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3.《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十二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003年咸宁市题)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十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这首古诗运用了描写、叙事、抒情,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2.发散性思考: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3.文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这里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是反映这个事件的? 4.写出诗歌的主旨句 ,并作简单赏析。
十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的乐天指的是,“见赠”中的“见”字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生活中还有相同解释的词语,试举两个、 。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愿意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
十五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田 家 少 闲 月,五 月 人 倍 忙。 2.诗中最能表现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是: , 。 3.结合《悯农》(锄禾日当午)和本诗,发表一下你的感想。(不多于200字)
十六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诗中的钱塘湖指的就是现在的,诗人通过对“水面”、“云脚”、“早莺”、“ ”、 “ ”、 “ ”、 “ ”、“绿杨”、“白沙堤”等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其美丽的早春景色。 2. (2003年哈尔滨市题) 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钱塘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钱塘湖美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茵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十七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十八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诗人杜牧和合称“小李杜”。 2.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九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2.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
二十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2003年梅州市题)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2.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二十一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然,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 ”,属双关语,暗指 。 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二十二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 。其感情基调是。 2.“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二十三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通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 (2003年甘肃省题)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 “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2.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3.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来表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致。(不多于100字)
二十四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本文的体裁属于 ,浣溪沙是 。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二十五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各句中的“寻”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中 “寻”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a.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掘地深逾寻丈。 2.写出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意思相同或相似的诗句(或格言、成语)。
二十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