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成功父母为何遭遇家教失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1317  更新时间:2017-03-27 15:39:5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马老师:

    您好!

    我们夫妻学历都很高,都在科研单位工作,性格都特别要强,事业上都很成功。可让我们遗憾苦恼的是,女儿的学习怎么也上不去。这件事一直煎熬着我们。

    女儿今年14岁,读初一,成绩一直不是很好,现在已完全不能进入学习状态,尤其对数学已从心理上拒绝了。而且和同学的交往也有问题,据老师反映,她平时很孤独,总是用仇视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由于我们对孩子只看缺点,总是在学习上批评指责她,使她产生了厌学情绪。我们已意识到这样下去会毁了孩子。但是,好胜的我们又不甘于孩子学习落后,就给孩子更多的批评指责甚至打骂。结果是恶性循环,孩子更糟糕了。我们的家庭教育真是失败到了极点!

    女儿3岁多的时候,我们邮购了一套有关提高儿童智力的训练丛书,并开始训练。记忆力的训练还真有效果,几次下来她竟然能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二十几位,同时也开始了数学上的训练。但问题也来了,她对数字怎么都不敏感。于是,我们的吵骂就开始了。上了学前班,女儿对数字理解得很慢,因此没少挨我们的骂,现在从心理上对数学彻底关上了大门。

    让我们痛苦的还有,女儿不愿和我们交流。只要有亲友来家里,她就不让人家走。我们也意识到这可能是她在家感到太孤独的缘故吧,孩子太需要爱了。可是我们没有给她,给她最多的是粗暴地打骂。四年级的时候,一次刚要扬手打她,手臂突然脱臼了,我想这是上天在惩罚我,不让我这样对孩子,从此再也不敢打孩子了。

    由于打骂,让孩子干什么都没有信心,对什么也都不感兴趣。我们深知快把孩子毁了,心里越是着急,我们的情绪就越是控制不好,一看到她出错就骂她,骂完又开始后悔。结果孩子的好奇心没有了,想象力也没有了,性格已被我们完全地扭曲了,并且跌到了一个由我们自己亲手制造的深渊里。

    马老师,快救救我们吧!再这样下去我们都会崩溃的,孩子也会彻底地给毁掉了。

    一位几乎绝望的母亲于海蓉

    于海蓉朋友:

    您好!

    很理解您痛苦的心情。为什么成功父母的家教却遭遇了失败,让一家人深陷痛苦的深渊?恕我直言,这个痛苦的深渊,确实是父母亲手制造的。

    首先,是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造成的。这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对她盲目地训练,从好胜的父母不甘于孩子学习的落后,可以看出你们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心理咨询的个案一再证明,父母越是对孩子期望过高,越容易扼杀孩子的潜能,压抑孩子的发展。因为在过高的期望之下,父母很难看到孩子的长处,总是盯住孩子身上的不足,这样,就会给孩子更多的消极评价,对孩子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你们女儿对数学的学习,也是由于期望太高,因而消极的评价太多,通过消极心理暗示而逐渐造成的。消极的心理暗示好比给孩子贴上一个消极的标签,结果让孩子真的越来越不行。许多孩子的潜能就是这样被父母消极的评价压下去的。

    其次,由于期望过高,就没有了从容的心态,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急躁粗暴,甚至打骂相加。虽然父母是因为对孩子的爱,但是这种爱已经扭曲了,给孩子心灵注入的只能是恐怖、压抑、自卑、排斥、冷漠、敌对。于是,亲子关系扭曲了,孩子的心灵扭曲了,对学习更加丧失了信心。

    与上面一点相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父母的成功。你们女儿比别的孩子更为不幸的是她的爸爸妈妈太棒了,太成功了!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讲可能恰恰变成一个不利的因素。因为即使我们不直接给孩子加压,父母的成功本身对孩子就已经是一种无形的威压。何况成功的父母确实比普通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高,给孩子的压力更大。

    有调查显示,高学历父母对孩子采取一种更为严格的教养态度,有的甚至近于苛刻。就是高学历的父母总是拿自己作为孩子的比较对象,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会比一般父母更高。于是,常常会不知不觉地通过各种方式的耳濡目染,把这种期望和压力灌输到孩子心中。结果学习没有了一点快乐,孩子还怎么发展?

    现在,最能救助孩子的是你们自己。你们可以从以下两点来做。

    第一,在心态上,拿出平常心。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多发现孩子的长处,由衷地赏识孩子,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就会看到希望,自信的种子就会萌发长大,智慧的火花就会激发出来。孩子需要赏识,成功父母的孩子更渴望赏识,渴望来自父母的鼓励。

    单就数学的学习来说,孩子最初也许根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你们的心太高太急,总是觉得孩子数学学得不好,于是,就给孩子太多的消极暗示。现在,也需要以一颗平常心,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贴一个好标签,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

    第二,具体做起来要坚持小步子原则。就是说,帮助孩子确定小目标。小目标往往比较容易实现,而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会给孩子一份信心。这样,就比较容易推动孩子一步一步地前进。

    (作者马志国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