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 佳作欣赏 | 写作园地 | 古文译注 | 花季青春 | 演讲口才 | 知识百科 | 刘言非语 | 班级教学 | 备课资源 | 公开课 | | ||
|
||
|
|||||
老子《道德经》古白话文对照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15677 更新时间:2009-02-22 | |||||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的国家要处于江河的下游,那是受到天下河流的润泽,是天下河流所汇集的地方。雌柔常常凭借安静胜过强壮,凭借安静处在下方。所以大国甘居于小国之下就能够从小国有所取得,小国甘居大国之下就能够从大国有所取得。或者是凭借在其下而取得,或者是运用再其下以取得。大国不过是想兼并别人,小国不过是想归附于人。使双方的要求都得到满足,大国最好甘于谦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大道是万物的妙之所在。是善人的宝物,也是不善人所凭借的。美好的言词可以换来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施加给别人。人的不善有什么可舍弃的呢?所以设置天子,三公,虽然用驷马承载巨大的玉璧以进贡还不如徜徉在大道之中。古时候为什么以大道为贵呢?不是说有求可以得到,有罪可以免除么?所以被天下人看重。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行为脱离于为,从事脱离于事,品味脱离于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作难的事情从简单的开始,做大的事情从细小开始,天下艰难的事情都是从简单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做起,因此圣人从来不做大,所以能够成就大事。轻易许诺必然相信的人少,很多简单的事情也必然有很多艰难。所以圣人总是以艰难对待事物,所以到最后没什么能难倒它了。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安静容易持有,没有发生容易谋划。脆弱容易化解,微细容易消散。在没有的时候做,在不乱的时候治理。需要合抱的树木是从萌芽生发的;九层高台是从第一捧土累积的;千里的行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大众做事总是快要成功却失败了。自始至终都谨小慎微就没有什么事会失败。所以圣人以人所不欲为欲求,不以难得为贵,以人之不学为学,审视众人的过失。用这些来辅助万物顺应自然,而不去主观的做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时候善于为道的人,不会去让人民明了,而是要让他们愚钝。人民难以治理就因为他们所谓的智慧多。所以说用智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患,不用智慧治理国家使国家的福德。知道这两个也都是某一时段的形式,能够恒常了解形式,这才是深邃的德行。这玄德深邃悠远,是与物性相反的。知道这些才能于自然相和谐。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归流之地是因为它善于处在百川地势之下,所以百川归往。所以想要在民之上,一定要在言辞上为其下;要想做人民的表率,一定要将自身利益放在大家之后。所以圣人虽然处在人民之上,人民却不觉得重压,作为人民的表率而人民不会感到有妨碍。这样天下的人都喜欢推举而不厌弃它。凭借它的不与民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与它争夺。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的人都说我的道博大,好像不切实际。也只有大才让人有不切实际的感觉。若谁都能看到切合实际,它也就是细小的了。我有三样宝贝,总是秉承保有着。一是慈柔,二是俭朴,三是不讲自己的位置放在天下人之前。慈柔才能有勇力,俭朴才能广行,不置身天下之先才能操控天下。如今舍弃慈柔还要有勇力,舍弃俭朴还要广施,舍弃后于天下而与天下争先,绝境啊。慈柔用来作战就会胜利,用来坚守就会稳固。天要救它就会用慈柔来保卫它。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懂得为士的人不凭借武力,懂得打仗的人不会恼怒,懂得如何取胜的人不与人争,懂得用人的人甘居人下。这就是不争之德,这就是用人得力,这就是与天古之极相和谐。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带兵打仗的人曾说,我们不敢自认为是主人而自认为是客属,不敢轻易前进一点而先做出更大的退让。这就是以无行为行,不显示通常的痕迹,所以才能无敌。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优势。所以交战谨慎小心的一方胜利。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说的很容易了解,很容易实行,但是天下人不能了解, 不能实行。言论是有根据的,行事是有秉承的。只有无知的人不了解我罢了。了解我道理的人少,那么我是珍贵的。所以圣人内涵丰富而外在鄙陋。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智而不自以为智这是很好的,不智还自以为智这就糟了。只有以这样的问题为病时刻防范才能不陷入问题中,圣人即如此。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人民不畏惧威慑了,那么大的威慑也就要来了。不以自身所处的环境为狭小,不厌倦自己现在的生活。只有具有这种不厌的品格才不被上天厌弃。所以圣人自我知道而不显露,自我保养而不表现尊贵。故意的舍弃那些采用这些罢了。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敢于为者很快消亡, 敢于不为者恒长久远。这两者哪个有利哪个有害呢?天所憎恶的谁知道它的原因?所以圣人的保存更艰难。天道阿,不与万物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和,不用招揽就在身边,不思考而善于谋划。象一张无边广阔的网,看来有漏洞却从不偏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人民不怕死,为什么还要用死来威胁他们呢 ?如果他们怕死,就把突出的杀掉,谁还敢作?这世界一直有执掌杀戮的来实行杀戮,代替它来杀戮是代替大的匠人行事罢了,这样的人很少有不延及自身的。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民饥饿,是因为上面食税太多,所以饥饿;人民难以治理,是因为上面总要有所作为,所以难以治理;人民不怕死,是因为上面生活太安适了,所以不怕死也要做。生而无所为要比以生为贵好得多阿。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生来是柔弱的,死后是僵硬的。草木也是一样。所以坚强之类是死亡的征兆,柔弱之类是生息的征兆。所以说兵强就要被毁灭,木强就被折断。强大在柔弱之下。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道阿,不就象张弓射箭么?个子高的要放低一些,个子矮的要举高一点,力量大的要稍微舒缓一点,力量小的就要有所凭借。天道阿,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谁能够自以为有余而把多余奉献给天下呢?只有知道的人阿。所以圣人作了但不依仗,造就了而不居持。它不愿意显示贤明罢了。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用来战胜强硬没有比它更好的。因为强硬无法改变他。弱胜强,柔胜刚,天下都知道,没有人能实行。所以圣人说,能够为国承担祸患的才是社稷的主宰啊。正确的言辞象反话一样。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均和大怨,必然有余怨不能销解。这怎么算是善呢?所以圣人持有把柄而不向人发难,有德的人才能掌管这种借据啊,无德的人总是拿着称盘斤斤计较。天道没有什么亲疏,只是看上去更偏爱善于利用的人罢了。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国小,使民少,达到有各种工具而不使用的程度,使人民达到畏惧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的程度,虽然有舟车,没有人要去乘坐,有兵器盔甲,没有可使用的机会。甚至回复到节绳记事的程度。以所食为美味,以所穿着为美丽,以所居住的为安适,以自己的风俗为乐。与邻国相望,鸡犬相闻,却到老死也不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恒长久远的言辞并不华美,华美的并不能恒长久远。善于行事的不需要辩论,整日辩论的不善于行事。智者不需要依靠博闻,需要依靠博闻的不算智者。圣人不积习,越是为了别人,自己越能保有,越是给别人,自己越多。天道啊,施利于众生而没有要戕害谁,圣人的原则啊,做了却不与众人争利。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孝经》原文及译文 《学记》原文及译文 《朱子治家格言》全文及翻译 《朱子家训》全文及译文 《尚书》全文及译文 《大学》全文及注释 《中庸》原文及译文 成语典故:管鲍之交 成语典故:风声鹤唳 《古文观止》全译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