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余映潮语文教案25篇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645 更新时间:2016-07-27 10:43:4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师:接下来我们比较两篇文章的结构。 生:情节曲折,故事完整,结构紧凑。 生:两篇文章都是以物为线索展开故事,安排结构。 生:两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相似,《皇帝的新装》中的故事,以骗开始,以骗结束:《狂人之细布》中的故事,也贯穿一个“骗”字。 师:南朝梁《高僧传》比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早一千多年。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类似的故事? 生:两个类似的故事,都是从真实生活中产生出来的,都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的、政治的现实。 师:这恰恰说明了“生活是与作的源泉”。 [评析] 这个教例美点在于引进了一篇参读资料,从教学手法讲,这叫“插入式比较阅读”,比较的角度是“求同”,比较的重点是题材、主题和结构。 比较阅读实际上是一种“小单元教学”,对于本课教学来讲,它起码有三个优点: 第一,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他们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如此相似的内容觉得十分奇妙,觉得有元限的趣味,增强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第二,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使学习的内容具有立体感,学生思考的联系面扩大,思索的层次增加,有助于对课文的进一步的理解。 第三,使学生有较为持久的心理亢奋,在反复的比较之中不断延伸着自己的注意力,保持着自己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效益增加。 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讲,比较阅读教学也具有它独特的意义: 比如,比较阅读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技能之一; 比如,比较阅读所形成的对比度、新异点,是对学生“注意”的积极强化; 比如,比较阅读教学的普遍的实施,将大面积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操作技能。 …… 所以,语文的课文阅读教学之中,要多引进一些参读资料。 7、赛读赛讲,分层互促 ——《狼》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预习要求:孰读课文,看注释 教读这一节课,共分四个环节。 一、学生提问比赛。(10分钟) 鼓励成绩差的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问难。鼓励成绩好的学生踊跃解答问题。解答欠周全的,由教师补充。 若学生已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如“意暇甚”与“意将隧人”的两个“意”的词义是否相同等等。 二、学生分析比赛。(15分钟) 学生中有好、中、差三个层次。设计三个问题供分析: 1、《狼》故事情节 (差等生) 2、狼之黠 (中等生) 3、《狼》的主人公是狼还是人,为什么 ? (优等生) 同学们自由选择,先笔写五分钟发言提纲,再讨论、发言、教师小结。要鼓励、表扬勇于向难度大的问题“进攻”的差学生。 三、学生背诵比赛。(10分钟) 要求最多10分钟背完全文。成绩差而背诵快的,得表扬。 四、学生做练习比赛。(10分钟) 练习形式:油印或者投影。 第一层次练习。 解释词义: ①一狼得骨止 止有剩骨 ②狼不敢前 恐前后受其敌 ③一狼洞其中 以攻其后 第二层次练习。 ①解释词义: 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人 ②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顷刻两毙 第三层次练习 ①写出含加点词的成语。 积薪其中( ) 并驱如故( ) 前狼假寐( ) 弛担持刀( ) ②找出表现狼阴险狡诈的句子,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缀行甚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两狼之并驱如故 要求: 第一、二层次练习为必做题,第三层次练习为选做题,选得多而做得正确的,发小奖品。 [评析] 这个教例很具创造性。 教者把关切的目光投向语文差生,用分层次互相促进的方式让差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用激励、鼓动、表扬的手段让差生感受到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 教者也同样重视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对他们提高要求,鼓励他们参与竞争,好学生也因教学标高不同而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在学习中始终有一种动力。 赛问、赛讲、赛背、赛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竞争性、激励性,课堂教学流程加快,流量增加,流速提高,紧凑的教学结构,有助于从根本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广阔的空间。他们积极的心理机制被成功地诱发,集中思维能量,运足个人才思,一次次地向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发起“进攻”,意志、自信等心理品质受到良好的培养。 赛读赛讲,分层互促,这样的设计思想适用于语文教材中很多精美的短篇。 8、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 ——《狼》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 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读——读懂词意。(6分钟左右) 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读——读顺句子。(6分钟左右) 1、同学们杂然地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读——读评故事。(14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的编者已写好的评点。同学们从屠户的角度、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同学再分段朗读课文,每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课文评点,同学们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3、同学们继续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老师自说对课文的评点。引导同学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如此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 读——吕读意味。(8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组朗读课文,2、每个同学都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3、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如开头20字,写出了故事的时、地、人、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又如结尾20字,点出主题,寓意深刻:中间100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凡写人、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狼的性格特点。文章正是通过一连串简练生动的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演读情境。(3分钟左右) 1、师生用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读出情景,读出高潮。 2、课堂小结,完成板书:狼 黠——增笑 [评析] 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 新意之一: 没有串讲,没有翻译,有的只是:朗读。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是指出的诵读。“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的教程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真正地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新意之二: 没有分解,没有切割,有的只是:评点。 “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是本教例最有特色最有创意的闪光点。师与生融为一体,用“多角度反复”的方法评点课文,阅读视点的变化引来了课文的三维的立体的动感。这既是优美的教法,也暗含着学法的熏陶。 新意之三: 没有大段的讲解,没有滔滔的分析,有的只是:品味。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这个有力的教学问题引发出学生对课文每一个细节的咀嚼品析,学生在此时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些时也酝酿了教学的的高潮。 这个全新的教学设计,表现出教者对所教学的内容有着多么丰富的感受。 9、联系 归纳 比较 辨析 ——《桃花源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桃花源记》的第一节课,任务是介绍课文作者、写作背景、疏通字词,明白课文内容。 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高声诵读课文,并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试讲课文(每个学生讲一段),然后教师简介作者和课文写作背景。这个环节约15分钟。 接着教师交代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通过联系、归纳、比较、辨析的方式弄通本课中的词义。 先请同学们从一词多义的角度进行归纳: ①便舍般 屋舍俨然 ②忘路之远近 便扶向路 ③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⑤往来种作 设酒杀鸡作食 ⑥阡陌交通 才通人 ⑦寻向所志 寻病终 ⑧忘路之远近闻之 ⑨屋舍俨然 欣然规往 ⑩既出 皆出酒食 11随其往 延至其家 12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 请同学们再从同义词、近义词的角度探寻: ① 具 咸 皆 悉 并 ② 问 答 言 语 云 道 说 ③ 要 延 ④ 穷 尽 ⑤ 若 如 ⑥ 未 无 ⑦ 欣 怡 ⑧ 及 诣 再请同学们从古今词义的区别上进行辨析: 课文中古今词义区别大的: ①阡陌 ②交通 ③妻子 ④绝境 ⑤无论 ⑥从来 ⑦间隔 课文中古今词义区别不大的: ①远近 ②鲜美 ③缤纷 ④土地 ⑤良田 ⑥往来 ⑦男女 ⑧衣着⑨ 水源 ⑩魏晋 11高尚 12捕鱼 13处处 14南阳 还请同学们做两个练习: 1、找出文中的美词: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2、找出含下列字的成语: ①穷(山穷水尽) ②怡(心旷神怡) ③乐(乐此不疲) ④尽(无穷无尽) ⑤津(无人问津) ⑥复(无以复加) ⑦病(无病呻吟) ⑧云(人云亦云) ⑨迷(迷途知返) ⑩若(门庭若市) [评析] 这个教例在落实字词上很有几招。 一、教师把自己钻研教材的思路变成学生学习的思路。针对课文内字词运用的特定情况,采用综合归纳、比较辨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游戈逡巡,从一词多义、同义词、古今双音词词义的区别等角度切入,整理出一组又一组、一群又一群的字词词义理解的“组合”,从而:①告诉了学生一种研读文言文、理解字词的方法;②训练了一种基本的探索研究的能力;③积累了一批文言文的字词卡片;④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改变了教师串讲、学生记录的教学结构;⑤在比较辨析中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⑥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使学生始终处于忙碌的探求之中。 二、教师安排的两组练习,从教学艺术看,也是相当精彩。每一个练习意在培养学生品读鉴赏的能力。第二个练习则更意味深长一些;①考察了对字词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印证能力;②激发了学生的联想、迁移与表达的欲望,课堂教学气氛热烈;③扩大了学生知识面;④巧妙地告诉学生一种加深词义理解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字词课很有优势,它既在传统课型上有所改革,又在应试应考上卓有成效。 10、高效背诵 ——《口技》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口技》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此时课文讲析的任务已经完成。教学时间还有30分钟。 教师:《口技》一文,不到370字,根据教学要求,应当全文背诵。现在大家聚集会神、齐心合力,在老师带领下反复朗读、背诵。 下面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要默想:开头——画面——画面二——画面三——结尾。 (学生诵读) 教师:下面再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默想,哪儿是正面写声,哪儿是人侧面写声。 (学生诵读) 教师:现在咱们用“抢记法”背第一段,注意,抢记中也有规律,大家可扣住几个动词和几个“一”,加快背诵速度。 (全班同学两分钟内背完) 教师:下面咱们用“竞争法”背第二段,谁先背完谁举手。竞争要讲究技巧,背诵本段可以用“画面浮现法“可以用分层消化法”,可以用“情节线索法”,可以用“紧扣字词法”等。下面竞赛开始。 (全玫同学争先恐后,三分钟背完) 教师:第三段三个句子,很简单,一分钟背下来。 (学生背诵) 教师:背第三段咱们用了“限时法”。下面背高潮段第四段。此段自由背诵,以快为原则,不但要很快背下来,还要介绍你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全班四分钟背完) (学生介绍背诵方法:①分层消化法:按绘声——评论——侧面烘托三个层次背;②电影镜头法:火起——人犬声、风火声,抢救声——听众表情;③记忆线索法:声音的先后顺序;④表情诵读法;⑤说书法……) (介绍背诵方法四分钟) 教师:第五段与第一段遥相呼应,词句基本相同,我想同学们已经能够背了。 下面咱们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答背,即我点什么,你们就背什么,开始: ①背开关和结尾 ②背第二段中写“醒”的场面描写 ③背第四段中“失火”的场面描写 ④背出四处侧面描写的句子。 [评析] 《口技》一文,共363字,平时教学中,一般用两节课讲析,有少数教师用三节课讲析,在松散的教学结构中浪费好不少宝贵的时间。 此教例是用两节课讲完全文并让全班同学能背诵全文。背诵花去30分钟,“工作”效率很高,故称为“高效背诵”。 背诵效率高,有如下原因: 第一,教学程序合理。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要求大家“聚精会神”然后进行三遍铺垫性全文诵读,其后才带领学生进入紧张的背诵阶级,最后还进行了巩固性检查。 第二,教学方法巧妙。教师主要的技巧在于设置了一个背诵的“激励机制”,采用“抢记法”、“限时法”、“竞争法”、“自悟法”、“检查法”等种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情绪饱满。 第三,穿插的内容丰富。在铺垫性诵读阶段,教师巧妙穿插对课文写作艺术的复习、回味;在指导背诵阶段,穿插了背诵方法的指导、点拨,还特别穿插了学生背诵技巧的介绍。 知识训练和技能训练结合进行,教学频率高、密度大、效果当然不错。 11、提倡课堂智能练习 ——《口技》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 教学基本任务:品读、积累,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时间分配:教师大约15分钟,学生大约30分钟,以学生活动为主。 1、读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第二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景有情。 2、说。 ①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同学每人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②从“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课堂教学的简略板书: 一字立骨—善—声音有大小 有内外 有高底 有动静 有远近 有分合 有疏密 有点面 有张弛 有明暗 3、做—讨论、完成课堂智能练习: ①指出用法特别词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一( ) 呜( ) ②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③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 ) 觉( ) 是( ) 毕( ) 目( ) 意( ) 少( ) 虽( ) 名( ) 色( ) 股( ) 走( ) ④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五个词属于( ) 妙:众妙( )毕备 以为妙( )绝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 满坐( )宾客 起:大呼火起( ) 夫起( )大呼 ⑤瞧,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 群响毕绝——( ) 满坐寂然——( ) 变色离席——( ) 大啼——( ) 一时齐发——( ) 中间……之声——( ) 撤屏视之——( ) 惊觉欠伸——( ) ⑥现在,该轮到你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
[评析] 这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一节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读、说、做”三步既表现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 最有新意的是这一份《课堂智能练习》——我们在观察课中还是第一次见到这项的练习。它充满了创造性,真是匠心独运。 这份“智能练习”可能表现了教者这样一种思考;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课堂积累太少,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记主要被图形板书所覆盖,从语言理解、语言品析、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有限。二是技能训练力度不够,学法指导、思辨训练、联想迁移训练和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训练都比较薄弱。而设计得比较好的课堂练习就能解决一些这两上方面的的问题。 从上面的“智能练习”可见,学生们不仅仅只是“做”练习;他们要“做”,还要分析、归类、联想、概括、发现。这样,“练习”的层次就高了——它训练了“知”,也训练了“智”与“能”! 这咱“翻新”给我们以启示:原来,在有心人的眼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内,都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我们提倡这种价值的课堂智能练习。 12、发现 ——《故乡》教例评析
[教例简术] 《故乡》的教学已进行了两个课时。这是第三节课。 教师:前两节课我们对《故乡》进行了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再上一节“发现”课。 我给大家一个“研究”题目:《故乡》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大家细读课文,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兴致勃勃,各自读读画画。 学生一:我发现课文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学生二:我发现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学生三:我发现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 教师:这些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过了。这种发现的层次不高。请大家再去“发现”。 学生一:我发现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有虚有实,还有自然环境烘托。 学生二:我发现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特别夸张。 学生三:我发现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特别细腻。 学生四:我发现对以上这些人物的外貌描写者是反复出现。每一次笔法都有变化。 学生五:我发现两个闰土、两杨二嫂的外貌描写构成鲜明的对比。 学生六:我发出这些外貌描写如同老师所计的,都紧扣小说的主题,都表现了一个“变”字。 教师:好极了!下面我们再进一层,同学位分组讨论,给各种描写的笔法合一个名字。 同学位热烈讨论、发言: 同学一:对两个闰土用了对比描写法。 同学二:对中年闰土用了细笔描绘法。 同学三:对少年闰土用了简笔勾勤法。 同学四:对杨二嫂用了夸张描写法。 同学五:对中年闰土用了比喻描写法。 同学六:对少年闰土还用环境烘托法。 …… 教师:同学们的发言相当精彩。读课文、读文章,都应力图有点发现,发现之后还应该提练、概括、归纳、总结出一点规律,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读一般的文章这样,读名著更应这样…… 教师:发现,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可以举一反三,经常运用。就拿《故乡》来说,还有许多内容可以被“发现”:如:动作与语态,自然环境描写,闰土家族几代人的对照,闰土,“我”杨二嫂三种生活的对照,还有用语特点,还有标点符号…… [评析] 这个教例“主题”鲜明,“题材”丰富,“立意”高雅,结构灵巧,就像一篇秀美隽永的散文。 从教学角度取舍看,方向上“挖掘一个点”。 从学习过程的成果看,收获是“联成一个片”。 “人物外貌描写”这根线索,将《故乡》中人物描写的技巧尽撷无遗。 教师教学的技能表现在: 一、“趣”的激发 知识点本身点本身能够激趣,教学法过程的不断深化能够激趣,课的开头设置了悬念,课的收束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始终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思考。 二、“能”的训练。 教师的教学“立意”之所以称得上高雅,是因为他配合“外貌描写”这个知识点,训练学生“发现”的能力。“发现”是探索研究的基本技能之一,其切取角度、确定方向、深化认识的每一步骤都对提高学习质量有重要作用。 三、“法”的点拨。 首先,“发现”就是一个“法”;其次“发现”过程中运用了横向联系法、概括法,还有读书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告示,都在教师的点拨、点示之中。 13、层层推进 美读美析 ——《爱莲说》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课前预习中,要求熟读课文,并阅读文注释及练习。 课始,教师检查对词义理解。“之”、“焉”、“者也”、“噫”、“唉”等虚词和若干实词在检查之列。 然后分四个层次向前推进教学。 一、朗读 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学生尽情朗读,然后课堂发言。对于这篇课文读起来上口的原因,同学们体会到的有: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论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学生继续诵读课文,教师出示如下阅读思考题,要求根据思考题自己析读课文,并写下阅读笔记。 1、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 3、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教师综合同学们的阅读分析所得; 1、全文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2、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3、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教师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犹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关物意在先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评析] 《爱莲说》,百来字的历久传诵不衰的佳作。 但日常教学中常以串讲为主,结果诗味荡然无存。 此教例以读为主,读、析、讲、背的手法综合运用,很有个性特点。教者明白,好诗好文,其优美意境、深挚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教学诗文而不读,诗文哪里还有光彩。 但此教例设计的秘诀还不在此。 它的精彩在于:有鲜明的但又不易让人发现的的教学层次。请看: 第一步:朗读——这是让学生反复品味、孰读成诵,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品味精粹的语音之美。 第二步:析读——这是指点学生明确全文的主体形象是如何得到反复点染刻画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讲读——向学生讲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文章隽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巩固教学效果。 音美—形美—意美,层层铺垫,顺利推进,水到渠成。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轻快! 百来字的短文尚且如此讲究教学层次,长文章的教学就更应细心琢磨了。 14、边环问 顶针问 ——《陋室铭》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王学东教师的一个教例(详见《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6期)。 此教例的提问设计如行云流水,别具一格。 第一组提问: 1、粗读课文生,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讲析中穿插诵读、背诵训练) 第四组提问: 15、同学们能交流一下自己的座右铭吗? 16、同学们愿意欣赏仿铭新作吗? …… [评析] 这个教例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提问链”或一个“问题群”。 这个教例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颇有个性特点的提问设计的典型。 很多的研究提问艺术的文章都只是用列举的形式组合一些提问的样式。类型、技巧和方法,我们无法窥见某一个提问在全篇课文教学过程的真切面貌。分析某一个教例提问的文章平时十分罕见。 现在我们可以试析一下此教例的提问艺术。 一、四组提问在布局上的艺术: 第一组的提问意在“切入”,开讲便触及到课文主旨;第二组提问意在“顺承”;第三组提问意在“深化”;第四组提问意在“引申”,四组提问似“起承转合”,有一气呵成之美。 二、16个问题的联接艺术: 这就是肥市本文的文题所点示的,“连环问”,“顶计问”的设计艺术,16个问题就像“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形式美妙的“追问”,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 三、个体的提问的设计艺术: 有的提问起铺垫作用,有的提问起过渡作用,有的提问起引思作用,有的提问起活跃气氛作用。此中最具有艺术的,是不少的“曲问或“逆问”,例如第5、6、7问,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它们一反文言文教学中的串讲,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 15、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16、妙在这一“问” |
|
![]() ![]() |