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 佳作欣赏 | 写作园地 | 古文译注 | 花季青春 | 演讲口才 | 知识百科 | 刘言非语 | 班级教学 | 备课资源 | 公开课 | | ||
|
||
|
|||||
说明文阅读题指导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798 更新时间:2011-05-31 | |||||
【说明文阅读】 第1题 漫谈信息 近年来,一些国家把今天的社会称为“信息化社会”,把高度信息化作为向未来进军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信息”呢? ①所谓“信息”,就是对收信人(人 、生物或机器)来说,是一种希望得到的、具有某种意义的表示形式。这里所说的“某种意义”,指的是能为收信者所感觉到、理解到的东西(信号或符号),反之,收信者所无法感觉和理解的,就不叫信息。 鸟语,是鸟类所能感知和理解的,因此,可以说是鸟类的信息;蝶舞,也是蝶类的一捉信息。但对人类来说,由于它们都不能被理解,因而也就不认为它们是信息了。又如,来自宇宙其它星体的电波,目前还没有收信机能接收它,即使有办法接收,收信者也无法理解,因此严格地说,它仍然不能作为人类的“信息”。 对于人类来说,由于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一些昔日不认为是信息的东西,今天也可能成了信息。例如,公元前在巴比伦和阿西利亚等地广泛使用的楔形文字,过去由于没有人能理解它,所以它对我们来说不是信息。现在由于许多语言学家的努力,已经可经阅读和理解这种楔形文字了,于是它也就开始具备作为信息的条件。 如果将信息与人类接受信息的五官相对应,可以把信息分为听觉信息、视觉信息、味觉信息、嗅觉信息和触觉信息等。②讲话和音乐之类属于听觉信息;图片、文字、照片、景物等属于视觉信息。在这五类信息中,视觉信息所占的比重最大。这也就是图像通信作为一种新的通信方式而异军突起的原因。 ③信息在人类(生物)的生存上,具有和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都是人类(生物)生存的基本要素。在人类社会漫漫的历史长河,人类的信息活动经历了五次革命,第一次是语言的获得,第二次是文字的创造,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第四次是以莫尔斯电报(1844年)为起点的电信技术的开拓,而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以计算机和通信相结合为特点的第五次信息革命阶段。 在现代社会里,信息的生产、加工和流通所产生的价值,已经超过物质生产、加工和流通所产生的价值;整个社会已经出现了所谓的“信息爆炸”状态。因此“信息社会”这个名词也应运而生。 ⒈本文属于 (填类型)说明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⒉本文是依次从 方面说明“信息”的。 A.本质 概念 价值 类别 B.概念 特征 变革 价值 C.概念 类别 变革 价值 D.特征 概念 类别 价值 ⒊指出文中画线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 ② ③ ⒋判断下面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本文开头从概述现象入手,引出所要说明的对象。 ( ) ②第三段的三句话都是具体说明上段最后一句话。 ( ) ③第四段中加点词“可能”不能删掉,否则,就不符合实际了,表达不准确。( ) ④最后一段中加着重号的两个词“生产”、“加工”可以互相位置,因为它们是并列的关系 ( ) 关键提示 以上训练和考查的重点是区分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的能力。区分它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内容上,事物性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具体的实物,以说明其形状、构造、功用等为主;而事理性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的事理,以说明事物内在的成因、原理、发展规律等为主。形式上,事物性说明文一般采用总分式之类的结构,而事理性说明文一般采用层进式结构。事理性说明文还常运用一些设问句,既引出话题,又作为一段或全文围绕的中心。 解题思路 第1题,识别类型,可从说明对象的属类和说明的内容来加以识别。识别说明顺序,可以运用排除法:非时非空即逻辑。 解答第2题,要仔细阅读全文,尤其要弄清楚第二、三、四段都是围绕概念,即“什么是信息”说明的。第三、四段举例说明“信息”必须具备的本质特征——具有某种意义。弄清了这些,答案就不会选错了。 第3题,识别①,要注意它揭示的是“信息”这一概念的全部本质特征,而不是部分本质特征。前都属于下定义,后者属于作诠释。识别②,要注意它的内容和形式:内容上,它把同类归在一起;形式上,它用了分号。识别③,要注意“和”是介词,而不是连词,“和……同等”是作比较的结果。 第4题,解答①,要把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1句话联系起来,答案就清楚了。解答②,可参考第2题的思路解说。解答③,可运用比较法,看删后是否符合实际。解答④,要弄清“加工”的含义比“生产”更进了一层,这里是指对原信息加以筛选、提炼,使之达到更完美的标准。因些,两个词如果对调 ,就不符合逻辑了。 第2题 遥感卫星 ①信息技术革命,是传送信息技术的更新,是获取信息手段的突破。获取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些深层次关键信息是至关重要的。a遥感卫星就是人类获取重要信息的重要工具。它远在太空就可以看清人们在地面察觉不到地质断层,代替人们勘察无人区内的情况,发现地下的石油、古迹。 ②我国宝成铁路自建成以来,长期被滑坡、塌方灾害困扰。长期以来,铁道专家一直找不出内在原因,只能年复一年的在灾害与维修的怪圈中折腾。然而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清晰的显示出,这条铁路一些地段处于地层的断裂带上,于是铁路部门立即采取了加固地层的措施,才从根本上减少了山体滑坡时事故的发生。 ③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国土普查,是人类获取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b例如,我国对于青藏高原等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之地进行普查,遥感卫星提供的一幅照片的覆盖面积是航空照片的140倍,只需1人用3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解译判读工作;如用飞机航拍,则需30人用几个月时间;如用人工则需几年。 ④我国石油地质队员在对柴达木盆地“伊克雅乌汝”油气构造进行调查时,26人苦战4个月,才测出568个点,以此绘制出五万分之一的地质图;而卫星仅用一张照片就把情况看清,还发现了地面测量中无法发现的断层构造。 ⑤我国考古工作者还利用遥感卫星图片,发现了一批古代遗迹。比如内蒙古昭乌达盟附近的一座被黄沙深埋的古城,在遥感卫星照片上被发现,并确认是元朝忽必烈为其女儿鲁国大长公主兴建的应昌古城。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对本文结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a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下定义 B、作诠释) ②b句除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外,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何具体作用? 3、第四段画浪线句子所说明的对象的特征之一是 4、理解第二段中加点词 : ①“一直”不能删掉,这是因为 ②“才”的用法是 。 A、表示强调所说的事 B、表示对比之下数量少 C、表示事情发生得晚 D、表示只有在某种情况下然后怎样 关键提示 以上训练和考查的重点是整体感知说明文内容的能力。整体感知说明文内容,指的就是能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理清结构和理解文意,等等。“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这是《教纲》提出的要求,据此,中考对说明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格外看重,我们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解题思路 解答第1题,先要整体把握文意,明确第一段末句的几点意思对下文的作用,据此就能一举两得,揭开“顺序”和“结构”之谜。 第2题,解答①要弄清下定义和作诠释的根本区别,用换位法(主语与连同定语在内的宾语互换位置)加以鉴别,换后意思不变的是下定义,换后意思发生逻辑错误了,就是作诠释。解答②,目光要在“航空照片”、“飞机航拍”和“人工”上聚焦,并揣摩作者的用意,就不难看出意在用它们跟遥感卫星的工作效率用比较,以突出遥感卫星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解答第3题,只要扣住“仅”和“还”这两个副词,答案就会撩开面纱。 第4题,解答①要看到“一直”是与“长期以来”相照应的,便可揣摩出它对查找“内在原因”的难度之大起了强调作用。解答②,要联系上文理解,会很快排除A和B,却可能会在C和D中犹豫不决,但只要联系“长期以来”和“一直找不出”去揣摩,你就会觉得选C才是准确的。 第3题 永恒办公室 ①或许再过个十年、十五年,你工作的办公室不必禁锢在闹市深处狭窄的房间内了,你将自由地在任何地方工作。那时人类已进入“永恒办公室”时代 ,24小时内,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得到赖以工作的信息。“你就是你办公室”,这句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口号将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②到那时,你佩戴的电子袖口将21世纪移动式办公室最关键的部分,嵌在4厘米宽袖口镶边内,它就是一个位置传感器,借助它导航网可始终跟踪着你。传感器不断从导航卫星上读出有关你的资料,不断修正你所在位置和各方面信息情况。 ③你的电话和电话号码簿也在手腕上,这种蜂房式电话机是声控 的,声控使微型化成为可能,电话机简直就是一只装在袖口上的溥片扬声器。①需要电话号码吗?告诉电话簿为你查找。袖口电话机为你拨通电话,完成译码,按你当时所在位置接通最近线路---电话费也就是最便宜。② ④借助于导航网络,文字先转送到你所在地区,然后再传递给你,最后贮存在袖口里的永久储存器中,“播放文电”能发出一系列数字化的声音:提醒你客人到来的时间,向你提供信息或让你回电话。 ⑤电子太阳镜不仅能为眼睛遮蔽阳光,还能显示来自刚开启的袖珍个人计算机的文字、数字和图像。袖珍个人计算机差不多有掌心大小,厚度不及两张信用卡。推开后呈现出一个黑色屏面,屏面一侧排列着6个符号按键,可展现多种图像,每一种图像代表一种文件。如按下其中一个符号,会出现一张信纸,当你口述时,文字便在信纸上形成。按下另一个符号,信纸的内容即储存在记忆系统中。当你咯嗒一声关上个人计算机,电话机会接通微波通信网,把信以电波形式送往目的地。 ⑥你可在任何地方工作,因为通信网遍布整个世界。信息服务、电信传递、蜂房式电话以光速把你与办公室联系起来。 ⒈理解下面词语的含义: ①第一段中加点的短语:“永恒办公室”指的是□□□□□□□□□□□□□□□□□□□□□□□□(所填字数 不超过所限格数。下同)。 ②第二段中加点词“那时”指的是□□□□□□□□□□□□。 ③第二段中加点的短语“最关键的部分”指的是□□□□□。 ⒉“声音信使首先到达你的手腕”,这句话应该放入文中,归恰当的位置应该是 。 A.第二段结尾 B.第三段开头 C.第四段开头 D.第五段结尾 ⒊第四段是按什么说明顺序说明的?确认这种说明顺序的依据是什么?
⒋第六段中画线句子照应了前文的哪句话?
关键提示 以上训练的考查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准确理解文意的能力。所谓关键词句,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有在结构上起总起、过渡、照应、总结作用的,有在内容上起点明主旨、强调要点、巧用方法、合理支撑的。无论怎样设计结构和内容,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把话说准确、简明,把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清楚。阅读说明文时,我们要注意抓准总起句和主旨句等,就能较快捷地把握住说明文对象的特征和结构布局还要注意句子中和修饰限制语,准确理解句意和文意。从《教纲》“能找出关键性词句”的要求和中考的情况来审时度势,谁能否定培养和提高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性呢? 解题思路 第一题,解答①要仔细寻找诠释“永恒办公室”的句子。解答②,要根据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往往在前面的规律,上溯到第一段,找到与时间相对应的意思。解答③,要把“它就是……”中的“它”:搞清楚,看它称代的是什么。 解答第2题,首先要弄明白两点:一是这句陈述的对象是“声音信使”,而不是其它;一是答案涉及的四个语段,各自说明的是“永恒办公室”的哪个部分。这样,就可经否定它与第二、五段的联系,则有第三、四段中斟酌,如果放在第三段开头,似乎与“也在手腕上”相呼应,但你仔细斟酌,就会发现“信息源”与手腕太近,且本段不是重点说明“声音”的,这句话放这里不合适。而第四段则是说明声音的———接收异地声音、“播放文电”。 解答第3题,首先要看清表示程序的几个词语——先、然后、最后,再根据程序顺序属于时间顺序加以回答。 解答第4题,要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文末往往与文首相呼应,以明确解答的大方向。二是读懂画线句子的意思。 第4题 人类空间计划的新目标,是在太空建立一个永久性的载人空间站。永久性航天站的出现,将使空间工业逐步成为现实。载人空间活动的发展将由科学试验和军事应用变为商业应用,如在轨道中制造稀有的药物,制成集成电路块等等,能大大提高生产率,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收益。 我们知道,药物是一种特殊的分子,杂质也是分子,与药物分子很相似。提纯药物就是将药物分子和杂质分离。药物提纯一般采用电泳法。电泳法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把①分子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电荷,②液体中的带电分子就在静电作用下运动起来,③然后再加上电场,④含有药物与杂质 混合物溶解成分子。不同的分子因其大小不同,带电量的不同,受到的作用力就不同。分子带电量越大,运动得就越快。药物分子和杂质分子以不同的速度运动,一段时间后,这两类分子就分开了。 在电泳提纯过程中,关键是液体的粘滞力与带电粒子会受到静电力的平衡作用。在地面上应用电泳法提纯时,液体微粒的流动就会扰乱上述两种力的平衡,而使各种分子混杂起来,大大降低了获得的产品的纯度。由液体各部分的温度不是绝对均匀的, 。对流是破坏电泳法高效生产药物的大敌。只有存在重力的情况下才发生对流。在太空中,重力为零,冷而密的液体不会沉至底部,密度较低的液体也不会升至液面,大家都停留在原处。这样,就能不受干扰地将不同种类的分子分离。在航天飞机上进行的试验表明,太空中制造药物比地球上制造同一种药物的纯度高5倍,其提纯速度提高400~800倍。这意味着太空中一个月的产量相当地球上30年的产量。这就能导致药物价格大幅度下降。 有一种可在太空中制造的药物叫尿激酶。它可治疗由血栓引起的肺栓塞和心力衰竭。在美国有100万 患这种病,每年因此病死亡的有5万人 。一剂尿激酶约值1000美元,每年需50万剂,总价值达5亿美元,尿激酶是由肾脏中一种特殊的细胞产生的。在航天飞机上进行的试验表明,电泳法可以将产尿激酶的细胞与其它细胞分开来,从而提高尿激酶的产量。在空间或地面培养高产细胞,可使尿激酶的价格下降到十几分之一。就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数亿美元,亦可拯救许多因药价昂贵而买不起药的病人的生命。 ⒈第二段画线的句子理路不清,合理的顺序应该是 。 ⒉为使上下文连贯,填入第三段空缺处恰当的句子是 A.较热的一部分,热的液体上浮,冷的液体被沉下去,形成对流。 B.一部分较热,把热的液体浮上来,冷的液体下沉,对流形成了。 C.一部分较热,热的液体上升,把冷的液体沉下,对流形成了。 D.一部分较热,热的液体上升,冷的液体下沉,形成对流。 ⒊电泳提纯的关键是 。导致地球上电泳提纯不如太空中电泳提纯的纯度高,速度快的直接原因是 的对流,而造成这种“对流”的根本原因是 。 ⒋判断下列说法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本文说明的中心是在地球上提纯药物和在太空中提纯药物的利与弊 ( ) ②本文是按逻辑顺序介绍说明的。( ) ③“电泳法”的定义是:电泳法是一种把含有药物与杂质的混合物溶解成分子,然后加上电场,使药物分子和杂质分子在静电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运动,最终分离开来的提纯方法。( ) ④第三段中加点词“这”指代的是提纯速度快的试验结果。( ) 关键提示 以上训练和考查的重点是“大体了解文章思路”的能力。了解文章的思路首先要善于辨体。各种文体的写法和特点不同,辨别出文体,就能便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其次要整体把握。高屋建瓴,便于理清来龙去脉、前后关系。第三要侧重布局。侧重从布局入手分析,便于搞清结构关系,详略关系等。就说明文而言,尤其要注重从布局入手,理清文章结构、说明顺序,以及语言的连贯关系等,进而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题思路 解答第1题,若懂得相关的化学原理则易如反掌。若语言学角度来整理,可以根据“然后”一词,第一环节先排除③。然后斟酌①②④句,把它们一一与“先把”连句,就会发现只有句④能通顺,故将句④定位为环节一。接下来,由分子一词可见,句①与句④相连紧密,故将句①定位为环节二。再把剩下的②③句斟酌一下,就会感觉句③放在最后意犹未尽,放在句②前,既通顺又合理,并且与下文也连贯。 解答第2题,要注意选项自身的语言连贯性。A项中主动句与被动句杂糅,B、C两项也是句式前后不一致,只有D项句式整齐、一致,显得连贯顺口。 解答第3题,目光要在第三段聚焦,答案真身自现。 第4题,判断①要读懂全文,弄清讲地球上药物提纯“弊大”只是用来作比较。目的在于突出太空药物提纯“利大”。因此本文说明的中心只是“利”的一面。判断②可以用排除法,非时非空即逻辑。判断③。要结合电泳法的过程考虑,看定义是否概括了主要的环节特征。判断④,要仔细揣摩“这”所在的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是只是“产量”,还中既有“产量”又有“质量”?显然,“这”指代的只是在太空药物提纯速度快这一试验结果。 第5题 信息高速公路 ①“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种电子信息网络。它能把某个区域乃至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使“公路”上的任何一个人都能享用信息资源。 ②铺成信息高速公路的材料,不是钢筋混凝土和沥青,而是光导纤维。一条典型的光导纤维,直径不足13毫米,其中却包容着32根用塑胶皮包裹的玻璃。 ③信息高速公路以光导纤维为媒介、激光脉冲束为数据载体来传输信息,。光导纤维柔软而坚韧,传导能力特别强。经过处理的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变成强弱不同的光信号,通过光导纤维传输到远方。信息高速公路每秒钟可以传输30亿比特的信息——相当于在1秒钟内传输整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而且,在传递过程中,几乎不会出现信息的失真。 ④信息高速公路是以交互方式来传递信息的。用户既是信息 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信息高速公路“入网”十分便捷。用户只要把电脑的专用接口卡接到电话线上,就可进入信息高速公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用户还可将电脑、电视、电话连成一体,以多种通信方式与外界取得联系。 ⑤有了高速传输功能的光导纤维,又有了多媒体的先进技术,再加上卫星通信的配合,信息高速公路的优越性便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⑥信息高速公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不久前,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家诊所的医生,根据电视屏幕上显示的病人肝脏图像,指导远在2000公里外的医生进行手术操作。肝脏的图像是从那里通过人造卫星传送过来的。这是使用信息高速公路进行的远距离医疗。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使远隔重洋的通信双方,彼此看得清清楚楚;可以让学生在电视屏幕上请最优秀的教师为自己上课,而且能够互相对答;可以使人们足不出户,随时翻阅世界各地的图书资料…… ⑦信息高速公路 。办公会议可在各自的家里进行;天南地北的贸易伙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商谈;复杂的研究可在电脑屏幕上进行,最新研究成果能及时进行交流…… ⑧信息高速公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提高幅度预计右可达20%—40%。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据预测,美国12年内每投入1美元的资金将增加6美元的产值。 ⑨信息高速公路这一全球性的跨世纪宏伟工程,自1993年起步至今,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它的发展却是惊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开始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缩短地域之间的距离,形成频繁交往的新型社会。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 1、本文第二段介绍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所填字数不超过所限的格数。下同。),第三段介绍了□□□□□□□,第四段介绍了□□□□□。 2、第三段画线句子说明信息高速公路传输信息具有□□□、□□□□、□□□的特点。 3、第五段起 作用,重在引出对 说明。第六段的中心句是 ,第七段中心句应当这样补写 ,第八段的中心句是 。 4、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完成诸如医生指导远距离手术之类的活动,还必须具备 和 这两个条件。 第九段中加点词语,依次分别从 和 两个角度强调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意义。 关键提示 以上训练和考查的重点是提炼要点,概括大意的能力。根据《教纲》规定的“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的要求,注意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提炼要点,就是能从纷繁复杂的语言信息中准确、快速地筛选出主要信息或题目信息。方法是摘取词、句,或自己概括。所谓概括大意,一般是指段意和层意。方法是,说明文可从语段的中心句、关键句等来确定。如若自己概括,要注意以下三点:1、不能遗漏重要内容;2、不能空泛无物;3、语言要准确 、简明。 解题思路 解答第1题,要注意提炼要点,从所涉及段的段首句表达的侧重点考虑。 解答第2题,要从效果上考虑。句中列举的数字表明两点意思,既快又多。 第3题,解答第五段的作用,要看第五段与上下文的关系,由此可知“有了”、“又有了”是顺承上段意思说,巧妙地强调条件,目的是为了引出对信息高速公路具体优越性的解说。 至于中心句,它一般位于段首。补写第七段的中心句,宜用概括法,从开会方式的变革、贸易商谈方式的变革等去考虑,准确加以概括。 第4 题,解答“条件”,要把目光移至第五段去寻求答案。解答加点词语的含义,要作延伸思考,看到信息高速公路应用范围广、科技生命力强的深远意义 。 第6题 三峡工程 ①三峡工程是个“四美具”的特大工程。②四美者:防洪、发电、通航、南水北调。③建设三峡工程最大的目的是防洪。④天有不测风云,如果1860、1870年洪水再现,江汉平原工农业生产基地损失之大,就可能比建设一个三峡工程的费用还要多得多。⑤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是无法替代的。⑥其次,发电,三峡电站装机容量17680兆瓦,年发电量为840亿千瓦小时(等于火电用煤4000万吨)。⑦按预计,三峡每千瓦的建设费用,与全国16个大型水、火电站比较,它是第11位,淹地是第9位,移民数是第5 位,应该说是经济合理的。⑧第三,三峡工程建成,长江600公里水面被抬高,原来江中险滩绝大部分淹没在水下,急流成平湖,利于航行;而下游因有水库调节,枯水期流量增加,也有利于航运。⑨所以上游航运和下游航运各得其利。⑩据有关部门测算,届时可降低航运成本30%左右。⑾最后是南水北调。⑿把长江水调到历经干旱的华北平原,是这个地区人民的心愿。⒀目前西北各地干旱,均在引黄灌溉,因而黄河东流之水可能渐减少。⒁从三峡南水北调,效益不可估量。 1、本文的中心句是 。 2、本文条理清晰,主要得益于 的运用,如 、 、 。本文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 B、① C、① D、①② ②—⑤ ② ③—⑤ ⑥—⑦ ③—⑤ ② ⑥—⑦ ⑧—⑩ ⑥—⑦ ⑧—⑩ ⑾—⒁ ⑧—⑩ ⑾—⒁ ⑾—⒁ 3、本文具体解说“四美”特点是按 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这样认定的依据是 等词语。 4、按要求分析画线句子和加点的词语: ①划线句子除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在于 。 ②加点词“可能”不能删去,是因为 。 ③加点词“绝大部分 ”不能删去,是因为 。 关键提示 以上训练和考查的重点是分析说明文层次的能力。分析说明文的层次,首先要弄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思路。若按时间顺序说明的,一般可按时间段分层次;若按空间顺序说明的,一般可按方位变化分层次;若按逻辑顺序说明的,一般可按总一分一总式(或:总——分;分——总)、主——次式(或:次——主)、果——因式、表象——实质式等分层次。另外,“首先”、“其次”,“第一”、“第二”之类的词语,也是我们准确、快速划分层次的好帮手。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需要,也是应“素质教育”之试的需要。 解题思路 解答第1题,要弄清①②句之间的关系,句②是具体诠释句①的,是支撑句。 解答第2 题,要注意体会“其次”、“第三”、“最后”这些用于排列次序的词语的作用。解答层次划分,可把本题关于“条理”的思路解说与第1题的思路解说联系起来考虑,答案就比较明确了。 解答第3题,要注意体会“最大的”含义,它表明排列次序是由主要的到次要的。 第4 题 ,解答①,只要注意“比……多得多”,便知这是把一次洪灾的经济损失和建造一个三峡工程的耗资作比较的结果。用“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能鲜明突出地说明建设三峡工程的必要性。解答②,要弄清“可能”表示推测,它限制说明了这个比较的结果是推测出来的,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对假设的情况作评估,无法肯定一定会怎样,如果删去“可能”,就变成完全肯定了,表达不准确。解答③,要弄清它是从数量上限制说明被淹没的险滩之多,但不是全部。如果删去“绝大部分”,就变成险滩全部被淹没了,这不符合实际。 第7题 杨浦大桥 杨浦大桥是叠合梁结构的斜拉桥,这种结构充分利用了钢材的受拉能力和混凝土的耐压性能,与以往混凝土梁相比,具有自重轻、施工期短、造型轻巧美观等特点。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新的建桥技术。 近三十年来,世界上大跨径的斜拉桥已建成35座。1986年建成的加拿大安纲塞斯大桥,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采用叠合梁结构的斜拉桥,主桥跨径达465米,大约造了3年。印度正在兴建的一座同类型的桥,主桥跨径目前虽属世界第二,然而建造了8年,至今尚未竣工。而我们的杨浦大桥只用了2年7个月时间就建成通车了。它是 。 ①杨浦大桥全长8354米,如果一个人每小时步行4千米,那么走完这座大桥约需2小时。②主桥跨径为602米,比安纲塞斯大桥长137米;主塔塔高208米,比曾是上海高楼之最的国际饭店高124米,也就是说,有两个半国际饭店那么高。③通航净高48米、5.5万吨的巨轮在桥下可通行无阻。④主桥桥面宽30.35米,设双向6个车道,可以并列行驶6辆大型卡车,每日通车能力为4.5--5万辆机动车;两侧还各设2米宽的人行道。⑤整座大桥如同横跨江上的“空中大街”。⑥每座桥塔两侧各以32对钢索连接主梁,桥的外形就像一架美丽的竖琴。 安纳塞斯大桥建成通车以来,主桥面已出现各种类型的裂缝数百条。中国桥梁专家们经过考察、分析、研究,制定了预防裂缝的对应措施,在建筑杨浦大桥时就成功地采用了这种成熟的工艺施工。 1、本文第三段介绍杨浦大桥的几个特点: 第①句介绍总长□□(所填空数不超过所限的格数。下同) 第②句介绍□□□□□和□□□□□; 第③句介绍□□□□□ 第④句介绍□□□□□ 第⑤⑥两句介绍□□□□和□□□□。把杨浦大桥比作□□□□□□□很恰当,因为□□□□□□□□□□□□□□□□□跟竖琴的外形很相似。 2、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深层含义是 。 3、根据第二段内容,联系上下文意思,愉当地补写出残缺的句子: 它是□□□□□□□□□□□□□□□□□。 4、分析加点词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①第二段中加点副词“曾”不能删掉,这是因为 。 ②对第四段中加点副词“就”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表示在很短的时间内 B、表示事情发生很早 C、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 D、表示在某种条件下自然怎么样 关键提示 以上训练和考查的重点是体会文中一些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的能力。阅读文章,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词 、句,仅从字面上理解是很不够的,还要进一步体会它们深层的含义,做到“字求其训,句索其旨”。也就是说,在确切理解有关词、句字面意义的同时,还要联系上下句、上下段,把它们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揣摩,有时还得联系作者的意图、文章的中心去深入领会,才能体会到它们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解题思路 解答第1题,分析第①句,要注意措辞准确。分析第②句,要把主桥跨径与安纳塞斯大桥和印度大桥作比较,突出其跨径大、塔高高的特点。分析第③句,要从通航能力强弱上加以概括。分析第④句,要从交通能量大小上加以概括。分析第⑤⑥两句,要从姿态、外观上加以概括。至于把大桥比作什么,要求回答的是喻体,然后找出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 解答第2题,要从政治意义上考虑,分析它标志着中国建桥技术在世界的相关领域已处于怎样的地位。 解答第3题,可模仿第一段的结句考虑。 第4题,解答①,先要弄清“曾”是“曾经”的意思,它从时间上限制说明了安纳塞斯大桥的“世界之最”地位是过去的事,而不是目前的。还要深入答到如果删它,符合实际否,表达准确否。解答②,要根据具体语境,答案只可能在B、C中斟酌。但“前后事情紧接着”是两个不同的行为,而采用“桥面防裂工艺”是包括在建筑杨浦大桥之中的,不是如“卸了行李,我们就到车间去”之类的两个不同的行为,因而,C也应排除。 第8题 有趣的草地 ①现代化城市需要有青草,是由于它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改善环境的重要作用。人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每天都吸收大量的氧气,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空气中的氧保持一定的比例。科学家分析,每公顷草地每天能吸收900公斤二氧化碳,制造出600公斤氧,②这功绩多么惊人。 草地还能调节气温。在炎热的盛夏,当你路过水泥地面时,就感到热气逼人,而走在草地上,却感到凉爽宜人。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面温度 低十几度。而滴水成冰的寒冬,草地上的温度双比水泥地面的温度高,③真是“冬暖夏凉”。 更为有趣的是草地还能降低噪音的强度,吸附尘埃。通常草地吸附尘埃的能力比裸露的地面吸尘能力大70倍。当大风刮来,尘土飞扬时,裸露地面的尘土要比草地上的尘土多100到200倍。 1、本文是从□□□□、□□□□、□□□□(所填字数不超过所限的格数。下同)等方面说明草地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的。 2、分析画线的句子: ①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们都是□□。 ②从具体作用上看,句①□□□□□□□□□□□□□□□□□□□;句②□□□□□□□□□□□□□□□□□□;句③□□□□□□□□□□□□□□。 3第一段中加点的两个“大量”不能删除的理由是 。 4、联系上文特点,指出第三段存在的毛病,然后在原文上只作两处修改。 毛病: 修改方法: 关键提示 以上训练和考查的重点是体会说明文中议论的作用的能力。议论这种表达方式适用于各种文体,但在各种文体里的表达作用却不一样。记叙文里的议论是为记叙服务的,用它来表达作者对所记写的人、事的看法和态度,从而点明题旨,使文章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而说明文中的议论是为说明服务的,用它来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说明文中的议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起总提特征、功能等作用,如《松鼠》的开头对松鼠的评价。有时在文章的结尾,谈谈感想或简评,起强调某种意思的作用,如《人类的语言》的结尾,对采用声音为手段对于人类语言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评价,等等。鉴于《教纲》关于“能根据不同表达方式和体裁的特点阅读课文”的要求,自觉努力地培养和提高“体会说明文中议论作用”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解题思路 解答第1题,要明确本文的中心句在文首,从中筛选相关信息。 第2题,解答①要注意比较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就能准确鉴别。解答②,分析体会句①的作用,要从草地的作用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上考虑。分析体会句②,要从强调草地相关作用之大上考虑。分析体会句③,也要从草地的相关作用上考虑。 解答第3题,要结合语境考虑,弄清说明人和动物的需氧量和排污量之大的写作用意。 解答第4题,一要注意本段中心句与支撑句之间的关系,就能发现“中心句过大”,在一个方面缺少支撑。二是要弄清上两段的行文思路:总——分——总,就能发现本段的结构不一致。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