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 佳作欣赏 | 写作园地 | 古文译注 | 花季青春 | 演讲口才 | 知识百科 | 刘言非语 | 班级教学 | 备课资源 | 公开课 | | ||
|
||
|
|||||
余映潮等名家设计的课型归结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151 更新时间:2016-07-27 | |||||
(一)余映潮教例 课型设计要研究“教什么” 、“怎样教” 和“为什么这样教”,表现出时代的特点,要求“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1、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提问”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但要避免“碎问碎答”的危害。设计的“提问”应当有丰富的内涵,追求“美在这一问”设计境界。具体说明如下: (1)提问要从整体参与性上学生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读、欣赏作品。例如:《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举例说明。 (2)精心设计以“比读”、“联读”为目的的提问,以整合教学内容。例如: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 (3)巧设“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阅读福楼拜家里的星期天》,列表格,概括地填写课文中描写的位作者的肖像、语言、行动、性格特点等内容。 (4)设置课堂活动的“话题”或“微型话题”,以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阅读活动。例如:朗读《紫藤萝瀑布》全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5)设计课文学习中的“论题”,组织各抒己见课堂议论活动,深化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勇于发表创见的精神。例如: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后,你认为现代中学生读书应该有怎样的苦乐观。 (6)恰切地设计与安排阅读教学中类似于“综合性活动”的“主题”,以开展阅读教学中的“综合性活动”。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写一篇短小精致的文章,进行课堂交流。 2、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教学,即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中语言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学用、语言品析鉴赏的教学,这是一种工具的授与,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人文的熏陶。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是:认知、感受、理解、积累、运用、品析、赏鉴、创造等。要重视对语言积累教育,其主要内容有: (1)知识性积累:字词知识、修辞知识、语法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写作知识等记忆。 (2)语言性积累:字、词、短语、句式,更重要的是语段的读背识记。 (3)技能性积累:圈、点、勾、划、点、评,分层划段、归纳文意、品味文情、赏析文采的训练。 (4)情感性积累:让学生在雅、美、纯、真的语文环境中受到熏陶、感染与教育,从而增进语感、培养情感、养成气质、提高修养。 (5)思维性积累:进行思维方式训练,能去粗取精、划分归类、生发联想、提炼规律、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吸纳,根据自己的兴趣而专攻。 3、抓好语文教学的课中活动,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形式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操作训练。着眼于能力训练、方法培养、知识积累。课中活动可概括为10点: (1)表情诵读活动。它着眼于朗读,其活动的最高层次为情感性演读活动。 (2)语言学用活动。诸如语言积累活动,积累性忆读活动,个性化理读活动等。 (3)辨析提炼活动。如文言文的语言辨读活动,智能练习活动,字词梳理活动等。 (4)多角品读活动。如语言品读活动,人物评说活动,精段品读活动等。 (5)课文创编活动。它着眼于“写读”,如情境式写读活动,课文集美式活动 (6)妙点揣摩活动。对课文进行赏读,进行悟读,进行美点寻踪。 (7)思绪放飞活动。就课文内容进行发散,让学生进行想像与表达。 (8)扩展交流活动。引进课外资料,进行课文扩读,增加课文容量。 (9)探究发现活动。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展课文置疑活动。 (10)微型课题活动。着眼于“研读”,着眼于学生的研究与表达开展活动。 4、运用好媒体教学手段、语言手段、组织手段、资料手段等。要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创新。 5、练习设计包括语言实践练习、现代文阅读练习、文言文阅读练习,要求内容厚实、习点精细、文面美观、角度新颖、视点独特、手法新巧、姿态灵活、形式丰美、指向准确、题式巧妙。 1、《故乡》的三步法阅读、品读课设计 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 一 教学内容 1)完成对课文中“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的精细的品读。 2)教给学生“小说阅读三步法”。 二 大体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教读课。 三 预习要求 1)读课文,重点阅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 2)思考:这一部分有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为什么说它们写得特别好。 3)自选角度,综合课文内容,说说中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 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我们以《故乡》为例来学习一种阅读小说的方法——小说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揣摩妙点,评说人物。 教学板块之一: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 2)请同学们准备就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理解课文内容或者理解课文片断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理解,力求自己有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3)同学们发言,进行合作的学习。 如对“这来的便于是闰土”这一段进行“多角度品析”,同学们说: 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 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中年闰土的画像。 从描写顺序看,由远而近,依次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 从情感表达看,记忆中的闰土变成了这般模样,“我”的心里是多么难过,沉重的评气表达出深深的悲哀与同情。 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描写,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痛苦。 …… 教学板块之二:揣摩妙点 1)教师点拨:“妙点揣摩”,是品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式。从老师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可以备课,可以写文章;从学生们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锻炼并增强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要学会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如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像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以及其他好的地方。 2)同学们读课文,圈点勾画、准备自己的发言,教师组织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 3)教师进行妙点揣摩示范。 4)同学们进行课堂发言,教师与同学们的对话穿插其中。 如对“我这时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这几段的妙点揣摩,师生在讨论中这样说: 妙在“阿!闰土哥,——你来了?……”这段话中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与悲凉。 妙在“相要连株一般涌出”用得好,它表现“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与一声“老爷”形成很大的反差。 妙在“脸上出现欢喜和悲凉的神情”表现出闰土的神情和心态。他为重逢机时欢喜,又为彼此的差异、自身的不幸而感到凄凉。 妙在“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的细腻描画,它写出了闰土称呼上迟疑,表现了他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 妙在“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的“终于”用得好,表现他心里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最后终于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妙在一声“老爷!……”隔绝了所有的嘘寒问暖,隔绝了所有的往事谈论,以后便没有了闰土的“问”,而只有他的“沉默”,只有他的“答”,于是所有的文字都用来表现闰土的苦。 …… 教学板块之三:评说人物 1)同学们再读课文。 2)教师组织同学们准备评议中年闰土。 教师点拨:所谓评说人物,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进行评议,通过这种概括与评议来认识小说中人物典型意义。同学们在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评说时,要注意综合全文内容,运用“多层次表达”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多层次”、“由浅入深”,是说先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的角度来评说。再从人物经历、命运的角度来评说,再从小说塑造人物目的的角度来评说。也就是要先从人物的形态外貌说起,说到他(她)身份、生活、性格、命运及其代表意义。 3)教师进行人物评说示范 教师再点拨:同学们可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出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说这个句子时,可用平实性的语言,也可用文学性的语言。 4)同学们评说的主要内容有: 中年闰土:是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的人,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的人,是一个脸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的人,是一个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的人,是一个头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琴缩着的人,是一个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人,是一个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一样的,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人,是一个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的人,是一个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的人…… 中年闰土:是“我”少年时代的朋友,是一个中年时与产生隔膜的人,是一个满脸愁苦、麻木迟钝、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人,是一个饥寒交迫、在磨难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的中年农民,是一个外形穷苦、内心愁苦、语言悲苦、精神困苦、生活劳苦的人,是一个像一尊“木偶”的人,是一个行将被旧中国吞噬的饱经忧患的中年农民。 教师归纳:中年闰土是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忠厚老实的贫苦农民形象,是旧社会千万个“闰土”的代表,是旧中国农民日趋贫困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痛苦生活的形象,是一个反映出旧中国农民不仅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精神上也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的形象,是一个表现了农民的悲剧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捐、兵、匪、绅的人…… 教学板块之四:回扣课文主题,课文学习小结 1)提问:作品写了闰土的巨大的变化,写了他的痛苦和麻木,作者想通过这告诉人们什么? 2)通读文中最后一部分。 3)教师小结之一:作者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希望有生活的炽热愿望。 4)教师小结之二:小说阅读三步法:(1)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2)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3)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 2、《鹤群翔空》活动式自读课指导设计 1)朗读活动(熟悉课文) 2)品读活动(理解课文) 3)积累活动(积累语言) 4)感悟活动 一 教学创意 简化教学线条,优化教学内容,美化教学手段。 二 教学活动 1)朗读活动,2)品读活动,3)积累活动,4)感悟活动。 三 课时与课型 一课时;自读指导课。 四 自读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朗读活动(活动目的——熟悉课文) 1)朗读指导:读出鹤群翔空的壮丽,读出鹤鹰之战的壮烈,读出救助伤鹤的壮美。 2)选点朗读:再朗读鹤群翔空、鹤鹰之战、救助伤鹤三个片断,要求表情朗读,读出感情,读出情味。 3)自由朗读:选自认为写得美好的内容进行大声的朗读。 教学板块之二:品读活动(活动目的——理解课文) 1)让学生速读课文,自选角度,概括说明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学生品评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篇—— 写鹤群翔空种种景象的文章; 写鹤群空的各种风姿状写得宛然可见的文章; 写鹤群翔空队形的变换——方向的变换,高度的变换,形状的变换……的文章; 分战斗前、战斗中、战斗后三层写鹤鹰之战的文章; 重点写雁回山上空鹤鹰之战的文章; 写鹤群翔空的壮丽、鹤鹰之战的壮烈、救助伤鹤的感人文章; 写动物世界对付天敌,互相救助、互相保护的文章; 在故事中寄托了深意的文章——鹤群具有可贵的群体意识; 写有组织救亡图存、爱护弱小、表现整体精神的文章; 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的散文; 描写细致传神、语言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的文章; 始终突出团队精神的文章。 2)教师参与交流 从层次与氛围看,这是一篇写鹤群翔之壮丽、鹤鹰之战的壮烈、救助伤鹤之壮美的文章。 从构思与手法看,这是一篇以鹤鹰之战为核心,以战前鹤群翔空的壮丽景观为铺垫,以战后救助伤鹤为深化的文章。 从语言与细节看,这是一篇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鹤群空飞翔、捕击苍鹰、救护同伴等生动细节的描写文。 从作者与线索看,这是一篇将“我”的所见和“我”的情感抒发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散文。 从内容与主题看,这是一篇描绘鹤群在空中飞行的优美姿态、记录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的文章。 教学板块之三:积累活动(活动目的——积累语言) 1)让学生进行课文寻读,并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从课文中寻找、整理自己喜欢语言材料。 2)学生自读、整理。 3)学生发言、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整合,形成《鹤群翔空》语言积累卡片,(或用课件进行演示,或者打印成语言材料发给学生): (1)字形字音 伫立 鸿毛 飓风 漩涡 拧成 宛如 湮没 剽悍 …… (2)四字词语 映入眼帘 悠然翱翔 响彻天空 真腾高空 冉冉高飞 莹莹耀眼 壮勇剽悍 壮凌空疾 翔引亢高鸣 …… (3)近义词组 ①清晰 清澈 ②飞翔 飞旋 飞舞 飞转 ③迅速 疾速 …… (4)众多叠词 渐渐 缓缓 慢慢 悠悠扬扬 飘飘摇摇 …… (5)描写抒情的美句 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的美姿态,实在是无言可喻。 …… (6)写鹤妙喻 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班点,清晰可辨。 …… 教学板块之四:感悟活动(活动目的——感悟发现) 1)导入:天空未留痕迹,鹤群已经飞过。可在你的心中,又留下些什么呢?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发现,从对课文中美词、佳句、精段、画面、情感、手法、技巧含义、主题等各个方面的体味中任选一种或一处,表达自己的看法,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会,表现自己的欣赏水平。 学生们的感悟与发现可能有: 这篇文章是在写鹤,也好像在写人。 文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生动比喻的大量运用,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鹤群翔空的美姿态写得好,一个句子就是一幅优美的画。 鹤群翔空盘旋上升的圆形队写得好,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地再现了这难以形容的景象。 鹤鹰之战、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写得精彩,作者从光彩、形状两个方面状写激战的场面。 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写得细腻感人。 语言明快,富有节奏感,读来给人一种韵律美。 文中运用了许多带“悠”字的词语,表现了鹤群翔空的优美。 文中运用了不少的“静静”,表现了鹤群翔空的从容。 用词精练准确,如迎战苍鹰时,作者用了“扑”“拧”等动词,充分表现了鹤群团结一致、誓死一战的决心。 作者常常用简洁的语句抒发自己的观感,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这篇文章写鹤不畏强敌,用群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去克敌制胜。 文章表现了鹤群强大的凝聚力,表现出了那种在强敌面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大无畏的精神。 3)教师参与交流活动 文中用得最好、最有表现力的词是“湮没”。 文中的四字词语用得多而美。 写“雁回山”的奥妙在于,有了它,就有了鹤群队形的变化,就有了鹤鹰之战…… 全文像是一本微型连环画册,双像是《动物世界》中的一具长镜头,课文就解说词。 全文好像一幕短剧,有“人物”的出场、演出、退场,有矛盾的发生、激化、平息。 此文就好像一个比喻,它在告诉我们,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 …… 4) 教师进行学法小结。 3、《白杨礼赞》朗读课设计 1)感受声律 2)体味词句 3)领会情感 4)品味意境 5)发展语感 朗读课就是以朗读活动为主的课。指导有方的的朗读课,能让学生在朗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运用自由朗读、跟读学读、感知性朗读、模仿性朗读、熏陶性朗读、体验性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竞技性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朗读课有如下的类型: 1)学读课:学生学习朗读方法与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2)析读课:在“朗读”过程中或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章、文理、文情的分析。 3)品读课:就是赏析式地读,在朗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读”训练。 4)评读课:对课文进行评点,边评点边朗读。 5)听读课:听朗读,听配乐朗读,学读。 6)演读课:用组织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 …… 一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写法;2)品析课文美点。 二 课时与课型 一课时;朗读课型。 三 预习要求 1)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脉络。 3)你觉得文中第七有哪些美点?也就说哪些地方写得好? 四 主要教学过程 第一步:读与感 (这一步的创意是:上课之初就学生读起来,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形象,感受课文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表达意图) 1)学生朗读课文。 2)议一议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步:读与思 (这一步的创意是:品读“白杨生长的环境之美”这一部分。用朗读与思考的方式,理解作者的用笔之妙,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1)学生朗读课文“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行驶”这一部分。 2)教师点示这一部分的内容层次,学生再读。 3)学生思考: ①这一部分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是哪些? ②这一部分突出的内容是什么? ③这一部分为什么不写白杨树的“出场”? ④议一议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教师点拨、讲析穿插其中) 4)女生再朗读这一部分,男生朗读白杨树“出场”那一部分,体会作者笔法的高妙。 第三步:读与悟 (这一部分的创意是:悟读“白杨树的形神之美”这一部分。用教师不讲析的方式,巧妙设计问题,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一段,悟一悟这一段的层次划分的问题。 2)教师:这一段可划分为两大层次。 3)教师不提示,请学生在“悟”的基础之上读出课文的层次。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一个层次。 4)学生朗读,教师点拨:第一层次是写白杨树的形态之美,第二层次是写白杨树的精神之美。前者是“实”,后者是“虚”。 5)教师不提示,学生读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在总说与分说之间进行停顿。 6)教师不进行提示,四个小组读段中“分说”的内容,每个小组读一个层次,各自掌握停顿。 7)教师说,这段文字的第一层次主要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将它们读出重音。 8)教师说,这段文字的第二层次主要句子成分的增加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将它们读出激情。 9)这段文字有几个词写出了白杨形象与性格,试将它们读出来。(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10)想一下,这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呢?(通过对白杨外形的描写,塑造白杨树正直、团结、进取、坚强的形象,以便进一步突出它的象征作用) 1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味以上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朗读有怎样的帮助。 12)学生动情地朗读。 第四步:读与品 (这一部的创意是:品读“白杨树象征的意蕴美”这一部分。用“美 点品析”的方式带动对全段文字的品析,理解课文的意蕴)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它没有婆娑的枝,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这一部分。 2)思考:这一段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会么? 3)进行合作地学习,进行查资料式的学习。 4)学生发言,教师评点: 层次之美;用词之美;句式之美;抑扬之美;情感之美;构思之美;象征之美。 第五步:教师小结 1)我们学习的三美,集中到一点,可以说是作者的情感之美。 2)联结这三的纽带,就是文中的“主题句”的反复。 附板书设计: 点题句反复——环境之美、形神之美、象征之美——托物抒情象征式散文的一种基本写法。 4、诗歌《秋天》朗读课设计 1)朗读基调设计:轻声,女声清脆,男生厚实。 2)情感基调设计:第一二节喜悦,第三节留恋。 3)配乐主体乐声:短笛声。 特别处理:最后一句三步轮读,声音渐漫渐小。 (女合:)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男合:)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女领:)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男合:)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女合:)芦蓬上载满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男领:)秋天游戏在鱼船上。 (男领:)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女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众合:)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流满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女合:)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5、《孔乙己》欣赏课的设计 可以突出一个欣赏点——小说的构思艺术,带动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真正有小说教学味道的教学。 第一个特点是,小说多角度铺展了人物描写的线条。 孔乙己的“偷”是人物描写的线条。“偷”是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为喝而偷,深刻表现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偷”也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无情嘲笑与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由“偷”而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偷”更是孔乙己挨打的直接原因。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成了举人的读书人丁某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 孔乙己的“手”也是人物描写的线条。除了抄东西赚点钱之外,孔乙己的双手有四种特殊用途:蘸酒写字,偷窃东西,书写服辩,代脚“走路”。课文对孔乙己双手特殊作用的描写,贯串着故事由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孔乙己这个写得一笔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他那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可见,作者对孔乙己双手的“反常”描叙,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 孔乙己的“脸”又是人物描写的一个线条。课文用“青白”、“灰”、“黑”等到寥寥数字,对孔乙己的脸色变化进行了五次描写。这些极为简略的笔墨,也是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涨红”显示了他不敢正视现实、害怕别人揭短的心理,“灰色”则表现了他内心的遗憾被人深深击中之后的痛苦。又如孔乙己出场时是“青白”的脸色,而最后一次出现时,已量拖着断腿,面目全非。“青白”表现了他在半饥半饱中延续生命,“黑”则表现了他已受到巨大摧残,完全没有了活力。从“青白”到“黑”的变化,包含着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许多悲剧。 还有“孔乙己的‘酒’”、“孔乙己与‘笑’”,都是描写人物的突出线条。 第二个特点是,小说有层次地展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一是从身份、外貌上对孔乙己的直接认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一个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有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人,是一个有着睁大眼睛的样子、不屑置辩的神气、颓唐不安的模样、极其惋惜的表情、恳求掌柜的眼色的人。 二是从习惯、性格上对孔乙己的进一步的认识:他是一个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教半懂不董的人,他是一个酒客,是一个好喝懒做、偷偷摸摸、经常挨打的人,是一个迂腐的自命清高的人,是一个生活在极其冷漠的环境之中的人,是一个受到无情嘲弄的人,是一个地位低下倒不如当时的“短衣帮”的人,是一个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巨大摧残的人,是一个不时有善良天性流露的人。 三是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从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上对孔乙己深入认识:他是一个没有爬上去的读书人,是一个天生的价值连十九个钱都不如的人,是一个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演出了一幕比一幕惨的悲剧、又在笑声中凄然消逝的人,是一个可笑可怜的多余的人,是一个“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 第三个特点是,小说线索式地在全文中贯串着对比手法。 《孔乙己》通篇使用了对比手法,深沉地表现着人物的命运。例如,孔乙己的出现与消失、爬上去的丁举人和跌下来的孔乙己、酒客的“快活”和孔乙己的孤寂、孔乙己的生命价值与粉板上十九个钱、阴冷的天气与热闹的笑声等,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总的来讲,文中的对比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描写社会环境时的对比。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提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又如通过掌柜对三种人不同态度的对比,把当时社会欺贫媚富、冷漠虚伪、的人际关系作了生动的表现。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提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喜剧气氛与悲剧气氛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揭露了社会的病态。又如最突出的一组对比,即孔乙己第一次亮相和最后一次出场,在外貌、语言、声音、神态、动作方面的对比,把精神与肉体上的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6、《木兰诗》等文的品读课设计 一、如对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的品析: (1)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 (2)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 (3)爷娘唤女的孰悉、亲切、关怀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 (4)“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5)“不闻”与“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 (6)两次“不闻”表现了木兰从军的坚定,两次“闻”表现了木兰所经受的历练。 (7)两个诗句,写出了木兰离开家乡,走上征途——远征,再远征。 (8)两个诗句,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 二、《紫藤萝瀑布》的美点有: (1)美在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渲染;(2)美在“淡紫色”在全文中的弥漫;(3)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4)美在对可爱的小花的描绘;(5)美在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6)美在那一个点题段。 三、《醉翁亭记》中的“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与“至于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两段,其赏析如下: (1)从表达作用看,前段承上,后段启下。 (2)从内容组合看,前段主要写景,景中有人;后段重在写人,人中有景。 (3)从描写笔法看,概括描写山间之景色,后段详细描写游宴的场面。 (4)从行文布局看,前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显分述总收之法;后段写滁人、宾客、太守的郊游,现层层递进之状。 (5)从表达氛围看,前段给人以空寂的静态美,后段表现出欢愉的动态美。 (6)从质感描写看,前段显“色”,后段传“声”。 (7)从表现手法看,前段描写景色,对比鲜明,后段描写活动,烘托有力。 (8)从句式特点看,前段寓情于景,后段在叙事中抒情。 (9)用影视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一组快速闪过的空镜头和一个内容充沛的长镜头。 (10)用美术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美丽的风景画和生动的风习画。 (11)用绘画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运用了简练的写意之法和细致物工笔之法。 (12)用美学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表现了“美中之乐”和“乐中之美”。 (13)用句法知识来赏析,这两段骈散相间,文笔多姿,音调优美。 (14)用音韵知识来赏析,两段文字中“者……也”迭呈,往复赞咏,自然流畅,一唱三叹。 …… 7、《卖炭翁》的说读课设计 说读课是朗读课型的一种变式。其课堂教学主要由说和读来支撑,即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说说读读、读读说说、边说边读、边读边说,是一种最能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的创新课型。 第一个教学板块:动口朗读、熟悉课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动心朗读、互说译文(说:理解性的语言表达训练) 第三个教学板块:动情朗读、析说文句(说:分析性的语言表达训练) 第四个教学板块:动容朗读、评说字词(说:品味性的语言表达训练) 第五个教学板块:情感演读、叙说想像(说:叙述、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 第六个教学板块:教学收束、小结 8、《荷塘月色》的创新教学设计 (1)要细细地品味文本:可从线索、形象、语言、意境、意象、波澜、情感、内蕴、哲理等各方面立体地欣赏散文的“神形兼备”的特点。(2)要细细地提炼课文。如点评美点妙要。就教学而言,评点课文是最为科学实惠,可以说具有一石数鸟之功效。 1)新——探究品析: 精心创造《荷塘月色》的课中“微型话题”: 第一层次话题: ①《荷塘月色》中的写景抒情。 ②《荷塘月色》中的融情入景。 ③《荷塘月色》中的心情。 ④《荷塘月色》中的描写手法。 ⑤《荷塘月色》语言的音乐美。 ⑥《荷塘月色》中的动与静。 ⑦《荷塘月色》的比喻美。 ⑧《荷塘月色》的叠词美。 ⑨《荷塘月色》的画面美。 ⑩《荷塘月色》的结构美。 第二层次话题: ①用文学的语言评点一段话。②用绘画的语言评点一段话。 ③用音乐的语言评点一段话。④用影视的语言评点一段话。 ⑤《荷塘月色》名句欣赏。⑥《荷塘月色》中的“月色”。 ⑦《荷塘月色》中的“联想”。⑧《荷塘月色》的“衬托”。 ⑨《荷塘月色》小统计(自选角度)⑩《荷塘月色》语言积累卡。 2)新——分步品读: 上成文学作品赏读课,师生平等互动,以学生的品读活动为主。主要教学板块为: 第一,全文朗读,要形式新颖、高雅。组织感知性复述活动,这里有……景。 第二,重点选读,要求突出文中的关键内容。组织品析性体味活动,这里有……情。 第三,自由选读,要求表现自己的体会感受。组织鉴赏性品读活动,这里有……美。 3)新——学读实践: 导入,整体感知课文。 切入文章第三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教师一个字的分析也不讲,只对学生有这样的要求: ①悟读这一段,看朗读这一段的时候,最长的停顿在哪儿,中长的停顿在哪儿,最短的停顿在哪儿,(解决对段内层次的理解)。 ②练读这一段,看哪里要读得快一点,哪里要读得慢一点,哪些音要咬得重一点。 ③品读这一段,自选角度进行美点赏析。 ④背读、情感性演读这一段。 教师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进行小结。 再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点示的学法重点学习第四、第五两段。 4)新——教学结构: 第一步,朗读,听读感受,轻慢吟诗。 第二步,切入到第四五六段,朗读,再朗读,品味赏析语言之美,手法之美,感受文中之情。 第三步,穿插精美赏析资料,增加教学。 第四步,回扣文首文尾,点示写作背景,深入理解文情。 9、《荷花淀》赏析“话题” 的设计 说说《荷花淀》中的“巧” 《荷花淀》对话描写赏析 《荷花淀》中的妇女群像 《荷花淀》中诗意 《荷花淀》的语言特色 《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 《荷花淀》中人情美 《荷花淀》的情节结构特点 《荷花淀》人物言行细节析 《荷花淀》“夜话”赏析 水生夫妇的爱情观 《荷花淀》中的乡土气息 《荷花淀》中白描手法 《荷花淀》的好词好句好段 10对《木兰诗》中两句诗的品析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 (2)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 (3)爷娘唤女的孰悉、亲切、关怀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 (4)“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5)“不闻”与“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 (6)两次“不闻”表现了木兰从军的坚定,两次“闻”表现了木兰所经受的历练。 (7)两个诗句,写出了木兰离开家乡,走上征途——远征,再远征。 (8)两个诗句,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 11、《醉翁亭记》中两段的其赏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与“至于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 (1)从表达作用看,前段承上,后段启下。 (2)从内容组合看,前段主要写景,景中有人;后段重在写人,人中有景。 (3)从描写笔法看,概括描写山间之景色,后段详细描写游宴的场面。 (4)从行文布局看,前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显分述总收之法;后段写滁人、宾客、太守的郊游,现层层递进之状。 (5)从表达氛围看,前段给人以空寂的静态美,后段表现出欢愉的动态美。 (6)从质感描写看,前段显“色”,后段传“声”。 (7)从表现手法看,前段描写景色,对比鲜明,后段描写活动,烘托有力。 (8)从句式特点看,前段寓情于景,后段在叙事中抒情。 (9)用影视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一组快速闪过的空镜头和一个内容充沛的长镜头。 (10)用美术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美丽的风景画和生动的风习画。 (11)用绘画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运用了简练的写意之法和细致物工笔之法。 (12)用美学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表现了“美中之乐”和“乐中之美”。 (13)用句法知识来赏析,这两段骈散相间,文笔多姿,音调优美。 (14)用音韵知识来赏析,两段文字中“者……也”迭呈,往复赞咏,自然流畅,一唱三叹。 12、《死海不死》设置一个教学悬念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设置一个教学悬念:同学们,《死海不死》布局谋篇的主要特色是围绕说明的对象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你们读读课文,看是不是这样。 3)同学们进行课中活动,再读课文,圈点勾画,交流讨论。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开关极像记叙文的“倒叙”,此为“悬一笔”;课文中间插进古老的神话传说,这是“插一笔”;课文结尾补充说明死海的未来,这是“补一笔”。其作是:“悬一笔”,可抓住读者的好奇心;“插一笔”,能增加说明的趣味性;“补一笔”,则足以引起人们对死海未来的关注。 5)教师点拨,同学进一步懂得,课文中真正的说明内容只有两处,精读这两处之后,再反观作者的这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其构思技巧令人回味。至此,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迅速、便捷、准确地完成。 13、《狼》一文的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板块:赛读 赛问 赛讲 1)读文比赛:(10分钟)①②③④⑤ ① 5分钟自由朗读,教师提出层次不同的朗读要求。 ② 5分钟竞读比赛,或分组赛,或对手赛,要求读情境,读出叙、议的层次。 2)置疑比赛:(15分钟) ① 3分钟置疑问难准备。 ② 3分钟置疑问难比赛。 ③ 教师释疑解难,并安排一定的课中练习。 3)廛故事比赛:(20分钟) ① 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像,将课文内容“变”为一篇白话故事。 ② 同学们自读自讲。 ③ 分小小组讲故事。 ④ 选手竞讲。 ⑤优胜者演讲。 4)教师评说。 14、《满井游记》一文美点赏析 1) 听读课文。 2) 朗读课文。 3) 译读课文。 4)教师: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实例,用课文“美在……”的句式说话,要求每人都说,至少要说一句。 5)学生读课文,写“话”,进行“美点赏析式”说话。 6)综合学生的“说话”内容,小结如下: 课文的写景之美:写了春水之美;写了春山之美;写了春柳之美;还写了麦苗之美。它们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课文的写人之美:作者写出了游人的几种情态:饮泉水煮茶人,显得清雅而悠闲;边喝酒边唱歌的人,显得豪爽而痛快;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显得从容而舒适。这各得其所的种种情态,无疑是一幅郊原春游图。游人们既领略最早的春光,又给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象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暖意。 课文的物之美。曝沙,写鸟的安娴恬静;呷浪,写鱼的自由天真。作者通过鱼鸟一动一静的情态,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作者甚至发现和感受到在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 课文的写情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出游之际: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的芳香,他快乐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作者的情还表现在写景写人写物之中,表现在游玩之后的美好感受——春天的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辜负春光,岂不可惜!表达了向往大自然的整体理解。 15、《纪念白求恩》的短文细教策略 1)设计为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2)全课的教学三步走:理解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 3)细在“理解一篇”的理解由叙到议到概括大意。 4)细在“精读一段”分层次多角度地对课文重点段进行析读。 第一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情况 (7分钟左右) 1)强调字形字音;(略) 2)点出常用雅词:(略) 第二教学板块: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13分钟左右) 1)学生大声地、快速地朗读全篇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到白求恩同志哪些方面的情况?请将它们朗读出来。(三个叙述部分,“叙”) 3)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到毛泽东同志评说、赞美了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与品质?请将它们朗读出来。(以上各段的重点句,就是“议”) (教师点示:由于“叙议结合”,重点句往往由“议”表现出来。教师顺势请学生概括各段的内容要点:国际主义的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教师完成第一板书:概括内容要点) 第三教学板块:朗读,品析课文重点部分 (15分钟左右) 方案一:1)读课文,理解词义;2)读课文,感悟层次;3)读课文,品析对比;4)读课文,品析语言;5)读课文,渗透情感。 方案二:“三步”品读训练。下面就采取第二方案即读读说说、读读答答,读读练练的方案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 (1)初读训练: 1)这段文字的重点句是?(第一二句);作者高度赞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们利人精神的两个短语是?(对工作极端负责任 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 2)作者赞扬白求精神感人之深,运用了三个表示强烈语气的双重否定句,它们是?(略) 3)文中对白求恩的称谓很有讲究,有时称“白求恩”、 有时称“白求恩医生”、有时称“白求恩同志”,为什么?(从大众的角度,直称“白求恩”,显得亲切;从职业和工作的角度,称“白求恩医生”,表示尊重;从革命事业和共产党员的角度,则称“白求恩同志”,显得庄重)。 (2)再读训练 1)白求恩同志对工作:( )而不少人对工作则是:( ); 2)白求恩对人民是:( )而不少人对人民则是:( ); 3)白求恩对技术是:( )而不少人对技术遇是:( ); 4)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写法是:(叙议结合,运用对比)。 (3)精读训练 1)文中正面介绍白求恩的句子是:(白求恩……热忱) 2)文中侧面介绍白求恩的句子是:(从前线……感动) 3)作者批评一些党员的自私自利,从对工作、对事物、对同志和人民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用了( )等贬义词,突出了这些人的不纯粹。 4)用“|”与文中的序号组合,将这段文字分成三层: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5)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第一层,号召学习白求恩精神;第二层,批评某些共产党员;第三层,强调白求同志精神感人至深。 (教师完成第二步板书:品析对比手法) (过渡) 第四个教学板块:朗读,背诵一个精段 (10分钟左右) 背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次面……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段。 (1)教师点拨:这一段背诵读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感受层次,2)注意语气,3)控制语调。 (2)学生背诵,教师点拨。 (3)学生演讲、演背,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主旨。 (教师完成第三步板书:感受鲜明主旨。板书设计至此完成) 理解全篇——概括内容要点 《纪念白求恩》学习目标——{精读一段——品析对比手法 记诵一节——感受鲜明主旨 16、《卖油翁》教学板块设计 教学板块:四读 四说——全课教学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叉构成。 (1)导入,初读课文。(约6分钟) ①介绍作者:欧阳修…… ②学生读课文,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音的认读与字义的理解问题。 (2)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译课文。(约10分钟) ①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②学生自读自译。③男生读课文,女生说译文。④女生读课文,男生说译文。⑤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⑥学生再读课文。 (3)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析文句。(约10分钟) ①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语调的轻重。 ②教师以句子为单位,以对句子的表达作用进行理解为重点,要求学生发言。 老师示范:“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文章开篇就用这句话写人物,写了人物的特有技能以及他对自己的欣赏。 学生们发言,教师点拨,如“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这句话有两层,写陈尧咨的一次活动,由此引出一个更重要的人物卖油翁,作者一下子就把他的精神显现在我们面前。 又如,“见其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句话写卖油翁看射箭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示他对陈尧咨射技不是十分的肯定,这就给故事的发生,发展设置了悬念。 (4)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品字词。(约10分钟) ①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境。 ②请同学们用“……用得好……写出了……”用这个句式谈谈对字词的品味。 (5)第四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说感受。(约8分钟) ①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②学生们就“感受”进行发言准备。 ③学生发言,教师评点。 17、《口技》的教学创意 教材精析:《口技》一文,运用了“用关键字统领全篇”的写法,它重在“善”字。 教学设想:诵读 品析 教学创意:紧扣一个“善”字,指导学生品析课文,要求针对课文内容,用“善”这个词来“造句”——同学们说出的句子越多,表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越深刻。 品析过程:教师要注意课堂调控,按如下三个层次有步骤地进行教学: 从“口技”者的表演看—— “善”在声音有大小。如: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 “善”在声音有远近。如:遥闻深巷中犬吠。 “善”在声音有内外。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善”在声音有动静。如:夫(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闻有鼠作作索索…… “善”在声音有疏密。如:妇拍儿亦渐拍渐止;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善”在声音有张弛。如:妇拍儿亦渐拍渐止;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善”在声音有分合。如: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善”在声音有点面。如: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妇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从作者的描述看—— “善”在文字简洁——全文365 个字。 “善”在文字生动,具有“画面”的特点——如变色离席、惊觉欠伸、呓语等。 “善”在文字贴切——如遥闻、微闻、絮絮不止、作作索索等。 “善”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如,从“拍而呜之”、“夫叱大儿”可见母亲性格的温和,父亲态度的严厉。 “善”在表现出人们的情态——如,从“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可见胆大的与胆小的不同的精神情态。 “善”在文中的口技不象一般的口技表演逐个模拟各种声响,而是有一定情景和简单的情节。 “善”在口技人恰当地处理了声音的远近、高低、强弱、轻重,有单声有混响,节奏快慢有别。 “善”在用排比、夸张、反复的手法以及众多的短句,渲染出一片“火海”。 从作者的构思看—— “善”在有正面的细腻描写;“善”在有侧面的尽力烘托;“善”在有首尾的反复映衬;“善”在有比较复杂的情节;“善”在有作者的评议赞叹;“善”在记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剪裁有详略,前后有照映;“善”在用“善”字通贯全篇,“善”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字眼。 18、《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想 课文精析:这是一篇美文,它一想之怪,二想之深,三想之广:由“想”而寄意。 教学创意:从发现的角度处理课文,用审美的眼光教学课文。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奇妙写作创意、表达方式运用、表现手法运用、谋篇布局技巧等等内容进行“妙要列举”,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活动。 教学线索:《过万重山漫想》妙要列举。 教学视点:体味、品赏文章的妙思,精段,语句以及高超的表现手法。 在这篇课文中,仅就课文的“妙思”就可以引出许多的品评赏鉴: 妙在总体思路明晰,有明显的语言标志。 妙在一个激发想象的动情点:三峡。 妙在一个延伸想象的高度浓缩的空间:从(奎)门到三峡的出口。 妙在“漫想”的思绪紧扣一个想象的点:“第一个”。 妙在“想”中有“想”——自己“想”第一个过三峡的人“想些什么呢”? 妙在“想”中之“想”内容奇妙,句式精美,层次明朗。 妙在向“前”想了还向“后”想,巧妙地联系了现实。 妙在“三峡”含义由实到虚。 妙在文中的“放”与“收”——进行“交通工具”与“三峡形成”的穿插。 妙在文章由叙到议,表达出一个鲜明的思想。 妙在首尾圆合,遥相照应。 还有文中的写景美段、议论美段、动词运用、句式组合、修辞运用等,学生也可以说出许多美点。 19、《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设计 先提问: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在什么地方?利用提问迅速切入到“拳打镇关西”这一部分。重点品析“三拳”的描写: (1)“三拳”的描写,基本格式是一致的。 (2)“三拳”下去,有三种写法,详略不同。 (3)“三拳”下去,有三个比喻,角度不同。 (4)鲁智深的三次喝骂,三种骂法,各不相同。 (5)郑屠挨了三拳,三次反应,表现不同。 (6)“三拳”描写中动词的运用。 (7)“三拳”描写中侧面烘托的手法。…… 将这个地方细细品读之后,再解决“为什么拳打镇关西”及“打了之后怎样”的两个问题,课文即可上完。这样上,重点分明,要点突出,富于悬念和波澜,课堂活泼自然。 20、《故乡》的教学 在第二课时或第三课时中,在对课文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可就下面的内容进行突破:探究《故乡》中外貌描写的笔法。 (1)赏析对童年闰土的外貌描写——这是简笔勾勒法。 (2)赏析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这是细笔描绘法。 (3)赏析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这是漫画式笔法。 (4)赏析对中年闰土外貌描写中的比喻——这是连续用喻法。 (5)赏析对童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这是浓缩对比法。 2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 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集聚在一起进行“碰撞”,也就是将课文内能集中课文精华而又有内在联系的课文层次“组合”起来进行“突破”。 (1)拉出“百草园”这一块的线条。①生机勃勃的景物。②乐趣无穷的活动。③十分依恋的心情。 (2)拉出“三味书屋”这一块的线条。①单调沉郁的景物。②枯燥无味的活动。③单调无聊的心态。 (3)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进行对比式的品读。 两幅画面不同,两类活动不同,两种情致不同,两种心态不同——两相比照结构,传旨揭要的构思。 (4)引出课文主旨。 这样的设计,重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表现出较高的整合信息的水平。 22、《安塞腰鼓》的教学 教学视点:审美式阅读。 教学策略:分层式审美阅读。 第一层次:从课文语言的角度进行审美阅读。 (1)用词之美。(2)写句之美。 第二层次:从课文构思的角度进行审美阅读。 (1)静动映衬之美。(2)层次推进之美。 第三层次:从课文意境的角度进行审美阅读。 (1)画面之美。(2)情调之美。 又如《背影》的一个教例: 第一步:阅读全文,理解全文内容。 第二步:切入。通过提问,切入到第六段。 第三步:突破:从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动词运用、情感抒发等方面品读第六自然段。 第四步:回扣。从对背影的描写回扣课文的首段,体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特定环境。 第五步:顺联。从对背影的描写引出课文的末段,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感情。 全文的教学形成一种选点突破、福射修全篇的格局。 23、《济南的冬天》精段的教学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那些小山太秀气。” 这一段的教学,可以朗读为线,组织工作起如下的步骤的活动: ①自由朗读,根据语境表达语气。 ②自由朗读,体味语境,读出情感。 ③听读体味,理解段中的描写层次。 ④轻声诵读,体味词、句的韵味和表达作用。 ⑤分层品读,品析段中的化静为动的描写技巧。 ⑥个性化演读,体味段中景物的柔美和作者的温情。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内容 角度一:反复朗读,理解诗的段意:秋风破屋的情境;对群童抱茅的喟叹;长夜沾湿的愁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角度二:分组诵读,用四字句概括全诗的情节脉络。风吹屋破,茅草散失;群童抱茅,呼唤不得;娇儿受冻,夜雨侵泊;思得广厦,大庇寒士;若见此屋,冻死已足。 角度三:分段吟读,理解、品析字词。 角度四:全文演读,探讨诗人在诗歌中情感发展的脉络:焦急的心态——忧愤的心绪——凄苦的心情——高深的心境。 角度五:自由背读,谈谈对诗的内容的感受,谈谈自己对课文的写法、意境、主题别有新意的理解。 25、《天上的街市》的教学设想 步骤一:听读,感受诗的内容。 步骤二:吟读,体会诗的节奏。 步骤三:诵读,表现诗停顿与重音。 步骤四:听读,领会诗中的联想与想象。 步骤五:析读,品析诗的虚与实的构思艺术、 用词与造句的精妙。 步骤六:演读,表现诗的意境。 步骤七:诵读,理解诗的表达目的。 步骤八:背读,渲染课堂气氛,掀起教学高潮。 26《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的练写活动 ①写一句话的人物素描,如:竺可桢,孜孜不倦地在气象研究的领域里跋涉的卓越科学家。 ②写竺可桢墓志铭,如: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 ③写竺可桢纪念词,如:细心的观察,翔实的记录,深入的研究,科学的著述,情系物候研究,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气象科学,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 ④写竺可桢“照片”简介,如: 这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在野外细心地观察物候。 竺可桢和随身四宝。 1964年2月6日,…… 70多岁的竺可桢…… 1974年2月6日…… ⑤整理议论文论据,如: 23年如一日,到北海公园观察物候。(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钢笔式的温度表磨坏了多少外衣口袋的盖面。(滴水能穿石,铁杵能磨针) 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临终前一天,还作气候记录。(直着的追求是成功的保证) 83岁高龄,取得科学上的新的成就。(科学探索无止境) 不是亲自观察所得,他还注明“局报”二字。(尊重事实,科学严谨) 这一方式,适合于记人记事的文章,用于教材中的自读篇目。 27、《中考“概括题”答题指导》教学设计 第一个教学板块:怎样认识“概括题”(12分钟) 阅读中的概括,就是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阅读材料中某种内容的大意;概括题是读写结合题最常用的形式之一。语段或文章中的概括题,不管其题型如何,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直接概括、间接概括。概括题的主要类型有: 1)要求对材料进行“整体概括”(从全面的整体的角度) 如题干为“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中结尾段的表达特点”、“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写出这一段主要意思”、把材料改写成“一句话新闻”、“给下面这段材料加上标题”等。 2)要求对材料进行“侧重概括”(从中心内容、关键信息的角度) 如题干为“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中心内容”、“写出这一段主要意思”,突出重点把握,在整体概括的基础上另上了“区别主从”、“区别轻重”的答题难度。 3)要求对材料进行“划分概括”(从分析、从分类的概括的角度) 在要求对材料进行“划分”的概括题(间接概括)中,“划分”主要有两类:一是分层,一是分类。如题干为“分别概括下面两段话的层意”,先得对语段划分层次,然后才能概括层意。 4)要求对材料进行“提要概括”(从浓缩、从撷取的角度) “提要”是“概括”的细化,着眼于“提取精华妙要”、“形成精短信息”。这种题式的特点是:第一,从检测目的看,是要求“简要叙述”、“简述”、“概述”、“简说”、“提炼论据”而不是要求“概括”;第二,从语言材料看,文段的文字比较多,内容比较杂;第三,从答题过程看,书写量比较大(概括题只有寥寥数字)。 5)要求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从分析、抽象的角度) 这种提炼式的概括题,对语言精练的要求程度要大于一般的概括题,也就是要求高度概括,要求高度抽象与精练。考查的角度生在要求“找特点”、“找规律”,题干中常有“概括”、“说明”、“指出”之类的答题要求。 第二个教学板块:怎样解答概括题(15分钟) 概括题答题的特点: 第一,可用提取原句、组合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语言等方式进行概括。 第二,语言表达要非常简明且内容周全。 第三,要按题干规定的方式进行表达。 答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1)整体归纳——适用于概括文章的大意、段落的大意。适用于答题要求为“概括内容”、“概括大意”的题目。答题必须从整体的角度、综合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 2)组合要言——适用于概括文章的大意、段落的大意。适用于有明显的标示层次的“语言标志”的语段或文章。答题时可“摘取”、“组合”那些“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性的表达。 3)提取主句——提取句中的统领句、总说句、首括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结论句等重要句子,将其提取出来,形成概括性文字。前提条件是文章、文段的结构规范,总说或总结的部分突出,总括性的语言明析,点示内容的重点词语易于判断。 4)分层归并——这是分析文章的并列的层次内容,要先分别对各个层次的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加以综合。 5)区分偏正——这是分析文章的偏正、主次、轻重等层次内容,突出概括其主要部分的内容。 6)点示要素——材料的文字本身委短。就用一个词加上一个词加上一个词的形式点示了出内容。如:身份、性别、来历、训练情况、航行计划;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地位。 7)概说规律——点出文章或文段在语言、结构、手法等方面的表达规律。 第三个教学板块:实践练习(15分钟) …… (二)读李镇西语文教学随想 1、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写”) 随想:(1)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仅管学生说出东西很幼稚,教师不同意他们的说法,也要鼓励他们说,然后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互动对话,不能自己的说法当作标准答案让学生接收。 (2)面对一篇文本,可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写自己评价。你喜不喜欢这篇文章?这篇目文章好有哪几点?(用句式“1、好在……2、好在……3、好在……”,“1、美在……2、美在……3、美在……”)这篇目文章不好有哪几点?(用句式“1、不好在……2、不好在……3、不好在……”,“1、不美在……2、不美在……3、不美在……”)你喜不喜欢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这主人公好有哪几点?(用句式“1、好在……2、好在……3、好在……”,“1、美在……2、美在……3、美在……”)这主人公不好有哪几点?(用句式“1、不好在……2、不好在……3、不好在……”,“1、不美在……2、不美在……3、不美在……”) 2、教学民主:学生心灵的呼唤。学生多数都喜欢“师生共同讨论为主”的语文课,不大喜欢“教师分析讲解为主”和“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为主”的语文课。这是学生要求参与语文教学的呼声。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科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懂不懂”,“会不会”。会不会读,会不会说,会不会写,会不会听,会不会探讨研究等。要让学生“会”,就要训练与实践。 现代文阅读三脱节:一是教与学脱节(要照顾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等),二是学与用脱节(课堂学的要能够转化课外阅读的能力),三是学与考脱节(学生觉得学的是一套,考的是一套)。要教会学生自己改作文。 随想:(1)学生喜欢“师生共同讨论为主”的语文课堂形式。计论什么?怎么讨论?知识与能力又怎么落实?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2)学生在小学养成了唱读的习惯,进入初中后仍习惯唱读,应当怎能么办? (3)课堂学的要能够转化课外阅读的能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当研究:教什么才有用,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4)学生觉得学的是一套,考的是一套。要求阅读教学对考试题的解答有用,教学要活,不能老成死的,要以高考阅读题的形式来指导教学吗?值研究。 (5)要教会学生自己改作文。可以向学生问卷,看学生需要些什么样的指导?学生有些什么困难?篇篇都由学生处自己修改,学生有没有意见? 3、工作实践给我的感性了解:(1)孤立的“语文教学”造成了教学的失败;(2)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应有紧密的联系。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写日记。组织课外阅读是对学生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并写写读后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累写作素材,写出具有思想性的文章;让“语文教学”转变为“语文教育”。写日记是每周至少写三篇。 随想: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在活生生的语文氛围里提高语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4、分析课文的思想性,不要仅仅理解为课文本身所体现的正确观点、进步思想或高尚精神,还应该有培养学生大胆的创新精神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或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等。 随想:过去我们分析课文的思想性,往往只停留在李镇西老师讲的前面部分,就没有深入到后一部分,今后,我们要把不足部分补上。 5、办手抄报——班级日报(在校坚持办,假期也不停办)好处多:(1)促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2)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3)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4)延伸了语文课堂教学,(5)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随想:成立班级报社,社长、副社长选拔采用自己报名,发表竞选演说的方式进行,对班级日报进行组织管理。三人一组,每组出一期,轮流出版。提前准备,如期完成。选组长1人,组织当天手抄报出版的一系列工作,实行分式负责,密切合作,培养合作精神。一人设计抄写,两人选稿,校对。积极向社长投稿,社长向准出版组供稿。由社长负责登记投稿、用稿情况。假期中,人办1份,时序不断。文章一定自己写,以新闻稿件为主,其他文体不限。此外还可自办、合办手抄报,报名自定,以利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自己的的语文能力,将自己的甜蜜成果奉献给大家分享。 通过趣味对联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自己的日记中用一两对对联。另外,就是练字,人能写出一笔好字,一辈子受人称赞,一辈子都有心情高兴的时候。 6、设计以“问题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 李镇西老师的经验是:教会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即“于不疑处有疑”,最基本的方法是让学生在“不疑处”多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写?”“能不能不这样写?”“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平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钻研课文,可让他们养成“四问”的习惯。这“四问”是:(1)写了什么?(从内容、中心上思考)(2)怎样写的?(从思路、结构即谋篇布局上思考)(3)为什么这样写?(从文体格式、写作技艺、语言表达上思考)(4)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善问就是要学生问出“高质量”的问题,包括生字生词和文本中的重难点问题。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可提出不同的问题,如: 一般记叙文:(1)记叙的要素有哪些?(2)记叙的结构是怎样的?(3)记叙的详略是怎样的?(4)语言表达方式有哪些?(5)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小说:(1)人物形象有哪些?(可分析外貌、性格、思想、语言等)(2)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可分析结构、顺序、线索、细节等)(3)社会环境又如何?(可分析背景、场所、景物、人际关系等) 散文:(1)文章的“形”是怎样“散”的?(可分析选材、时空、语言表达等)(2)文章的“神”是如何“聚”的?(可分析中心、感情、点睛之笔等)(3)文章的构思如何?(可分析线索、结构、过渡、详略等) 议论文:(1)中心论点是什么?(2)论证结构是怎能样的?(3)运用了哪些论据?(4)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有什么语言特色? 说明文:(1)说明对象是什么?(2)说明对象有哪些显著特征?(3)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条理)?(4)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5)说明语言有哪些特点? 余映潮老师讲: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提问”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但要避免“碎问碎答”的危害。设计的“提问”应当有丰富的内涵,追求“美在这一问”设计境界。具体说明如下: (1)提问要从整体参与性上学生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读、欣赏作品。例如:《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举例说明。 (2)精心设计以“比读”、“联读”为目的的提问,以整合教学内容。例如: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 (3)巧设“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阅读福楼拜家里的星期天》,列表格,概括地填写课文中描写的位作者的肖像、语言、行动、性格特点等内容。 (4)设置课堂活动的“话题”或“微型话题”,以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阅读活动。例如:朗读《紫藤萝瀑布》全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5)设计课文学习中的“论题”,组织各抒己见课堂议论活动,深化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勇于发表创见的精神。例如: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后,你认为现代中学生读书应该有怎样的苦乐观。 (6)恰切地设计与安排阅读教学中类似于“综合性活动”的“主题”,以开展阅读教学中的“综合性活动”。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写一篇短小精致的文章,进行课堂交流。 7、读课文,要读进去。第一,要读出自己;第二要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就是欣赏。“读出问题”就是研究。 (三)读语文课程标准 1、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第一,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首先,要引导引导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自学方法。第二,语文课程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2)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第一,在大量的作品阅读中吸收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第二,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 (3)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第一,要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能只偏重某一方面。为什么说“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呢?①从语言的性质来看,语言既语言形式(工具作用),又有语言内容(人文精神),语言形式与语言所负载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到内容(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把语言形式的教学与语言内容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②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力解决“学什么(内容:听说读写)、怎么学(方法:听说读写)”的问题,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力解决“为什么而学、将会怎样去学”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将这四个问题有机地整合起来。③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如理性与非理性、认真与情感、工具与精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面的协调发展)提供客观基础。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余映潮中考作文指导课实录 余映潮老师推荐范文 余映潮:我的阅读课怎样开讲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