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陈大伟:建设理想课堂
作者:马朝宏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  点击数3127  更新时间:2008-11-29 15:48:3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522的郑州,气温已经高达35度。成都大学教育学院的陈大伟老师,结束了在西安两所小学与老师们的交流以后,在这一天早上的6点多到达郑州车站。在宾馆里稍作休息,他便赶到郑州市育才小学,开始了为期三天的教师培训活动。

    因为是第一次到育才小学,需要和老师们交流的内容很多,三天的活动安排得满满的,比学生上课的时间还要长。

    525,育才小学的活动结束。在39度的高温天里,陈大伟离开郑州前往河南济源。那里还有9所学校在等着他,他将在5天的时间里跑完这些学校,进行“观课议课”的指导,说不定还会亲自上课。

    在如此炎热的天气里不停奔波,记者问他会不会觉得太辛苦。他笑着说:“看到自己能够给老师们带来一些令他们满意的东西,在这种交流过程中,老师是愉快的,我也因此感到幸福。”

    近几年来,陈大伟用这种行走方式把自己的足迹留到了山东、湖北、河南、河北、贵州、陕西等地。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行走并不是他的教学任务,而是自己给自己找的事。

    为什么要这样行走?他说:“这是一个改造学校、改变教师的系统工作:首先是把改变教师的生存追求、引导教师追求幸福作为目标,并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其次是探索和实践校本研修、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再次是紧紧抓住课堂,建设理想课堂,并以观课议课为主要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同时,不断探讨学校管理和制度建设等相关问题。这是自己多年教育实践和思考的心血结晶。我把实践这样的思考,推进这样的设计当成自己的使命,看成自己对教育应该尽到的一点责任。”

    作为教师教育的专家,为了让“追求幸福的教师生活”、“实施有效研修”、“建设理想课堂”和“观课议课”观念和策略为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他到处去讲学,亲自观课,组织教师议课;为了寻找和让老师们明白什么是理想课堂,他经常亲自操刀上阵——一个大学老师给小学生、初中生上课。

    足迹所至,既有城市,也有贫穷的边远山区。在贫穷的边远山区,他义务讲学,跟那里的教师交流。他认为,点燃他们的理想更有意义,他们也应该获得成长和创造的幸福。   

潜心中小学课堂   

    虽然陈大伟身为大学老师,可只要有机会,他就会走进中小学教室,观察老师上课,与老师讨论。2006年一年中,他观课179节,平均两天就要“观”一节课。

    如今,经过几年的实践,“观课议课”的概念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作为校本研修的一种有效方式,“观课议课”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铺开。郑州市育才小学就是今年才加入到“观课议课”队伍中来的一所学校。到校的第一天,陈大伟就和老师们一起“观课议课”,并引导“观课议课”。

    不只是指导老师们“观课议课”,他还亲自给学生上课。2006年一年中,他给中小学生上过12节课,有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还有两节初中语文。

    现在,议课结束,陈大伟常常有一种想上课的冲动。对于议课中老师们感到困惑的问题,他更希望用自己的课堂实践回答。上课结束,他的课往往也是观课者们平等议课活动的对象。

    5238点,在育才小学的大会议室里,陈大伟给四年级的孩子上了一节语文课——《触摸春天》。

    后来才知道,这节课是郑州中原区教研室主任在前一天下午点的。老师们普遍认为,这是四年级课文中最难把握的文本。在陈大伟说了“随便点课”的“大话”之后,老师们毫不犹豫地给他挑了一块“最难啃的骨头”。

    在课堂上,陈大伟以真诚的态度很快就和学生熟悉起来。上课过程中,他努力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不停地在本来就不宽敞的过道上走来走去,每一个学生几乎都是他眼神的落脚点;他不时弯下腰小声和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交流,鼓励他们起来发言;对于那些发言积极的学生,因为他不能给他们太多机会而向他们表示歉意,以此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他非常关注学生的感受,只要是学生发言,他都要评论上两句,或者引导,或是褒扬,哪怕是那些在老师看来非常荒谬的发言他也不会置之不理。如果把一般的课比喻成水渠里的流水,那么陈大伟的课则更像一条小溪,一条自由奔腾的小河。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得到了更多的自由,他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才是真正的互动,而看不到多少事先设计的痕迹。他努力把文本拉近学生的生活。课上到最后,陈大伟请学生用心“触摸”周围的人和事。一位女同学在用心感受家庭的关爱时伤心落泪,几位同学也眼中噙着泪水。陈大伟说,他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样的表现。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课是比较成功的。

    两节课下来,记者明显感受到老师们的变化。陈大伟是第一次到育才小学,虽然之前老师们几乎都读过他的《怎样观课议课》这本书,但是,老师们真正的心悦诚服是从这两节课开始的。以前,他们见过太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专家。而这个专家,不只是能说,而且能实践自己所说的!老师们的目光里流露出敬佩。

    524下午,从育才小学的报告厅里走出来,有的老师在评价陈大伟的报告:“这是我一直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今天陈老师给了我答案。”

    这就是陈大伟的特点。他关注一线教师关心的问题,他能够解决老师们面临的棘手问题,难怪有人曾经这样评价他:陈大伟是“桥梁”专家——他能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为了心中的理想课堂

    陈大伟主张:“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但是,议课最终还是要回答老师们“什么样的课堂算理想课堂”的问题。

    陈大伟认为,至少目前的课堂算不上“理想的课堂”。“现在有多少孩子是喜欢上学校学习的?我们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在多大程度上压抑和泯灭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渴望”?

    对这个问题,很多老师说,这样做是为了明天的幸福生活。陈大伟认为,必须首先看到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今天学校和课堂的幸福是未来幸福的基础,也是人生幸福的有机组成,如果今天把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都丢失了,学生的未来将很难幸福。理想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幸福,让学生享受幸福快乐的课堂生活——让“学生蹦蹦跳跳上学,高高兴兴回家”。

    意识到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并不否认教育要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基。陈大伟提出,针对学生而言,我们的课堂同时必须教学生如何生存和生活,教给他们如何学会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课堂还必须是高效的。

    因为工作占去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所以教学是教师生活的一部分,课堂的幸福是教师人生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课堂,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质量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在付出的同时,应该享有收获的快乐。

    基于以上思考,在陈大伟 “理想课堂”的框架中,第一位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美好的校园生活”,其次是“让学生学习幸福地生活”,第三是“追求更有效的教学”,第四是“提升教学生命质量,教师享受幸福的课堂教学生活”。

    陈大伟认为,虽然总体上看专业成长的外部环境并不理想,老师受到了很多限制,但是只要自己愿意努力,办法总比困难多,老师们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控制和改变,总能够有所行动和收获。

    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在刚出版的《建设理想课堂》中,他详细阐述了心中的理想课堂,并且从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课堂教学的改进等方面给老师们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在书中,他把自己和老师比喻成井里的青蛙。他说,人的“井”就是固守“天只有井大”认识的“经验”。跳出“环境”的“井”可能需要外部条件,但跳出“经验”的“井”却人人可为。因此,每一位老师都一定要争取跳出现有的“井”,不断争取看到更大的“天”。在陈大伟看来,对于理想课堂的研究和追求也是永无止境的。

希望所有的老师都幸福

    当了15年中学教师,又做了10年教师培训工作之后,陈大伟审视教师生活,审视新课程改革成效,审视牵涉其中的教师培训,最后得出结论:纠缠在一起的两个东西必须引起重视和解决——一个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另一个是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追求。

    在与中小学教师交流中,陈大伟感受到了大家的压力和苦恼。但他总认为,快乐和幸福是人的权利,教师也不能例外。“有了幸福的老师,才能培养造就幸福的学生;先有快乐的教师,后有快乐的学生。”所以,他认为,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为教师的幸福生活尽一份力是他的责任和使命。

    前不久,《中国教师报》曾经刊发过一篇文章,文中说到:“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还是教育科研单位组织的活动,几乎所有的培训活动都是培养教师技能的,而没有涉及到关于教师的心灵的、梦想的、价值观的。

    而陈大伟所关注的正是教师的心灵。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应该在求得外在享受中求得内在完善。尽管外在环境非常重要,但我始终觉着幸福终究是主观的感受。幸福对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因为重要,所以需要我们讨论,需要我们创造”。

    为此,他写了《创造教师幸福生活》一书。由于书中的内容适用于每个人,所以出版社把这本书定位为“人生哲学的通俗读物”。不过,这本书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把人生问题紧密结合教师的实际生活,结合课堂,告诉教师如何去创造幸福的生活。

    种种现实告诉我们,今天绝大多数教师生活得并不幸福,陈大伟却在像“虔诚的传教士”一样鼓吹“追求幸福的教师生活”。对于别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评判,陈大伟坦然承认并认为,教育应该是理想主义的事业。

    尽管如此,“但在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问题上,我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陈大伟同时强调:“基本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是幸福生活的基本因素,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呼吁和争取社会、争取学校,或者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进一步改进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使教师更容易感受和体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并有机统一的幸福。”  

    作为一个培训者,陈大伟始终坚信,教师是愿意学习的。他说,这样的信念坚定了他的工作信心:“我坚信教师是愿意学习的,是想学习的,当遇到教师在继续教育实践中不认真、不积极的现象时,我不会抱怨,而是千方百计改变自己。我会不断调整内容设计,不断改进研修方法,尽可能适应老师,满足老师们的学习需求。”

    同样的,老师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如果都能相信他们是愿意学习、想学习、能学习的,对自己的工作就会有帮助。

“教育需要英雄主义”

    陈大伟的“建设理想课堂”以及“追求教师的幸福生活”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但老师们更关心他们必须每天面对的升学率问题。老师们希望从他这里找到面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对愈演愈烈的追求升学率问题,在不能给老师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的情况下,陈大伟说了一些“希望”,并说要致力点燃这些“希望”。

    他举了一个例子。他说自己当年所带的一个高中毕业班在所在学校考出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就在前不久,那届学生聚会,他发现抢着请客的都是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因此,他说不能再过于相信“一考定终身”。陈大伟自己的经历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从一个中师生到有一定影响的大学副教授,他的成长历程昭示的正是终身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他说,首先是希望教育工作者对此要有正确认识,并把这种正确认识尽自己的可能向社会、向家长宣传。

    他寄希望于教师的英雄主义精神:“应该在教师中高扬英雄主义的精神。英雄主义就是为了实现更美好的未来,而在现实的种种局限中抗争的行动和努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自己尽可能的条件和范围里超越和突破。教师的英雄主义精神弥足珍贵。”

    他还认为,“智及而不能仁守”是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在目前条件下,希望更多的人“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一种放弃中的更高追求。比如服务于育人的崇高的教育目标,放弃搞应试教育的眼前利益。

    选择本身就是对不选择的东西的一种放弃。陈大伟也在选择和放弃。2006年,他辞去了学院的处长职务。对别人的不理解,他说:“社会需要领导和管理者。我只是更喜欢以一种草根的方式进行教育行走,我希望有相对自由的时间。”也是这种放弃,才有了他这一年多“观课议课”的实践推广和对“理想课堂”的深思熟虑。

后记

    行走过程中,陈大伟每天的行程都是满满的,一般都是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而且没有周末。

    即使是这样忙,陈大伟也还是要利用中午或者是早晚的时间更新博客。每到一处,他都要把自己的观课感受、和教师的交流、自己上的课一一记录下来,和老师们分享。“一些老师已经形成习惯,他们不时要来看一看。如果人家来了几次都看不到更新,可能会很失望。”

    博客上,他所研究的问题来自教学一线,都是老师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每篇文章下面都有很多跟帖。在这里,可以看到陈大伟是如何和一线的教师推心置腹地探讨问题的。很多未曾谋面的老师也因此而成为他的朋友。

    且行且思,且行且述,陈大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搭建一座通往幸福生活的桥梁,为老师,也为了学生。

关于“观课议课”

    观课与听课比较,“听”指向声音,“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更重要的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评课与议课比较,“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参与,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陈大伟简介: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1982年参加工作,担任过中学教师、政教主任、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校长:1997开始教师教育工作.曾经担任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成都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副处长、科研处长(现辞去处长职务专事教师教育工作)2001年至今受聘为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组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先后出版《校本培训研究》、《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校本研修面对面》、《道德故事与师德修养》、《有效研修》等著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