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两个让人深受启发的故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573  更新时间:2009-11-24 14:57:5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最近听王蒙老师讲《老子的帮助》,他在讲座中提一两个故事很有意思,特与大家分享:

“三八二十三”的故事

  春秋时期一个叫仲由的鲁国人,一天在集市上闲逛。忽听一阵争吵,于是走向前去弄个明白。原来是一个买鲁缟的和卖主为了八尺鲁缟的价钱争吵。

卖主说:“我一尺鲁缟三钱,八尺鲁缟就是二十四钱。少一个子不行。”

买主争辩道:“明明是三八二十三,你多要一钱是何道理?”

仲由对买主说:“你错了,是三八二十四,不是三八二十三。”

可是买主就是固执不承认,并且提出和仲由打赌。仲由性情暴烈,就以他刚刚买得头盔作赌注。买鲁缟人也不含糊,以人头作赌。
二人去找孔子作裁决。孔子问明原由,笑着对仲由说:“仲由,你错了。快把头盔给人家吧!”买主得意地拿上头盔走了。

仲由不惑地问孔子:“老师,明明是三八二十四,你怎么判他对了呢?”孔子答曰:“仲由,你输了头盔还可以再买,要是买鲁缟人输了呢?”

仲由猛然省悟。用一个头盔换一条性命,这是智者的善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权衡轻重利弊。如果事情与原则无关,不妨退后一步,给人一个台阶。

“四七二十七”的故事

从前有两个人在集市上买卖东西,交易时,张三说:“四七二十七。” 李四说:“四七二十八。”张三仍然坚持,李四坚决纠正,二人争吵不休。言语不周打了起来。于是便告到了县衙。县令听罢,当即做出判决:张三无罪释放。李四重打二十八板。

事后,李四觉得很冤,问县令:“四七二十八是正确的,你怎么要判我有罪?” 县令答道:“张三糊涂到四七二十七的程度了,你李四还要与其争论不休。和糊涂人争论就是更糊涂,不打你打谁呢?”

以下是网友的评论:

1. <四七二十七>的算数题谁都会做,如果用严谨的数学思维逻辑,这个很明显是错误的.看着论坛上文字高手互相针锋相对的挖苦,奚落,嘲笑,真的是让我佩服不已,原来文字作为武器时,之厉害程度不亚于刚出鞘的利剑.不敢涉入如此高手布阵的场合,于是回帖"四七二十七.."立刻有人讥笑:"幼儿园的弱智.."

很想把<四七二十七>的故事可以讲给他,但是这样的算术题不能教给他。 想想还是罢了.这样不是和别人一样了么?

这说明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应该与无知者争论不休。与无知的人争论,实际上是自己无知的表现。

如果别人离我们近一点,我们便退一点,别人离我们远一点,我们就进一点,用宽容,理解,微笑.让人与人之间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微笑,少一点冷漠...这样多好啊!

2.这说明一个有智慧的人,不应该与对无需争论就可以明白的常识,再和人争论,实际上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3.说的多好!生活中我们的身边总是有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者伪善,或者奸诈,或者迂腐,或者无知,或者忘恩,或者无情……我们时常因为这些人而气愤、苦恼。事实上,一个这样的人,你还跟他计较,岂不是太无聊,太浪费表情了吗?就让那认为四七二十七的人,继续认为下去吧,我们应该与明理、善良、聪慧的人同行,别让这些人影响生活的心情!

4.真是妙论!不讲真理,而用一种巧妙的荒谬的方式来解释,这是中国人的不幸。在中国,这样辛酸的事,现实生活中真是太多了,如果坚持四七二十八的人、坚持真理的人挨板子、受惩罚,那么谁还坚持真理呢?真理,正义,人性与良知这几个词汇在教科书中已很难找到其踪迹了,这一点是很可怕的。 

朋友,在生活中,您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您是怎么做的呢?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