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树 形 导 航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辛弃疾 词赏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3645  更新时间:2009-12-16 14:58:5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辛弃疾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淳熙八年,辛弃疾被弹劾落职,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并在这里修筑了居所。词人似乎是打算以隐逸来消除被排挤出官场的隐痛。“三径”三句写自己与隐居环境的久违,以表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云山自许”以下说明隐逸是自己的素志,在官场倦怠之后当然要回到喜爱的生活中来。词人故意掩盖被迫隐居的真实原因,而“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二句,却透露出官场的险恶,略略揭示出退居的真正理由。下片纵笔描写隐居清幽的环境:水边修葺茅屋,竹柳掩映,梅菊环绕。词人好象完全沉醉在隐逸的快乐之中。然“沉吟久”三句,最终表明词人不忘国事、不愿归隐的真实心态。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是登临游览之作,表现了词人渴望报国而又志不得酬的苦闷,同时批判了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楚天”二句写词人登高望远,一目千里,极写秋色的无边、江天的辽阔、气氛的爽朗,对下文所抒发的深广忧愤起有力的烘托作用。所见长江对岸,就是词人的北方故乡,是沦陷敌手的大好山河,所以,只能给词人提供愁与恨了。于是,“落日楼头”以下七句,一气贯注,倾泻出词人壮志难酬的牢骚、郁愤与不平。下片用三个典故,迂回说明自己的志向。词人既不愿意象张翰那样贪恋家乡美味而弃官还乡,又不愿意象许汜那样不顾家国安危而追逐个人私利,只愿意学习桓温率师北伐。末三句抒发无可奈何的感叹,一种知音难觅的痛苦、孤独寂寞的怅惘,油然而生。
 
  
【丑奴儿近】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时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词为艳科”,以词写艳情最是得心应手。辛弃疾同样能写艳情,在这方面也有优秀之作,此词就是一个例证。词中代闺人抒写别离的怨恨、青春流逝的悲苦,通过对暮春的留恋、惋惜来表达。闺人不敢登楼览景,因为暮春时节风雨连绵,摧残花木,飞红片片。花落春亦去。春天,已经成为闺人青春美好年华的象征,成为恋人相聚美好时光的象征。今年的春天肯定无法挽回,闺人就渴望着下一个春天的早日到来。她拿花瓣反复卜算,流露出情深无限。最终,也摆脱不了愁苦,于是,又转为对春天的埋怨。前人理解此词有政治象征意义,有点过于牵强。应该承认词人的情感是丰富复杂的,他会有多种多样的情感需求及其抒情需要。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词人许多首作品中,“春”都有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春”的流逝,仿佛代表着一种美好理想的破灭。这首词表面写女子暮春时节怀念离人。上片写清明寒食过却之后,风雨摧残园林花木,春天无可奈何地离去了。下片递进一层,写春暮的离愁别思。相思无益,故“羞去上层楼”。然而,“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的诉说中,含有对现实的隐忧,是词人频受挫折后的心理恐惧。这首词因此有了另一种比兴意蕴,而非仅仅写艳情。
 
  
【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这首词奇思壮彩,想落天外。中秋之夜,词人对高挂于浩瀚天空的一轮圆月发生了浓厚兴趣,接连提出了七个问题,表现了词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也表达了对明月的由衷赞美之情。词人首先追问中秋之夜以后明月去向何方?是否另有人间,这里明月下沉,那边月亮就升起?那么,驱使明月运转的动力是浩浩长风吗?月亮如同一轮明镜,它又没有根,是如何系挂在空中的?据说月中嫦娥至今未嫁,那又是谁的主张?据说月亮来自海底,词人因此为它发愁。他怕长鲸触破月宫,怕月中玉兔不懂得游泳,怕明月受到损坏“渐渐如钩”。整首词糅合神话传说,充分表现自己的好奇。想象奇特,在辛弃疾词中别具一格。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鶗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绿树听鶗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这是词人戒酒的游戏之作。词人中年被迫退居,壮志难酬,内心所蓄积的愤恨可想而知。于是,词人自然会以酒浇愁,在醉梦中忘却。但是,一段时间以后,词人发现醉酒消磨意志,摧残身心,与他不甘颓放的个性格格不入。所以,他下决心戒酒了。词中将酒作为一位对话的对象,列举了酒对人们的危害,批判得对方哑口无言。道理既明,对于意志坚强的词人来说,戒酒也就不难了。词人化用经史,为己所用,词中多散文化的句式,自由通脱,充分体现了“以文为词”的创作特征。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与中年,人生阅历不同,对“愁”的理解也完全不一样。这种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感触,人人都能经历,词人却以强烈对比的手法将其富有诗意地表现出来,最易引起普遍的共鸣。词人前后期生活变化太大了,期望与现实的反差也太大了,对“愁”的体味前后之变化词人感受更加深切,因此才有如此真切的表现。
 
  
【太常引】
 
  
(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中秋望月,情景、心境不同,感受就不一样。词人在现实中频遭挫折,目睹了朝廷政敌的龌龊伎俩,体验到叫人窒息的黑暗。今夜赏月,词人就期望明月能将更多的清辉洒向人间,使尘世变得明亮净洁。词用比兴手法,意余言外,令人回味无穷。
 
  
【沁园春】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陈亮与词人志同道合,相聚之时,议论时事,慷慨激昂,同时也掩饰不住壮志难酬的悲凉。这首词结构奇特,上下片浑融一气,都是在极力描摹自己生平的壮举与胸中远大的志向。今夜“醉里挑灯看剑”,当年的壮举一一浮现在眼前。作为统率千军万马的主帅,词人曾经有过“沙场秋点兵”的生活。词人的愿望是为君王平定天下。但是,结尾轻易的一句“可怜白发生”就将前面所说的一切都否定了。岁月老去、壮志难酬的悲愤,由此流露。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騄,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词回顾平生,将前期的壮志有为与后期的被迫隐居做了鲜明的对比,愤慨之情不言而喻。当年词人率乡亲起义,冲入金兵大营,领导二万大军浩荡南渡,在枪林弹雨中渡过了有意义的青年、壮年时期。南渡后,曾向朝廷献“万字平戎策”,期望有更大的作为。但是,词人在43岁以后,大部分时间都在被迫隐逸中浪费。而今鬓发已白,春风对此也无能为力。词人的隐居,“将万字平戎策”去“换得东家种树书”,都是十分无奈的,是被逼如此的。英雄穷途的悲凉,深寓字里行间。
 
  
【粉蝶儿】
 
  
(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嘉泰三年夏,辛弃疾再度被朝廷起用。次年四月知镇江府,时已65岁。当时朝廷主政的韩侂胄,只是企图利用北伐来树立个人名声,并不做认真积极的作战准备。辛弃疾一方面主张坚决抗战北伐,另一方面却为当时仓促的军事局面担忧。当他登上北固亭眺望北方时,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与其他北伐的成败经验,既有向往之情,又心生警惕。词人向往的是孙权、刘裕这样建立了丰功伟业的英雄,当年他们率师作战或北伐,金戈铁马,气势恢弘,所向披靡。词人担忧的是像元嘉年间的草草准备,匆匆出兵,败北而归。回想起四十三年前扬州所遭受的那场兵乱,词人犹自愤怒不已。结尾用廉颇的典故,表现了自己老当益壮的雄心。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衮衮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暮年被起用,这是最后一次有作为的机会了,词人登上北固亭时的感慨也就特别复杂。这首词以自我问答的方式写成。第一问说明了京口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词人镇守此方,应该大有作为。第二问极其概括,将长江两岸千古征战、兴亡的史实都包含在里面。第三问表达了自己对当年在此地有所作为英雄人物的景仰,期望自己也能象他们那样建立功勋。陈廷焯认为此词“魄力雄大,虎视千古”,“极英雄之气”
(《云韶集》卷五)
 
  
【念奴娇】
 
  
(书东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夜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立春的到来,意味着一年中最好的时光即将来临。人们可以期待春光的烂漫,春景的繁华盛丽,迎接春天的欢腾喧闹。辛弃疾吟咏立春节日,却无法高兴起来,始终不能摆脱愁绪的缠绕。“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是这般赏心悦目,可是词人更加担心“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这正是在元宵欢腾的节日里李清照要追问的:“次第岂无风雨?”(《永遇乐》)东风吹过,恐其“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在这样多愁善感的心境之下,事事都值得担忧,甚至敏感到“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如此心态,是词人南渡后备受挫折、创伤累累的后遗症。歌词因此曲折表达了对南宋现实的不满与贬斥。
 
  
【贺新郎】
 
  
(听琵琶)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乾道八年秋,时词人知滁州,年33岁。南渡以后的重重挫折与打击,使词人有了“老来情味减”的疲惫之感叹,后人或因此误以为是辛弃疾晚年之作。送别友人,在别离酒宴之间,依依惜别是主题。所以,埋怨“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送归船离去。辛弃疾又是磊落洒脱的,他立即转而安慰友人,友人此去可以回到家乡,品尝美味,与儿女家人团聚。下阕词意再转进一层,变为对友人的勉励。友人与家人相聚后,紧接着要朝见皇帝。以友人文武出色之才华,一定能得朝廷重用。这是鼓励友人在仕途上积极有所作为,寄寓的是词人的不甘心。结尾以己身眼下处境作结,再度强调自己艰危的困境与险恶的政治环境,牢骚与愤恨难以遏止。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正当盛年而被迫在家闲居,对胸怀大志且诸事无成的辛弃疾来说,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现实。但是,词人又是无奈的,他以一己之力无法左右朝廷的形势与南宋的局势。词人由此试图在湖光山色中消遣愁闷,劝慰自己“且休休”,大自然“一丘一壑也风流”。这种企图在现实中则往往落空。秋天气候转冷,所见的“红莲”、“白鸟”也被愁苦意绪所笼罩着,环境与景色带给词人的是不舒适的感受。书空咄咄,郁闷情绪有时就是这样难以遏止地宣泄出来。结尾宕开一笔,写自己的身体感受。“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的疲惫与衰老,是精神备受折磨的身体表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