,用小提琴进行了演奏。在这当中,3岁的耕儿拿着小提琴,在他父亲吉他的伴奏下,演奏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 演出后的第二天,某大报纸在社会版面上刊登了耕儿演出时的大幅照片,以《天才儿童出现了》为题,进行大肆报道。 在耕儿尚不懂事时,拉小提琴可以说是他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当时他还谈不上对琴喜欢不喜欢。这如同日本孩子学日语那样,它与所谓喜欢不喜欢毫无关系。他是每天听着音乐唱片长大的。 战争期间,耕儿的父母相继去世了,铃木先生一家收养了他。 来到铃木家之前,耕儿在洪松生活了3年,此间他每天在叔叔的酒馆里帮忙干活,这3年的环境,大大改变了耕儿的成长方式,他常常会有些令人不满意的行为,家里有人开始抱怨他。面对这一情况,铃木与家人商量,认为不应抱怨他,而应该更加有礼貌,行为更加高尚,努力创造一种环境来影响他。相反,如果大家一味地抱怨和责备他,那么就会使他的人生误入歧途。 就这样,过了一两年。此间,耕儿已和铃木家人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了,过去3年养成的不良习惯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完全成长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孩子了。 铃木先生从自己留学欧洲的切身体会中认识到,对年轻人来说,通过接触优秀人物会潜移默化地净化自己的灵魂,进而升华自己的感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格的形成上,这是最根本的条件。 出于这种想法,他为耕儿选择了老师,即他所敬重的关屋光彦先生夫妇。征得关屋先生同意后,铃木让耕儿去他家学习,并请他的夫人续子教他英语。当后来确定他留学法国后,又请关屋先生教他法语。就这样,耕儿得以长期接触到关屋夫妇美好高尚的人格。这对耕儿一生来说,也是最大的幸福。 人的能力是什么?人的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一种东西,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耕儿与健次小林 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互称对方为“阿健”、“阿耕”。有一天铃木收到日本广播公司松本广播电台的邀请,希望去参加广播演出。 这是一次好机会,铃木便考虑作为一种演奏能力测验,让他俩去演奏都未曾拉过的曲子——维瓦特的《E短调协奏曲》。铃木了解他们的能力,问题在于他们在那短短的时间内能不能记住曲子并掌握演奏的技巧。 在经过短时间的练习后,他俩信心十足地坐上接他们的汽车,驶向了广播电台,并没有带走乐谱。在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方法上,铃木倾注了最大的精力。乐谱只不过是为便于记忆而准备的参考材料,对自幼就在这种培养方法下长大的他俩来说,他们想都没想过把乐谱带到播音室去。 不言而喻,耕儿和健次都不是经考试录取后培养的。铃木认为,这种惊人的能力并非只存在于特殊人的身上。实际上也并非如此。什么样的培养方法将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耕儿和健次只不过是这方面的一个例证。 为了使耕儿的才能进一步发挥,在他19岁时,铃木先生决定送耕儿去国外留学,并拜著名的音乐家艾爱斯克先生为师。 半年之后,巴黎音乐学院举行了毕业考试。耕儿仅半年就毕业了。对任何人来说,获得巴黎音乐学院毕业证书都是值得庆贺的。 而后,耕儿在第一次拜望艾爱斯克先生半年之后,正式拜先生为师了。在这位大师去世前的两年间,耕儿一直得到他的指教。耕儿从这位艺术大师身上获得的宝贵教益之多是人们难以想像到的。 两年以后,耕儿虽失去了艾爱斯克先生,但他已成为可以自己选择导师的青年了。他自己选择的导师是阿尔沃尔?格留米奥先生。这位导师是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校的教授,而且在举办演奏会和录制唱片方面,是当今欧洲公认水平最高的小提琴演奏家。耕儿深为格留米奥的高超演奏水平所倾倒,认定自己的导师非他莫属。 格留米奥说自己有两个最优秀的弟子。这两个弟子都是日本人,而且都是小时候跟铃木学习过的。两个人中的一个就是丰田耕儿;另一个是在1963年慕尼黑国际音乐竞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志田登美子。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重视旺盛的生命力 在铃木看来,才能教育既是对生命进行的教育,也是对旺盛的生命实施的教育法。在铃木众多的学生中,有一个患小儿麻痹的6岁女孩。她右半身活动不便,右眼斜视。拉第一首曲子时,每当拉到结尾,她右手都控制不住,弓子脱手飞出去。 指导这个孩子的老师为此感到头痛,便对铃木讲了这个情况。当时铃木只回答了他一句话:“老师和家长要坚持下去,直到孩子改过来为止。” 于是老师重新振作起来,坚持不懈地继续每天训练她拉这首曲子,母亲也不辞辛苦地为孩子捡弓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师和母亲的巨大爱心和孩子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个孩子右手的活动慢慢发生了变化,再拉这首曲子时,弓子不再飞出去了。 过了近半年之后,她就会拉《闪闪星星变奏曲》了。通过半年的每日训练,孩子的手有了力量,形成了能力。依靠孩子、孩子母亲和老师齐心协力的努力,原先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在坚持不断的练习中变成了可能。是肉眼看不见的一点一滴累积的努力帮助培养了新的能力,最后终于形成为一种强大的能力。 当铃木对他们付出的艰辛表示慰问时,孩子的母亲说:“孩子希望能拉小提琴,哪怕只拉这一首曲子。由于老掉弓子,有时我把弓子紧紧绑在孩子手上……托您的福,这样坚持练下来,现在已能拉一首曲子了,孩子也很高兴……” 令人兴奋的是,事情还不止于已能拉一首曲子。随着不断的练习,女孩右眼的斜视开始逐渐矫正过来了,而且原来活动不便的整个右半身,也逐渐能正常活动了。 就这样,这个女孩的小儿麻痹彻底治好了,终于恢复了健康。为能拉一首曲子所付出的努力,拯救了一位少女。 支配着人的一切的生命力一旦适应了环境条件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少女,通过拉小提琴促使了她的残疾身体的活动,通过对乐谱的记忆促使了她的大脑的活动——正是由于她有了这种必要的身心活动,才诱发出她的生命力,并使其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为使生命成活下去,就有了人的“物”肉体 。因此,尽管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运动身体,但对身体本身的呼唤是无济于事。只有对“生命”的呼唤才能使身体机能发生一些变化。 与生命力发生共鸣的能力就是作为人生存的实际能力。只有培养出这种实际能力,才会使孩子在诸领域里都能发挥出卓越的力量。 生命是在不断追求融洽和共性的。为此,就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优秀的教师。否则,用不了多长时间,生命就会去追求与恶劣的环境、恶劣的教师的融洽和共性了。 因此,铃木认为:“要十分重视旺盛生命力及其活动,从小就要开始不断努力把这种生命力转化为能力。这样一来,人的生活道路才不会中断。”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石器时代培养不出贝多芬 有人问:“能力能培养到什么程度呢?”铃木认为能达到当时那个时代文化能力的制高点。他说: 爱因斯坦、歌德、贝多芬这样的人物,若出生于石器时代的话,大概只能被培养成为具有石器时代文化能力的人。 与此相反,若石器时代的幼儿由现在的我收养教育的话,大概不需要多长时间,那幼儿将会被培养成为能演奏贝多芬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的青年。若把今天出生的孩子拿到5000年以后的社会里进行培养的话,那么就会变成5000年以后社会的人了。 从广义上讲,时代的文化环境是所有人共有的。若从欧美或东方或从国家、地区、市县村和家庭方面来看,围绕个人的文化环境是各种各样的。不论任何人,只要努力都能获得良好的文化环境。说的极端点,现在的日本人即使居住在山区里也可得到那样的文化环境。 人与大自然间的协调,不单纯是与自然间的交流。正如有石器时代的自然、古代的自然、农业的自然、工业的自然那样,对人类而言的自然环境也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 我们都已知道,关于狼孩的故事,我们不得不惊吧人的孩子就是具有如此大的可塑性。因此,出生在西方各国的孩子、出生在东方各国的孩子以及出生在非洲各地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分别适应各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文化。铃木还坚信,即使在这些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里,由于每个孩子父母的情况千差万别,所处环境好坏不同,其成长结果也将千差万别。 任何事情,没有因就没有果。人的形象的好坏、心灵的美丑、感觉的不同等,全都是生命力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 铃木反复强调一点,就是不能根据孩子长大后的情况来谈论“这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必须丢弃这种思想。要懂得一点,孩子被自然所赋予的是个未知数,他们身上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不论先天的优劣,都要精心培养他们。只有如此,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幸福,给人类带来明天的希望。 当然,并不是说一切文化性的自然环境都好,其中有稀奇古怪的东西,也有公害、自然破坏之类的东西。重要的是社会上的那些英才们已从过去那种昏迷状态中清醒过来,为文化性的自然环境贡献了力量,增加了新的光彩。 因此铃木先生劝告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们接受现代最高文化水平的机会。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环境影响能力 从古时候起,日本就有使黄莺发出优美叫声的训练方法。这对铃木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从野生的莺巢中捕捉幼莺回家,当幼莺会吃食后,让它练习啼叫。日本人的做法是将能发出美声的黄莺借来,放到被捉回的幼莺的旁边,用一个月的时间让幼莺听黄莺每天啼叫。并让幼莺模仿那个黄莺的叫法,尤其要注意不要让它听野马的叫声,否则就前功尽弃了。 这是最初的训练,也是最重要的训练,是以后的训练中不可缺少的。 在一个月之内,黄莺在幼莺的旁边每天叫,幼莺则默默地听着黄莺发出的优美的音色。幼莺在这样的顺应过程中,其生理上、机能上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幼儿顺应环境的能力强得惊人,顺应环境而产生的生理反应、生命机能反应乃是一切生物所具有的本能。因此,趁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大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其教育内容将会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脑海中,终生难忘。 通过黄莺的例子,我们看到了生物形成能力的规律,说明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依赖生命力发挥作用,使自己适应所处环境来逐渐形成并掌握的。 人的孩子在狼群里被狼养育着,并在那儿长大,因而形成了狼的生态习性。这都应证了适应环境而生存的自然法则。 这一事实,给我们以许多启示和教益,即地球上的所有孩子们,是如何保持并延续各自生命的,每个人是如何发展成长的。它深切地告诫我们:应该丢弃以往我们一直认为不管人的思想、灵感、智慧还是行为都是先天决定的这样一种观念。 作为人来讲,形象确实至惨至悲。人们把由狼的生活世界回归人类社会的“狼孩”判定为白痴。这种认识是把她们与人类社会中的孩子相比较而言的。实际上,狼孩身为人类的孩子却适应了狼的生活,这从作为人的孩子的角度看,她们却又确实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很高的天赋。她们作为人要是处在文明社会的良好环境里,无疑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成长。 当然,这不过是个假定。但不管多么顽固不化的“天生论”者,他都不可能把狼孩四肢走路、用嘴叼东西、喜欢吃生肉、夜吠以及虽为女孩但其肩部、胸部却长着长毛的这些事实说成是天生的。 现在,世界上的多数孩子并没有被扔进狼群。但从孩子们的能力并非是天生的,而是由所处环境造成的这种角度看,那么现在世界上的孩子或多或少的同被扔进狼群的孩子一样,生活成长上都受到了损害。而当人们看到他们这种受损害的形象后,却把它说成是天生的,这可谓是天大的错误。 世上没有特定的素质,许多事实都证明,环境的好坏,严重影响着能力的高低。更何况,如果孩子长到五六岁以后,就更没办法去测量先天素质的高低了。 把人的素质归结于先天的高低,这是非常荒谬的。从铃木多年来对众多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经验来看,世上不存在诸如音乐素质等的所谓特定素质。所谓人的先天素质就是既可以把人培养成音盲,也可以把人培养成狼。 所有文化方面的能力,完全不是靠遗传因素从人体内部产生出来的,而是适应外部环境条件后,在人体内部培养起来的。如果说因遗传而造成人的素质优劣的话,那只是获得能力、形成能力水平的高低,即适应环境的水平和速度的快慢而已。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性格就是能力 人们常常议论:这个孩子性格直爽、开朗,那个孩子性格孤僻、阴郁等等。铃木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性格就是能力。 孩子一生下来,根本不存在什么直爽或孤僻的性格。所谓的性格,很明显是在孩子们的生命力顺应环境条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换句话说,性格是孩子的生命力作为生存能力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姿态。 直爽性格和孤僻性格的人,在现实生活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直爽性格的人,易被他人所接受,社交活动范围广泛,有走向各种人生道路的可能性。若性格孤僻,社交活动范围就狭窄,做任何事情都不愿同别人直接配合处理,结果往往是半途而废,走向人生道路的可能性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由此看来,性格也是处理一切事情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的孩子直爽,有的孩子孤僻的现象呢?这些不同的性格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孩子独创出来的。 当孩子的生命力作为现实生活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时,孩子就会总觉得自己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很难去适应。其结果就是孩子原有的那种直爽、乐观、开朗、温柔和刚强的性格得不到体现,反而出现了与原有性格不太一致的不良性格。 所以说性格本身多少都会有些改变,而且会不断地改变。例如,生活环境一旦变化,你的性格也有可能变化。这种性格的变化是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 一般说来,父母都指责孩子养成的坏习惯,并希望他改正。但如果不反复正确地加以引导,其坏习惯就不易改变。另外,当能力还未培养出来时,不管怎样告诫他也难以纠正过来。 对与现实生活环境不相适应的孩子来说,应该采取使孩子心情舒畅,易于接受的办法来进行教育。如母亲对孩子说:“不妨再来试试看,多反复几次就会适应的呀!”这种办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对孩子的优点要予以表扬,只有发扬优点才有利于克服缺点,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有了此基础,其他事情当然也就好办多了。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从容易的事情开始 铃木认为,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从简单的会做的事做起,不断反复训练,总有一天孩子会感到容易,这不仅是技能的训练,而且是自信心的培养。铃木把初级阶段的指导方法要点做了如下的归纳: ——从少量的、会做的内容开始; ——经过训练,内容达到运用自如; ——把运用自如的内容中不正确的部分纠正为正确的; ——注意不断培养能力; ——再增添少量同等程度的内容; ——完成的速度出现差异能力开始萌芽 ; ——要把前面学过的内容和新内容结合起来训练; ——要不停地训练,使前边的内容学得更好,新的内容得到纠正; ——前面的内容要学得更加熟练培养能力 ,新内容达到灵活运用; ——在实现的基础上,再增添新内容。 通过上述指导方法反复训练,就会使孩子总感到一点儿也不难,随之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在训练过程中已经掌握的能力,进入新的阶段时,并不是说不需要了。例如,人的身体能自由操纵自己的手足,而手足则能进行更复杂、更微妙的动作www齐uu158書com网。孩子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它与人的发育过程一样,是逐步提高的。父母和老师对此应该有充分的认识。一般孩子到五六岁时,都能熟练掌握4000左右的词汇及其语言自由表达的能力。这是因为在孩子记住的词汇上不断增加新词汇,并通过每天训练自然而然地掌握其全部内容。 孩子的能力一旦提高,就必须增加新词汇,其速度也要逐渐加快,而且每天要讲述掌握的全部词汇内容。这就是所谓的训练,铃木把它命名为“加算式训练法”。这是提高孩子能力的最重要的方法。 铃木在教育孩子学音乐时,不管是弹钢琴还是拉小提琴,都是让孩子每天在家里一边听已学过的5支曲子的标准录音,一边反复练习。因为都是已演奏过的曲子,所以孩子们都能看着优秀的曲本愉快地弹钢琴或拉小提琴,都能自然而然地掌握出色的演奏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练习新曲子。 与以上指导方法相呼应的,铃木提出了能力训练方法: ——给他们几次同样难度的内容,用处理的速度和完成的好坏程度来判断孩子能力发展状况; ——若能力掌握熟练的话,再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 ——能出色地完成已学过的内容后,要为培养其他才能、提高应用能力及下一步处理能力做好准备; ——教育者若以推进教学计划为目的,那必然会失败。换句话说,只有在注意培养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推进教学进度; ——若有更好的训练方法来培养应用能力的话,那么必然会产生能力的飞跃,指导者的作用就在于是否注意到这种飞跃,是否推进了与这种飞跃相适应的教材改革。 这些培养能力的要点不光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否则人的更大能力就得不到发挥。这是铃木毕生所获得的能力开发的核心所在。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才能教育,首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对他取得的成绩经常予以表扬,同时不断增加新内容,以促进孩子的上进心。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孩子失去兴趣的原因 有许多人说:“现在努力干事的孩子很少。”这话难以置信。铃木认为:“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大人首先不要发牢骚,应该分析一下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原因。” 从孩子“失去兴趣”这一角度认真分析就可明白其原因。这并不是孩子们不努力,而是对假装积极的那套表面做法失去了兴趣,你能说他们怪癖吗?相反,孩子们比起那些表面积极的人们要强得多。 当今时代,任何一件事情,大人都是从表面上进行评价。孩子们失去兴趣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对表面评价的无意识的反抗。 另一个要考虑的是,孩子们干事“想干得轻松愉快”,而那种表面的紧张状态并不表明轻松愉快,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一种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感觉。 孩子们对只从表面进行评价的培养方法是抵触的。父母应注意改正仅从表面评价的方式,否则容易助长孩子们的反抗心理。孩子们这种反抗心理的具体表现是:不活泼、不积极主动、干事吊儿郎当等等。换句话说,大人总是从表面进行评价,这是导致孩子失去兴趣的根本原因。 通过分数、偏差值等表面数字评价孩子好坏的倾向越严重,孩子的败兴心理就越强,到最后将变成一个做什么事情都无干劲的孩子。 因为如此,才使我们痛感到加强培养孩子心灵的才能教育该是何等的重要!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玩”学习 小孩都喜欢玩游戏,选择孩子喜欢的游戏,通过反复让孩子练习来增长其能力,是才能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游戏似乎与“教育”这个词没有多大联系。一说教育往往认为是让孩子做些不太喜欢的事。真正的教育的核心内容不是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而是以“喜欢的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能力。这种教育方法绝不是“光玩不培养能力”。 幼儿教育就是让孩子始于游戏的欢乐中,以此引向正确的方向。铃木在《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个孩子,3岁时父母就让他每天坚持练3个小时的小提琴。有的人认为:这么大运动量的训练,有点太过分吧。而实际上完全不是什么过分,因为对他来说只是游戏,通过这种游戏获得欢乐。每天玩3个小时小提琴,怎么算过分呢? 孩子的母亲让他练小提琴代替了玩木偶人,还让他像听情调音乐那样,多听几次刚学过的曲子的录音。他整天把小提琴作为玩具独立演练。 如果父母总摆出一副严肃的“教育”架势,孩子心里紧张就不可避免。如果能激发孩子对接受教育的兴趣,孩子的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铃木才能教育学校开始并不让收留的幼儿拉小提琴,而是先对其母亲进行指导,以便她做到也能拉小提琴。然后,在家里让孩子先听将要练习的小提琴曲子的录音。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即使母亲想让孩子练习,孩子也不完全都有愿拉小提琴的心情。 为了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自己也想练的心情,就要让孩子在家里听录音,在教室里旁听其他孩子演奏的曲子。并且,孩子的母亲无论在家里、还是在教室里都要拉适合自己孩子练习的小提琴。总有一天,孩子会从母亲手里拿过小提琴,并主动说:“我也想玩一玩。” 在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方面,铃木也强调“玩”的意义。 幼儿期是记忆力成长最快的时期,要训练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务必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因此铃木想到日本的俳句。俳句是诗词中最精炼而简朴的形式,既优美又朴素的语言,对孩子一生的记忆大有裨益。 于是,铃木从许多短俳句中,挑选出易被孩子理解的俳句作为教材。当时,铃木执教的“幼儿园”定员为60名,其中3岁、4岁和5岁的儿童各20名。4月份新入园的3岁儿童同高年级的儿童一起,每天新学一个短句,反复背诵,以加强记忆。 这种训练法会大大增强记忆力。通过每天的训练,孩子学习俳句的速度逐步加快,记忆的持续时间也逐渐延长,记忆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 为了加强娱乐性和趣味性,铃木把选出的100个短句分别写在纸牌上,用这种纸牌形式让孩子们高兴地玩游戏。那些未记熟这些短句的孩子,玩这种游戏是很难取胜的。伴随掌握的句子增多,孩子们说话的技巧和语调也逐步掌握,甚至进一步向独立创作的方向发展。 彩票学习法也是铃木独创的新颖的学习方法。 无论是弹钢琴还是拉小提琴,只要坚持每天练习,其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但是,铃木发现有的孩子不能坚持每天练习,总是无精打采地消磨时间。老师察觉后,常常让这样的孩子在每节课长时间地反复练习同一首曲子,并说:“还不行,再加把劲儿,一直到熟练为止!”而学生由于对每节课总是练习同一首曲子感到厌烦,渐渐滋生了抵触情绪。 这种情况不只限于弹钢琴和拉小提琴,做任何事都是如此。铃木先生为了避免这种不良的学习风气,便采用了“彩票学习法”。 授课一开始,首先用抽签的方式从想要学的几首曲子中选出一首,然后讲授和练习中签的曲子。 孩子通过抽签游戏对学习产生了更多的兴趣。无论是演奏已学过的曲子,还是新学的曲子,孩子们信心都很足,相信自己会演奏好,中签的曲子更别说。 其实,在家里也可以让孩子用彩票学习法练习学过的曲子和课外作业留的曲子。尤其对初学的学生来说,运用彩票学习法,可以促进其在家里主动练习的热情。四五岁的孩子有的竟能用钢琴熟练地弹奏巴赫的《小步舞曲》和《快步舞曲》,有的也能熟练地用小提琴演奏比巴鲁特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与任何孩子到5岁都能培养出成熟地练说日语的能力的情况完全相同。对成长期的幼儿只要注意教育,其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因此,父母和老师的作用关键在于,能否鼓励孩子不贪玩,乐于主动地进行练习。而对厌烦练习的孩子,父母只是喋喋不休地反复催促他练习的做法是无济于事的。 彩票学习法也适用于其他各个方面。无论孩子做什么,只要有兴趣,就要让他试一试。抽签时,孩子们期待着“什么能中呢?哪个中了都可以!”因为里边都是孩子喜欢的曲子和擅长拉的曲子。再说“这次没中签的曲子,也许下次能中呢!” 对幼儿来说,没有“练习”的自觉性。只要是喜欢的游戏才愿意做,这是孩子的禀赋。如果孩子不愿意做,家长也不要责备,而要进一步寻找孩子喜欢练习的方法。
第七部分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给予具有希望的表扬 一旦鼓起劲来就有了积极性,但干劲并不是从外界可以注入的,而是从人的内心迸发出来的。 积极性是最重要的。而积极性与干劲是紧密相连的,那么如何才能调动积极性呢? 最有效的方法是:要给予具有希望的表扬。铃木在教学过程中对拉得十分糟糕的孩子也说:“拉得不错呀!要是克服了缺点……” 也就是说,最好是采取幽默的方法,首先要表扬。对孩子们来说,如果对表现不好的地方只是进行失望的指责,而对表现好的地方连声“挺不错的嘛!”都不肯说,会使他们感到难堪的,从而孩子的干劲也就没有了。除了表扬以外,还要明确指出不足的地方。这样既能使孩子改正缺点,又会促使他做得更好。 当孩子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